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芳 丘培姣
摘 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的發展有賴于農民培訓的順利開展。對農民培訓的意義和措施的正確認識,有利于農民培訓的開展、促進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 農民培訓;意義;措施;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2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農業也不例外,因此,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培訓工作,農民培訓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業已營造出學科技、用科技、促發展的良好氛圍。為了使農民培訓工作收到更好的成效,有必要對農民培訓的意義和措施進行深入的探究。
1 加強農民培訓意義深遠
第一,加強農民培訓,可提高農民的文化理論素質和操作技能水平,把農民培養成為有知識、懂技術、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民。
第二,加強農民培訓,可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第三,加強農民培訓,可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促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
第四,加強農民培訓,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第五,加強農民培訓,可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
2 加強農民培訓需多措并舉
2.1 領導重視
各部門領導要高度重視,把農民培訓工作擺在重要的位置,明確目標任務,抓好抓實。
2.2 制訂培訓計劃
培訓教師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包括氣候、水土、人文)和農民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
2.3 配備雄厚的師資力量
從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中選出身體健康、理論基礎扎實、技術過硬、責任心強、貼近農民、有豐富培訓經驗的農技人員組成師資隊伍。必要時,邀請農業院校的教授和有關專家授課。
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不斷地呈現,無疑對授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授課教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才有資質去培訓農民。這一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解決:一方面,農業部門要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給培訓教師,給予教師更多的學習平臺;另一方面,培訓教師不要抱著走過場的態度,要珍惜各類學習機會,通過電子媒體(大喇叭廣播、電視、網絡、音像材料)和印刷媒體(報刊書籍、明白紙、黑板報、宣傳欄)等多種途徑學習,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優秀教師。
2.4 編制教材
有關部門要組織專家、教授、農技人員,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精心編制農業技術培訓教材,教材要體例規范、內容系統、針對性強、實用性強,適應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和農民的需求。
2.5 安排好配套設施
準備好農民培訓所需的教材儀器設備、安排好合適的場地、食宿、交通等。時間上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室內培訓班宜選農閑季節;入戶指導、基地觀摩交流等實踐性強的宜選農時季節。
2.6 投入必要的經費
農民培訓的開展有賴于教材編印費、教師授課費、場地租用費、儀器設備費、交通費以及食宿費等費用的投入。經費的不足影響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因此,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項目,充分利用項目的培訓經費,為農民培訓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2.7 依托農業項目開展農民培訓
全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該項目緊密結合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采取集中辦班培訓、入戶指導、基地觀摩交流等方式,重點培養種養規模較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示范帶動能力較強的科技示范戶,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其他項目在此不再一一羅列。
2.8 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全方位的農民培訓
采取集中辦班培訓(包括短期培訓班和電大、農廣校、成校等途徑)、入戶指導、基地觀摩交流等方式,靈活多樣進行農民培訓。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農民而言,“手把手”的教學方式更為適合,在田間地頭新品種、新技術一目了然,實例鮮活,學習直觀,可以直接說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與農民零距離交流,農民易于接受。
2.9 充分考慮農民特點
農民外出務工較多,農村勞動力較為缺乏,且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比較差,給農民培訓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針對這一現狀,農民培訓的方式方法可側重于讓農民“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教會農民怎樣做即可,而不一定強求農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2.10 注重能人培育
能人培育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一批科技、經濟和管理能人,再通過這些能人帶動一方百姓共同富裕。培訓對象選擇農民中的精英(善于抓住機遇,刻苦學習,富于創造與實干的農村青年、種養大戶、農業科技示范戶、科技致富能手、農業合作社管理人員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
2.11 加大宣傳力度
可通過電子媒體(大喇叭廣播、電視、網絡和音像材料)和印刷媒體(報刊書籍、明白紙、黑板報和宣傳欄)等多種途徑向社會廣泛宣傳農民培訓的意義和培訓的相關信息,把農民群眾吸引到培訓的群體中,在社會上營造出學科技、用科技、促發展的良好氛圍。
只要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方向,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定能取得卓越成效。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