摘 要 文章從白僵病識別,揭示了僵病發病原理、規律,從而提出了具體防治意見。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2015-06-01-003
作者簡介:饒曉寶(1967—),男,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郵箱:rxb123@126.com
白僵病是蠶桑生產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它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該病每年都有零星發生,但如遇到特殊的年份,例陰雨天氣長,潮濕悶熱的季節極易大面積爆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于當時經濟交通條件限制,科技普及率不高,蠶農對為什么會發生僵病,怎樣進行科學防治,思想認識上還很模糊,導致年年養蠶,年年發僵病,蠶農“談僵色變”。近年來,仍然有部分地區和蠶農并未掌握該項技術,對此,根據多年理論和實踐經驗,再次談一談僵病防治技術,以供大家學習交流。
1 病蠶的識別
白僵病從感染到死亡約經3~7天。小蠶發病癥狀不明顯,僅在蠶沙里有麻雀屎樣的僵蠶。大蠶得病后,食欲不振,舉動呆滯,有時蠶體上出現褐色小圓斑,臨死前頭胸部向前伸出,平伏于蠶座中死去。初死時蠶體柔軟有彈性,不久逐漸變硬,大多出現桃紅色,過1~2天,先在氣門、節間膜處生出白色菌絲,以后全身長滿白毛和白粉,這就是菌絲。
2 發病原理
由白僵菌引起,分生孢子球形、白色,在自然條件下可活1~2年。
3 傳播途徑
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其次是創傷傳染。不同品種對白僵病的抵抗力也有差異。
4 發病規律
病菌分生孢子附著在蠶室、蠶具、蠶沙,舊簇上,或飛散在空氣中,可以借風力或人為接觸而傳播,分生孢子落在蠶的皮膚上,遇到適當溫濕度,經12~24小時發芽侵入蠶體危害。起蠶和嫩蛹更易感染。白僵病的發生受溫度和濕度的綜合影響,最適宜溫度24~28℃,在多濕的,有利于該病菌的發展,增加發病率。白僵病發病率的高低,一般隨蠶齡的增大而逐步降低,但熟蠶又是該病容易侵染的階段。在同一齡期中起蠶易感染,發病率也較高。從季節來看,多雨季節發病較多,干燥季節發病較少。白僵病還能寄生于野外昆蟲,傳播病菌。我鎮2009年晚秋蠶由于陰雨悶熱天氣長,蠶室具又未消毒,蠶桑生產遭受巨大的損失,發病率高的達80%以上,低的也有30%,平均50%。
5 防治方法
防僵靈(402)消毒,用防僵靈2號(402)加水1 500~2 000倍,噴霧消毒。用藥量,110m 2用稀釋液25kg,噴藥后要保濕密閉5小時以上,兩天后即可使用。
控制濕度,養蠶中防止蠶室蠶座多濕,濕度控制在75%以下,塑料薄膜育改為普通育,蠶室要經常開窗換氣,排除濕氣,不喂水葉,蠶座里多撤吸濕材料焦糠或稻草,勤除沙。
加強蠶座、蠶體消毒。用優氯凈防僵粉、漂白粉防僵粉或蠶座凈防僵粉。每天撒1~2次,進行蠶體、蠶座消毒,使用防僵藥物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時,
一般在蟻蠶和各齡起蠶使用,一旦發現每天要用1~2次防僵藥物,直至見熟為止,收蟻時不能將防僵粉直接撒在蠶體上,用藥時需在上回桑葉吃盡后,下回給桑前進行,撒藥后5~10分鐘給桑,撒藥后不能給水葉或露水葉。
處理好死蠶,蠶沙及“草龍”,病死蠶要深埋,蠶沙要堆制發酵后才能下地,舊簇草要及時燒掉,防止病菌傳播。
加強桑園治蟲,防止患病害蟲隨桑葉帶進蠶室,造成傳染。養蠶地區不能用白僵菌防治森林松毛蟲及其它農業害蟲。
參 考 文 獻
[1] 周國強.家蠶真菌病防治措施[J].安徽蠶業,2012,35 (4):43.
[2] 唐亮,石美寧等.控濕控濕技術在規模化小蠶共育中防治白僵病的應用效果[J].廣東蠶業,2011? 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