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福建南平水務發展有限公司)
論水務集團設備管理制度的應用
陳建平
(福建南平水務發展有限公司)
本文是針對水務集團在設備管理制度方面的特點和實際運行狀況,結合多年從事設備管理、維護、檢修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關于設備在運行、檢修和維護的方法、步驟。本文共分三個大部分:設備管理制度總則,設備管理各級職責,設備管理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設備管理制度;貫徹與實施
水廠供水設備設施常發生的故障包括機械或電氣故障兩大類,在實際工作中,電氣故障往往瞬間發生,但卻能釀成大范圍的事故,一旦故障表現出來時也已經向擴大化發展了,并且不易被控制。本文是筆者多年來從事供水電氣設備故障檢查檢修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愿與更多同行共同探討,共同為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和穩定做出新的不懈努力。
(1)設備管理是重要的生產手段,是企業建設與發展的基礎。近一段時期,我水務集團通過加大科技人才、新技術的引進資金方面的投入,不斷改善設備的技術狀況,也提高了設備自動化程度,為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進一步改進和加強設備管理,適應現代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2)設備管理的基本任務是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技術、經濟、組織措施,逐步做到對企業主要生產設備的計劃、制造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管理,以達到費用取得最佳的投資效果。
(3)設備管理執行“設計、制造和使用相結合”、“修理、改造和更新相結合”、“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和員工管理相結合“和”以預防為主,維護保養與計劃大修相并重的原則,努力做到綜合規劃、合理選購、及時安裝、精心維護、科學檢修、安全生產、適當改造和更新,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為我司供水事業的發展、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
(1)經理作為考核企業承包經營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有義務的指導企業必須明確地把保持設備完好率和提高技術含量作為目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2)技術副經理是在經理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設備管理和維修工作,建立健全設備管理的各項管理制度,負責設備管理和維修工作以及技術改造工作,組織設備大修和更新改造計劃及重大項目的可行性,審批費用預算,掌握及正確使用設備更新改造和大修基金。負責組織領導處理重大設備事故,并堅持“三不放過”的原則,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技術設備科長在主管經理領導下,組織領導全科專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貫徹執行有關設備管理,維修工作的方針、政策及有關規定。負責組織全公司固定資產工作,建立固定資產臺賬,會同財務科進行年終盤點,做到賬物相符。負責組織貫徹執行設備管理計劃預修和“三好、四會制度。組織編制設備大修計劃和設備更新計劃,下達一、二級保養指標,并組織實現確保設備正常運行,組織重大設備事故分析會議,分析事故原因,提出處理意見,制訂預防措施,組織搶修工作。參與編制技術組織措施計劃,,參與重大技術措施,國外引進項目的設備選型、安裝、調試工作。
(3)水廠廠長、(泵站主任)對設備管理的職責:負責廠、(泵站)設備的管理、維修、保養,確保合理使用,安全運轉,并對設備的完好率、故障率、一、二級保養指標的完成負直接責任。負責貫徹執行設備管理制度和各項規章制度,有教育和監督職工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和提高使用、維護設備技術的責任。
(4)水廠、(泵站)設備管理人員:應熟悉本廠(泵站)設備的技術性能,嚴格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和設備維護保養制度,努力使設備的完好率達到100%。
(1)設備管理是對設備壽命周期全過程的管理(包括從設備的選型、安裝、使用、維護到更新改造全過程的管理),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設備技術管理與設備的經濟管理的綜合統一,是現代設備管理的最終要求
(2)如何使設備管理制度能夠更好的貫徹與實施:首先要建立健全設備管理制度和各項規章制度。①建立并完善機電設備的管理機構,專人專職負責,明確責任和目標、利益和效益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級職能人員的積極性。②加強設備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以自我培養和引進相結合,逐步使設備管理人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適應新時期供水事業發展的需要。③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不僅是個人修養問題,它與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種無形資本),讓廣大職工樹立愛惜設備的良好風氣,使設備發揮最佳效能。
通過以晚的經驗,我們深刻體會到設備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是需要各方面人員全面參與、積極配合;要認識到設備管理工作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首先要以提高設備的完好率、保證設備穩定運行為目標,要抓緊抓好現場的設備管理、強化維修保養這項中心工作的重要性,重視和加強各級設備管理人員技術素質培訓與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機電設備安全供水。
[1]林爭明,蔡榮春,歐榮清.《南平水務集團管理制度》(GL/NPGPS-A-2004).
[2]《國際質量管理體系》(GB/T19004-2000idtISO9001:2000).
TU991.6
A
1673-0038(2015)22-0264-01
20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