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年貴
摘 要 首先簡要概括了家蠶省力化養蠶技術的優勢,然后敘述了家蠶省力養蠶技術發展前景,最后對家蠶省力養蠶的技術要點進行論述,希望對我國的家蠶省力化養蠶技術有所裨益。
關鍵詞 家蠶;省力化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88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2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養蠶這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缺乏勞動力,已經漸漸走向衰退。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加重,研究開發家蠶省力技術迫在眉睫。廣西作為養蠶的大省,在該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推廣并應用“兩廣2號”,選擇優良的品種增加家蠶養殖的效率;同時,在種植桑樹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廣西主要依靠種植“桂桑優62”“農桑14號”和“強桑1號”來增強桑葉的質量。
1 家蠶養蠶技術的分析
1.1 省力化養蠶的優勢
廣西省作為全國的養蠶大省,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對家蠶省力化養蠶技術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家蠶省力化養殖,主要應用于規模化家蠶養殖,該養殖技術具有省時省力、高產、高效、優質、蠶生命力強、蠶創傷小、抗病能力強、繭質優良以及提高經濟效益等眾多優勢。以前667 m2桑園養一張多種,需要每片葉子分別進行采摘、喂蠶、擴座、除沙、搭蠶架和消毒,這種方法費工、費時、效率低下、蠶繭產量和質量均不高。利用家蠶省力化養蠶技術,每個人能養5~8張種,效率大大提高。省力化養蠶不僅大大降低了蠶農的工作量,還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原本很多外來務工的農民工,漸漸回到家鄉學習和使用省力養蠶技術。所以,家蠶省力技術的應用及推廣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回巢”,對于開辦養蠶合作社、養蠶小組具有積極的意義,推進了家蠶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
1.2 我國省力化養蠶技術的現狀
1.2.1 蠶戶對于省力化技術理解存在一定的問題
蠶農們對于省力化養蠶理解的不全面,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技術處理不到位。蠶戶養蠶量過大,人手不足,除沙、給桑、擴座時,為了追求效率,用力過猛;使用手工剝離以及傾覆的時候,動作隨意,常常造成蠶體損壞。雖然省力化技術能夠節省大量的人力人、物力,但在應用省力化技術的核心與概念,省力絕不等同于“隨意”。
1.2.2 蠶病預防措施有缺陷
家蠶養殖的蠶病防治十分重要,消毒不徹底,預防性藥品增添不及時,蠶座消毒藥品噴灑不足量,病蠶不及時清理等都極容易造成蠶病大面積爆發。由于運用省力化技術養蠶,給桑的次數、除沙的次數明顯減少,尤其在五齡蠶時期基本不除沙的情況下,農戶放松了對于蠶病工作預防,特別容易造成蠶病的爆發,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1.2.3 脫皮激素添加超標
農戶在大蠶眠起時,忽視了提青分批工作,在上簇時圖省事,在蠶將桑葉吃完后或者見熟的時候,把脫皮素一次性進行添加,甚至為了催促青頭蠶的增長快熟,大幅度的增加脫皮素的濃度,導致蠶的入孔期開差大,加速老蠶營繭速度,對于繭的質量破壞嚴重。
1.2.4 給桑量不勻,葉質開差大
一方面,使用省力化養蠶技術,給桑的次數減少,蠶農對于蠶的發育情況與給桑量的增加與減少,把握不準確,導致大蠶饑餓,小蠶伏桑夷。幼蠶時期,給桑量過多,在加上飼養溫度不高,伏桑夷現象更加嚴重;另一方面,在選取桑葉時,桑葉的葉子有的過老,有的偏嫩,導致蠶大小不一,甚至有些農戶過分的強調減少給桑次數,使蠶經常餓肚子,影響蠶繭的質量。
2 家蠶省力化養蠶的技術要點
2.1 小蠶共育
養蠶農戶常說的一句話“養好小蠶一半收”,可見養好小蠶的重要性。要養好小蠶第一步就是要推廣小蠶共育技術[1]。廣大養蠶的農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行組合3~6戶關系較好的同行,共同建立使用一個養蠶室,蠶戶可以指定輪流工作表,對蠶室的溫度、衛生狀況以及飼料進行消毒與監控,及時發現情況及時給予解決;根據養蠶區域、合理布局建立小蠶共育專業戶,由有一定技術專長、有資金投入的能人或專業大戶共育小蠶;小蠶期一定要把好關,在此期間,堅持“三專一遠”等規則(專人、專室、專用具以及小蠶室與大蠶室距離100 m以上)。
2.1.1 收蟻工作
小蠶共育的收蟻工作前期準備工作,程序復雜,技術要求高,時間少,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蠶室的溫度要比平時的溫度稍高,基本保持的26~29 ℃左右,干濕差0.5~1.5 ℃,相對濕度保持80%~90%,將濕度與溫度一直保持在這個范圍內。收蟻所需要的葉子最好是在當天清晨采摘的,挑選綠中帶黃的葉子才能使用,蠶種在清早05:00-06:00時進行感光,蟻蠶大概在盛孵2~3 h后方可收蟻。如果是在夏秋季節收蟻需要在早上07:00點進行;春季,要在08:00-09:00之間進行,收蟻的時間較為嚴格,只有嚴格遵照時間進行,才能得到體質強健的蟻蠶。
2.1.2 小蠶飼育
小蠶在收蟻工作結束后,需要使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保證其溫度、濕度、以及桑葉的新鮮度。給桑前30 min,輕輕的揭去上面的薄膜,讓小蠶進行換氣,使蠶座保持干燥,增加蠶的感光,得到體格強健的蠶。根據不同齡的蠶,采取的飼育方式也不盡相同,對于1~2齡的蠶應當采用“下墊上蓋”的飼育方式,對于3齡蠶采取“只蓋不墊”的飼育方式。
小蠶每天食用的桑葉一定要保持新鮮,不能將未熟的桑葉給其食用,采摘桑葉的時候,一定要從上往下采,給桑的次數為2~3次/d,每次給桑量不宜過多或偏少,視上次給桑量剩余多少適當調整,注意觀察,必須要做到飽食就眠。每次給桑之前都要先撒上防僵粉,對蠶體與蠶座進行殺菌消毒。然后將經過切碎的桑葉均勻撒在蠶體上,對于1齡蠶一般采用不除沙,2齡蠶眠起各除沙一次,對于發育跟不上的蠶要適當的提青,3齡蠶起、中、眠均要除沙一次。保證1~2齡蠶的溫度為27~29 ℃,干濕差為0.5~1 ℃,相對濕度85%~90%,3齡蠶的溫度為25~26 ℃,干濕差為1~1.5 ℃,相對濕度80%。
2.2 選采良桑
小蠶期由于蠶生長發育速度快,對于營養成分攝取量要求較高,給桑的時間間隔增長,因此,選取的桑葉一定要營養豐富、沒有受到污染、成熟度適中的優質桑葉。廣西省家蠶養殖對于桑葉的選取十分考究,主要種植的桑品種為“桂桑優62”。近年來,逐步推廣種植“農桑14號”“強桑1號”。
“桂桑優62”是廣西“九五”攻關項目中飼育的優良品種,近年來,被廣泛種植。該桑種枝條整齊密集,生長期長,耐高溫,再生能力強,葉片肥厚,易于采摘,采葉、割枝均可,因而較省人工。桑葉產量可以達到4 000 kg/667 m2,是一種非常適合在亞熱帶地區種植的高產桑種。
2.3 大蠶自動上簇技術
以前,蠶農都是根據自己肉眼判斷蠶是否成熟,成熟后一般用手去撿熟蠶,由于人工采撿操作的不統一性,造成費時費力,一張蠶種需要幾個人多天一起才能完成,得到的蠶體質量較差,使用塑料折簇、篾花簇上簇效果更不理想。大蠶自動上蠶技術是使用蠶網提熟蠶,后再用方格簇具,根據實際情況需要添加脫皮激素,原理是利用熟蠶向上爬的習性,將方格簇放置在蠶座上,熟蠶再往上攀爬結繭,達到一定數量時進行室外預掛[2]。熟蠶整齊,既省時又省力,還能提高蠶繭的質量。
2.4 選用優良蠶種
選用優良的蠶品種,是獲得優質蠶絲的關鍵,優良的蠶品種應該具備抗病性強、蠶繭產量高、質量好、效益高的品質,現在較為優良的家蠶品種有很多,“兩廣二號”,是廣西育成的強健型夏秋用品種,該品種單繭絲長900 m以上,與“桂夏二號”對照來看,繭層率凈高0.76%,萬頭產繭量高0.37 kg,萬頭繭層量增0.15 kg,一繭絲長增33.61 m,解舒絲長增48.8 m,解舒率凈高2.37%,凈度高0.64分,鮮毛繭出絲率凈高0.6%。
2.5 機械消毒防病
養蠶的蠶室、使用的蠶具以及蠶養殖過程中的消毒,都是不容忽視的,原來蠶農都是手工進行消毒,工作量繁重,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可以選擇機械消毒的方法。廣大蠶戶常用的消毒機械就是電動噴霧機、噴粉機,它是將消毒液、防僵粉、石灰粉加入其中進行噴霧、噴粉,這種機器噴撒均勻、效率高、省時省力、能減少對蠶體肌膚的傷害。
2.6 回山消毒
采繭完畢后,一定要及時做好回山消毒工作,對于專業化養蠶村屯或者專業大戶,最好組織專業人員統一進行環境消毒,使用電動噴霧機器,對整個村屯道路、場所、蠶室進行全方位的消毒打掃,將病毒統統殺死,以免病毒殘留生長,影響下批蠶的健康成長。
3 結語
我國桑蠶養殖的歷史悠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桑蠶制品用途的擴大,國內外需求量每年不斷增加,蠶桑養殖發展前景巨大。面對這樣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模式進行適當的改進,開發適用高效的省力化桑蠶養殖技術,滿足市場的需求,提升廣大農戶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越越.桑產品發展潛力大[J].農村百事通,2012(15):12-23.
[2]李化鯨.浙江省春期養蠶技術標準和環境污染學術討論會在海寧召開[J].蠶業科學,2012(1):30-3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