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力,張陳華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合肥230036)
種公豬飼養管理要素
張偉力,張陳華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合肥230036)
一般種公豬每次配種射精量在200毫升左右,變動范圍依品種年齡可在50~500毫升之間。種公豬在配種期間消耗極大,如按2次/天的頻率,每日排出精液量為100~1000毫升,故在營養設計方面需十分講究才能維持公豬持久有效的配種能力。
公豬飼糧配方的原則是濃度高、體積小、營養全、酸堿平。一般公豬飼糧的粗蛋白水平在16%左右,能量水平在13.39百萬焦耳/千克,鈣> 0.75%,總磷>0.60%、有效磷>0.35%、鈉0.15%、氯0.12%、鎂0.04%、鉀0.2%、銅5毫克/千克、碘0.14毫克/千克、鐵80毫克/千克、錳20毫克/千克、硒0.15毫克/千克、鋅50毫克/千克、維生素A4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3200國際單位、維生素E44國際單位、維生素K0.5毫克/千克、生物素0.2毫克/千克、膽堿1250毫克/千克、葉酸1.3毫克/千克、尼克酸10毫克/千克、遍多酸12毫克/千克、核黃素3.75毫克/千克、硫胺素1毫克/千克、吡醇1毫克/千克、維生素B1215微克/千克、亞油酸0.1%。
要滿足上述營養需要,飼糧配方基本是一個精料型組合,而且以玉米豆粕為主糠麩為輔,配合以4%的預混,才能完成配方的營養指標。由于公豬數量有限,不便專門為公豬開動一次攪拌機,為有限的公豬拌出1年以上的飼糧存入倉庫,易招致公豬飼糧的霉變或過度氧化導致的維生素失效。一個比較簡單的變通方法是用哺乳母豬的飼糧代替公豬飼糧,其原因是哺乳母豬飼糧周轉較快可以保持新鮮,同時,哺乳母豬和公豬的營養要求十分接近,只是公豬飼糧要求更精一些。為此,對公豬可以通過以下手段額外加強營養:(1)雞蛋每日2~8枚,飼喂時直接打入飼糧;(2)胡蘿卜打漿后按1︰2與羊奶混合,每頭補飼1.5升/天,一個萬頭豬場養5只薩能母山羊可以滿足全場種公豬的額外補飼需求量;(3)青飼料,每頭1千克/天,以葉菜類效果最佳,如韭菜、紫花苜蓿、白菜、莧菜、紅薯葉等;(4)湯類,用雜魚煲湯,原料以河中雜魚,或人工養殖的河蚌肉煨湯,適當配入雞架、枸杞、山藥適量,食鹽少許,每頭公豬每日喂量可按河鮮加雞架總重1千克為妥。常用此劑公豬精神抖擻,性欲感極強。
生產第一線的飼養員經常與種豬場的技術員和場長就公豬飼喂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原因很簡單,從技術領導出發,場方必然給飼養員下達明確的投喂量標準,并隨時檢查執行情況。比如一般地方品種公豬飼糧在2~3千克/天,而流行瘦肉品種相應在2.5~5.0千克/天。這只是紙上的計劃方案,在生產實際中幾乎沒有1頭健康公豬會按定量吃。公豬吃多少全憑自己的心氣,心情愉悅之時可以1天吃掉10千克。心情一郁悶,1天就吃幾口甚至絕食24小時以上也是常有之事。這種“豬堅強”的生物學本性在公豬身上表現得十分突出。當我們面對豬場的一大排公豬欄時就會發現有的公豬槽已被舔得精光,而另一些豬槽還有不少剩料,公豬對之“視而不見”,而是遠離食槽東張西望,滿口白沫,口中振振有聲,完全是要出門尋花問柳的心境,哪有心思進餐?
可見給公豬設定的飼養標準是一回事,而公豬實際攝入的營養卻是另一回事。由于公豬攝入的營養直接影響到精液品質,所以有經驗的飼養員從不遵循教條主義按計劃規定投料,而是細心觀察誘導公豬采食,這是我們生產中要強調的公豬個性化、人性化、豬性化的辯證飼養。一個萬頭規模的豬場中幾乎找不出食欲完全相同的2頭公豬,所以養公豬的飼養員應當是全場最精明能干而又通曉公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行家里手。
公豬的投料形式相當講究。冬季以顆料或膨化料為好,春秋以濕拌粉料為好,夏季氣溫超過24℃時,則以稀料為宜,該稀料不是涼水沖拌的粉料,而是青料打漿后與粉料混合,或青漿與發酵變酸的粉料混合成稀料喂公豬效果亦佳。公豬每次只能喂八成飽,切忌一次喂到十成飽,導致公豬撐大肚皮影響配種。公豬可日喂3次以上,每次掌握在七八成飽,投料后的1小時應看到槽底被舔干凈,如1小時后槽底還有剩料說明投料過量或公豬食欲有問題了,應立即清理食槽。在非上槽采食時間(3次/天,每次1小時左右為正常上糟時間),食槽永遠是空而凈的,剩料變質和公豬采食無規律是公豬拉稀的最常見因素。
傳統的公豬很少有不配種和肢蹄病的問題,而現代豬場的公豬無性欲和肢蹄病加起來占到種公豬存欄的25%左右。品種的變更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現代公豬缺乏足夠的運動。有些豬場的公豬甚至被養在限喂欄里,除了配種之外基本沒有運動,這樣的公豬衰老很快,一般不到3歲就被淘汰出局。作為原種場加快世代間隔,3歲公豬或2歲公豬有了后代的成績就可以從原種場淘汰。這種淘汰公豬如果性生理依然健康,可以在商品場繼續發揮作用到5歲以上。目前許多原種豬場淘汰的2~3歲公豬由于傷病已無配種能力十分可惜。因此,公豬的保健和運動應當引起有關場家的足夠重視。
一頭性成熟的公豬大約需要多大的運動量才能有效地保證體格強健和性欲旺盛呢?據筆者過去在北京黑豬育種場的經驗,每日3000米的驅趕運動較為合適。此3000米的路程大約有1000米的漫步 (啟動)+1000米快步 (小跑)+ 1000米漫步(動松),總計耗時約30分鐘。中國傳統的養公豬戶經常趕公豬走村串戶給附近農戶的母豬配種,一走就是好幾里地,故運動量也足矣。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傳統飼養公豬模式使當時的公豬可以利用到5~10歲。由于人與公豬同時運動,飼養員中也極少有“三高”病例發生,倒是一種人豬和諧共同健康的模式。
驅趕公豬走動和跑動有技術講究,一般是在早上飼喂前或配種前空腹運動,或者下午太陽落山時,飼喂或配種前也可進行。忌中午烈日當空,飽食或配種后進行驅趕運動。驅趕運動要掌握好“慢-快-慢”三步節奏。公豬剛一出門時就容易猛跑、撒歡,要多加安撫,如給公豬擦癢、梳毛、刷拭背部可使公豬慢慢安靜下來,徐徐而行。也可故意將公豬趕至有木樁、樹干等路邊大目標邊,公豬有對路邊物體探索性嗅覺辨認、舐啃、擦癢的習性,從而放慢了速度。公豬行程當中1/3路程要加快速度,跑成快步或對側步,使公豬略喘粗氣達到一定的運動量。1周歲以下的青年公豬體質強健者可以用襲步疾跑沖刺100~200米,在行程的后1/3路段要控制豬的速度,使之逐步放慢成逍遙漫步,并達到呼吸平穩。此時一般不加人為驅趕,豬在小跑1000米之后略有疲乏之感會主動放慢步速。公豬在回程路上既要平穩慢行又不可停留,要爭取直奔原圈,如果停留時間過長,公豬易起異心,會向配種舍或母豬舍方向奔襲,使局面不易控制。公豬運動通常是單人單豬,專人專豬。切忌幾頭公豬同時放牧運動(即使這幾頭公豬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更切忌2頭公豬對面相逢。如有此事,勢必是一山難容二虎,2頭公豬中必有1頭被咬死,另1頭不致殘也會有所外傷。在國外為了節省人工,每頭公豬欄外設有(30×3)米的公豬逍遙運動場,任公豬自行運動玩耍,有一定作用,但成年公豬往往貪睡不動而導致運動量不足?,F代豬場有設公豬跑道運動場,使公豬在狹窄通道上自行運動,省人工省力,但存在公豬容易在狹道中睡覺的弊端。
放牧公豬,是培養人豬親和的極好機會,有經驗的飼養員能抓住機會主動與公豬套近乎,比如刷拭、撫摸、輕喚公豬的名字,有的飼養員能騎在豬背上或站在豬背上。公豬對飼養員有敏銳的感覺和記憶力,一旦建立良好和諧的人豬關系,公豬會很溫順地配合飼養員的指揮,主動和飼養員接近。有個別豬場甚至可以把公豬訓練得拉小架子車運送飼料,堪稱綠色環保種豬之楷模。公豬對負面刺激的感覺和記憶更加強烈。有些公豬對打過它甚至于罵過它的人記得刻骨銘心,一旦機會成熟就會對它的“仇人”發起攻擊,這種攻擊的兇猛程度可以如狼似虎。所謂“機會成熟”是指公豬對它的“仇人”通過嗅覺和視覺驗明正身之后,會處心積慮地與之周旋相互的地勢位置,并尋找有利的地形和進攻角度,膽小的公豬會盡量避開與“仇人”直面相對并保持距離。如果公豬被逼到墻角或成狹路相逢之勢,公豬會低頭挑目而形成敵視站姿,口嚼白沫,叭嗒有聲,其鋒犬齒直舉向前如同2把匕首。公豬發起沖鋒攻擊是瞬間暴發的動作,其沖刺速度接近職業運動員百米起跑的速度。因此公豬一旦攻人往往十拿九穩,因為在相同矢量方向上人的2條腿沒有豬的4條腿快。大型種豬場的飼養員被種公豬的利齒送進醫院的事時有發生,從未斷絕。這說明我們在種公豬的飼養管理方面還有許多不到位之處,至少對種公豬的生理行為特點認識得不夠深刻。
為了避免公豬傷人事件的發生,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不打罵公豬;(2)不與公豬爭風吃醋,不要在公豬配種時令其強行退下或強行將其趕走;(3)專人飼養公豬,不要隨便換人,飼養員絕不參與給公豬打針、上鼻捻子、捆綁、保定、采血等負面刺激。上述負面刺激要盡量避免或減少,要做也是由獸醫人員執行,使公豬記得那不是主人干的事。有些負面刺激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把公豬捆起來修蹄匣,這是不得已才干的事。應該從每天保證公豬在粗砂地面運動自然磨損蹄匣來主動預防蹄匣過長的問題。再如免疫注射是公豬總要“挨扎”的技術性負面刺激,有的飼養員把公豬堵在籠子里打針,甚至捆起來或上鼻捻子打針,給公豬造成極大應激,直接影響精液品質。先進的豬場,獸醫利用公豬熟睡之際,用“飛針手法”將針頭用極快速度猛插入皮下或肌層,然后用注射器跟進疫苗或藥物,此動作大約2~3秒完成。現代創新的無針注射也有異曲同工之美,公豬的感覺是夢中被牛虻叮了一口,醒來還沒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苗已注射完畢,再一看來者不是主人。日后這個負面印象不會與飼養員有所牽連。如此,飼養員才能安全地在公豬左右伺候,包括采精。
5.1 中國地方品種的傳統利用方式
中國傳統養公豬的模式是小農經濟的專門化公豬戶養豬,通常的公豬戶是養一大一小,大公豬游鄉串戶給附近農戶的發情母豬配種,小公豬通常是大公豬的嫡傳后代,留作接班。大公豬通常日配1~2頭發情母豬,每頭母豬通常只配1次,其產仔數亦不少。配種繁忙的季節,老公豬可以日配4頭以上,曾有過日配7頭全部懷胎的記錄。待老公豬數年之后精力衰退時就淘汰換一頭年輕公豬。中國地方品種中的老公豬使用年限較長,超過5年者不在少數,筆者調查過的一頭圩公豬生于1999年,犬齒已經長成了半個圓圈,依然精力旺盛。
傳統公豬配種利用還有更為經濟的形式,即小公豬3~4月齡即用于配種,充分利用中國豬種的性早熟。一旦確認母豬懷胎,約4月齡的小公豬立即閹割去勢供作肥育商品豬,這樣基本省去了大公豬的飼養成本。同時由于3~4月齡的小公豬大約只有15~18千克重,一把就可以抓在手里放入竹籠或麻袋,乘車乘船時宛如提一個手提箱,運輸十分方便,可以送到較遠的農村給母豬配種。
5.2 現代公豬的利用方式
現代公豬通常是通過測定本身和父母代日增重、背膘厚、眼肌面積、飼料利用率等后選出的頂級公豬。這些公豬生產性能超群,最優秀的公豬108日齡已達到100千克活重,其料重比只有1.9。但是,性能越優秀的公豬越脆弱,其繁殖性能尤其低下,通常這種公豬在良好的豬舍飼養、運動條件下只能每周配種或采精1~2次。好在這種頂級公豬在1年之后就會被它的兒子取代,這是育種工作爭取短世代間隔、大遺傳進展的需要,所以頂級公豬需要保持性機能旺盛至少1年以上。
6.1 公豬個性差異
公豬調教的第一步是建立人豬親和關系。必須做到公豬把飼養員當成自己的主人,允許飼養員接近、伴隨和采精等操作。由于公豬的個性差異極大,故飼養員的人豬親和工作務必循序漸進,從給豬抓癢、刷拭開始,逐漸增加語言口令,這對調教采精尤其重要。調教成功的可能性與公豬的攻擊性成負相關,故飼養員對公豬的攻擊性要明察秋毫。公豬的攻擊性與品種有一定關系,但同一品種內差異也很大,就不同品種而言攻擊性排序如下:
(1)較強攻擊型:杜洛克豬(含白杜洛克豬)、中國華北型豬(八眉豬除外)。
(2)一般攻擊型:巴克夏豬、高加索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中國華中型豬的大部分。
(3)較弱攻擊型:中國華南型豬的大部分,以文昌豬、桂墟豬為典型;中國江海型豬的一部分,以太湖豬為典型。
6.2 后備公豬調教要領
后備公豬初次參加配種是建立公豬自信心的關鍵。許多公豬的良好條件反射和動力定型或惡癖皆由首次配種造就。故小公豬第1次配種務必盡量減少環境應激,將身材嬌小的后備發情母豬先趕至干凈的配種欄,然后再將小公豬徐徐趕出公豬欄并途中經過眾多母豬欄舍以喚醒性興奮。待公豬開始興奮口嚼白沫、搖頭擺尾之時將其輕輕趕入小母豬欄,此時小公豬乘興而上,爭取一次成功。此舉對該公豬一生一世的配種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初次配種有兩大忌:(1)切忌將小公豬突然從公豬欄趕出,未經母豬調情直奔配種欄;(2)切忌小公豬與成年身高馬大的發情母豬配對。大型母豬出于自然本性偏愛高大威猛的公豬而嫌棄瘦小公豬,如果小公豬初次面對發情大母豬而討不到歡心,被大母豬一個調頭回馬槍猛咬一口,勢必嚇得落荒而逃,并從此埋下深刻的自卑。這種初戀失敗打擊可導致該公豬終身害怕大母豬或見了母豬就有三分怵,從而每次配種都不順利,嚴重影響受胎率和產仔數。如果是調教人工采精,可在小公豬性興奮起來時用臺豬或臺豬加發情小母豬同時挑逗,爭取一次成功。采精人員不要變更,公豬很認人。
7.1 瘦肉型豬原種豬場
瘦肉型豬主要指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等,是當前瘦肉商品豬的主要品種組分。作為商品豬場一般是控制公母比例1︰25(本交)或1︰100(人工授精),但育種場或原種場則需要保持每個品種10個以上的血緣,俗稱10條線,有些原種場保持12條線則更安全。這種戰略的意圖有二:其一是防止近交退化;其二是加大品系特點或品種內適度分化,如父系和母系的分化,高肌內脂肪系和普通系的分化,這種分化對適應市場多變的形勢是有利的。
7.2 地方豬育種場
按育種的有效含量原理也應具有10個以上的血緣,但目前國內能做到10個血緣的地方豬種寥寥無幾,故提倡盡量多留血統,希望每個地方豬種能達到6個血統以上。由于一般地方豬種都比較耐近交,故6個血統亦能基本維持目前保種形勢。由于育種的延續性,豬場中通常是二世同堂,即種公豬與其接班兒子同堂。所以地方豬種的公豬設置至少是6×2=12頭以上。種公豬不但數量要充足,遺傳質量更要優秀。最不可忽略的是飼養的水平和環境的穩定,使優秀基因有表現機會。一頭飼養到位的種公豬只要一進展示廳一亮相,立馬使所有觀眾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