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是管理學中最直觀的態勢分析手段,用于確定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s)、競爭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1-2]。
1.1.1 市場需求大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改變了傳統的能源利用結構,增加風能、太陽能、沼氣和地熱的使用比率,提供合理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使用方式,提高雨水、地表水和中水的使用效率;減少傳統建筑材料使用量,推進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根據目前上海試點的裝配式住宅項目測算,裝配式建筑的生產和施工過程可實現節能約50%、節水約60%、節材約20%、節地約20%以及減少建筑垃圾約80%,而且,施工效益也能提高4~5倍。
小城鎮建設蘊含著巨大的機遇,作為新型環保且符合國情的建筑模式,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應用。同時,國家也為小城鎮建設制訂了強制性的任務目標,出臺了配套的財政補貼政策。
1.1.2 舒適宜居,滿足居民需求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小城鎮居民對居住環境和條件的要求亦越來越高。居民對室外環境、水資源利用、采暖系統、污水再生利用系統、門窗、保溫隔熱、垃圾處理、智能化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綠色建筑技術可發揮空間較大。
裝配式房屋采用大開間靈活分割的方式,根據住戶的需要,可分割成大廳小居室或小廳大居室。且裝配式建筑采用構件一體化、工廠化生產,質量更可控,其墻面磚抗拉拔強度比傳統方式提高了約9倍之多。
1.1.3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明顯
小城鎮建設總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若在小城鎮建設中推廣綠色建筑和裝配式住宅,將會吸引大批相關的新型建筑材料制造企業、研發企業、金融企業等新型行業參與,從而吸納大批剩余勞動力。
在小城鎮建造過程中,各種新型的綠色設計理念、建筑質量控制和保障體系以及性能評價標準的應用,節能新技術、綠色環保的建筑裝修材料的普及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起住宅產業結構調整。
1.2.1 建設成本高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初期一次性建造成本比傳統建筑高出5%~10%,而由其節能降耗帶來的經濟效益存在間接性、不可預見性。小城鎮財政和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國家雖然制訂了獎勵和補貼政策,但仍遠不能覆蓋其增量成本,開發商收回成本的可能性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的推廣。
1.2.2 認知程度低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主要應用在大城市和公共建筑中,仍處于試點和推廣階段,在小城鎮的認知程度不高,小城鎮居民對新觀念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1.3.1 政策支持
綠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效果顯著,與傳統的建筑相比,其性價比還是合理的。合理的性價比和國家對于節能減排的現實需要,促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鼓勵和推動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
1.3.2 產業升級
目前我國建材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但科技含量較高和創新能力強的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材仍有較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產業升級帶來的房屋舒適性的提升,將使越來越多人選擇綠色建筑。
1.4.1 忽視現狀
小城鎮地方官員出于政績考慮,可能會不顧實際情況,強制推廣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忽視改造,大拆大建,適得其反。
1.4.2 市場激勵不足
政府大力支持小城鎮建設、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出臺了一系列規定,但行政干預過多,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激勵不足。
1.4.3 技術和理論滯后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的設計仍處于摸索階段,后期的應用推廣、市場化運作、如何與當地實際結合等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目前國內施工多為農民工,現場管理技術和手段落后,工人技術程度低下,而綠色建筑和裝配式住宅恰恰對技術程度要求高[3-4]。
2.1.1 加強政企合作
工程公司應抓住新機遇,搶占制高點,改變經營模式,抓準發展機遇,成為地方政府推行綠色建筑和裝配式住宅的最大助理和合作方,再者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各類承包商應有的服務功能。同時積極關注政策導向,與政策頒布部門和當地政府聯系,爭取獲得政府的政策、財政補貼、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做出一批樣板工程,獲得企業自身利益和聲譽。
2.1.2 全過程參與
工程公司參與小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業務范圍向兩端延伸(投資商—工程承包商—城市運營),全過程參與小城鎮開發。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雖然長期收益好,但一次性投入成本高,開發企業難以收回成本,大多企業出于經濟原因,往往不愿采用。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模式,采用節能效益分享或能源費用托管的方式實施節能項目,可以實現多方共贏。
2.1.3 與產業鏈合作伙伴共贏
工程公司綜合實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強,前期規劃和技術經濟優勢明顯,項目實踐經驗豐富,但研發能力和后期運作能力較弱,而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對技術要求較高,工程公司應加強與政府、科研院所、專業分包、綠色建材商、城市運營單位等的合作,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多方共贏。
工程公司,尤其是設計院轉制而來的工程公司,可以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在規劃設計階段即考慮到綠色建筑和裝配式住宅規劃,充分體現小城鎮的特色,更多地從宏觀層面考慮對小城鎮整體的評價,而非過于細致地落實到建筑單體上,并將其固化下來。
在后期方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考慮能源規劃與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廢棄物處理、室內環境質量等,另外,還應考慮小池塘淤泥的清理、小城鎮可再生能源利用(如生物質能)、農業用水的節水和污染控制、小城鎮洪澇防治、應急水源的相關規定以及水污染向土壤污染專業、廢棄物在鎮層面的處理或合理轉運等[5]。
在實際應用中,應做到如下幾點:現場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專項方案時,應重點審核材料節約利用的章節,盡可能地降低設備和材料損耗;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高強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減少資源消耗;推廣利用鋁合金模板代替木模板;現場辦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轉式活動房,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綜上所述,工程公司應抓住國家小城鎮化建設機遇,與同行業其他單位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借助工業化、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的技術創新,掃清成本增量的障礙,爭取政府的支持和獎勵,全面推廣裝配式住宅與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