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法
摘 要 隨著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育的模式也開始進行創新,為了實現素質教育,在生物教學中開展STS教育勢在必行。基于此,對STS教育的發展以及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 生物教學;STS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2
在生物教學中,單純的知識堆積已不能體現出生物的作用與魅力,我國的教育發展需要有新模式的創新,以實現素質教育為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要將“社會—科學—技術”三者應用到學科教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價值觀[1]。
1 STS教育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主要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了解三者結合所產生的效應,改變三者在發展中的脫節狀態,將其真正作用發揮出來。
STS教育開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變化巨大,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加大,由于面對很多重大的社會問題,STS教育開始興起,由歐洲傳播到美洲,在80年代中期傳到我國,人們開始對STS教育進行研究,其對我國大中小學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美國,這種教育方式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在廣義上講,STS是一類學科對社會和科學技術進行研究的項目;在狹義上講,STS是以學科為基礎,上升一個層次進行社會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2]。在我國,則將STS教育當成一種新的學科,但也可以作為一種研究手段結合到任何學科中。
2 生物教學中應用STS教育
一直以來,在生物教學中,只是側重相關生物理論知識的講解,強調本身生物學科中內容的系統性,將生物與社會科學等分離出來,形成一個單一的個體。經過學者們的研究和對這樣教育方式產生的結果來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素質的提高。學生是被傳授知識的人,本身社會經驗較少,對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了解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社會上的發展。而STS教育能夠較好的將社會科學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是以強調科學技術在生活與社會發展中的應用為目的[3]。將STS教育應用在生物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及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利用所學會的知識技能在學科與社會需求、發展中應用。所以,在生物教學的中,不僅要完善教學模式,還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會上生物科學的應用。
在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生物學作為眾多學科的一種,既要將STS教育模式融合進去,又要不打亂整體的教學現狀。
2.1 從實際生活中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物內容探究
在生物教學中,增加有關生物科學及技術的課時,并且加以應用。結合各個教學單元的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在進行人口增長率的學習時,可以列舉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對現階段開放二胎的政策進行討論,使學生參與到我國政策探究中來;在進行基因方面的教學時,可以與學生討論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2.2 課外活動開展
生物內容的課外活動主要是對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的深化和實踐,以生物科學為基礎,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點進行應用,體現跨學科實踐的優越性[4]。例如,在進行生物學的實驗時,教師只要事先設計好教學目標,將實驗中的關鍵操作步驟教給學生,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能力進行學習,進行觀察記錄,并得出實驗結論。學生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方法解決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創造出更加簡便具有創新性的方法。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要求,使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體會實驗帶給我們的樂趣。
2.3 開展綜合性的活動
以生物為中心,借助其他的科學探究可以從眾多方面進行生物的探究,例如,生物實驗、專題研究、生物技術等。通過將學習與動手能力結合起來,開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
2.4 社會實踐
提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有關生物技術方面的社會實踐不僅具有明確的主體,其中所探討的問題都是當下真實面對的。在生產實踐中,學生會應用到最新的生物生產技術,對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不僅有助于學生消化生物中所學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 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對STS教育的探究還不成熟,其在生物教學領域形成的結構不夠完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郭玉英,姚建欣,彭征.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3,(8):118-126.
[2]Nasser,M.Impact of the knowledge and beliefs of Egyptian science teachers in integrating a STS based curriculu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10:513-534.
[3]蔡小蔓.法國初中科學教科書化學部分STSE教育思想評價[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4):66-68.
[4]蔡民.STS教育與生物學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04(9):12-1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