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生 王淑惠

摘 要 黑龍江墾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其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供應需求巨大。本研究通過分析墾區化肥物流需求特點,確定評價指標,對比已有物流模式,運用綜合評分法科學評價墾區現有化肥物流模式,提出墾區化肥物流服務系統優化建議,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還有利于促進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 黑龍江墾區;化肥;物流模式
中圖分類號:F426.72;F2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3
黑龍江墾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承載著保障我國糧食儲備和安全的重任。墾區總播種面積2 870 592 hm2,其中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面積一直連續上漲[1],2012年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521 503 t迅速增至1 175 372 t[2],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這也必將導致化肥供應任務的加重。隨著化肥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如何有效地選擇及時、安全、低成本的化肥物流服務已成為墾區農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黑龍江墾區化肥物流需求特點分析
1.1 化肥供應及時性需求
黑龍江墾區所處地域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長,夏季濕潤而短促,農業生產屬于一年一季生產?;市枨箅S著農作物的耕種呈現出較強的季節性,因而針對化肥的物流需求也呈現出較強的季節性。
化肥的及時供應是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通常,黑龍江墾區農戶是在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選擇施用化肥的種類,統一購買,采購數量較大,也有少數農戶單獨購買,但是絕對“零”庫存,只有需要時,他們才會購買,所以化肥供應的及時性在農戶需求中尤為凸顯。
1.2 化肥供應質量安全需求
化肥作為一種化工產品,大多數易溶于水,具有助燃、易潮解、腐蝕、劇毒等特性,對倉儲及運輸安全等級要求較高。在實際物流服務過程中,化肥經過多次裝卸,極易破損、吸濕結塊,導致肥效降低,最終影響農作物產量。而農戶作為農業生產者,往往比較關注作物產量,他們對化肥物流安全性的需求則主要表現為對化肥質量的關注。化肥作為農作物增產必需品,一旦質量下降,將會嚴重威脅到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所以,化肥物流服務企業在提供物流服務過程中需保證化肥的原有質量不受損壞,如果有所損壞,那么物流企業應及時尋找原因并及時進行補救。
1.3 化肥物流服務質量需求
無論物流作業多么完善,故障總是會發生的,如產品損壞、分類不明確、貨單證不精確等。企業要有能力預測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故障,并有適當的應急計劃來完成恢復任務。高質量不等于零缺陷,服務過程中,大量的人為因素和隨機因素使得服務故障在所難免。所以,對化肥物流中出現誤差和毀損情況,企業應具有較好的處理能力,盡量彌補由于服務故障引起的消費者不滿。
在物流服務過程之中,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和要求服務的類型及水平,并進行詳細記錄,包括需求的數量、時間和地點,能夠幫助物流企業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及需求變化,并將客戶的需求及時傳達給后臺物流服務人員,提高農戶好感和信任度,為農戶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務。
1.4 化肥供應價格合理性需求
化肥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化肥物流價格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農戶的生產成本,所以,農戶通常在關注化肥價格的同時,也比較關注化肥物流的價格。也就是說,即使某一品種的化肥賣價很低,但是由于運輸成本很高,往往不會成為農戶的首選。當然,價格也不是農戶考慮的唯一條件,合理的價格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戶的愿望,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應該在考慮雙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尋找到客戶與企業之間的最佳契合點。
2 黑龍江墾區化肥物流服務模式分析
2.1 供應商直送+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服務模式
供應商充分利用墾區現有的物流資源,將化肥運送至墾區自建物流企業的配送中心,由墾區自建物流企業實現對墾區各農場的化肥配送模式。墾區自建物流企業在哈爾濱、寶泉嶺、紅興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綏化和齊齊哈爾均設有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網絡遍布墾區105個農牧場,2 400多個作業區,由于墾區的物流配送絕大多數依靠自己建立的物流企業[3],農戶作為消費終端接受的是化肥和物流總價,沒有議價權利,化肥價格和物流價格都是不透明的,導致該模式的化肥和物流服務總價格在這三種模式中最高,近年來引起農戶反感。
2.2 供應商直送+經銷商配送模式
廣大農民作為用戶,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利用買方的主導權力,向供應商和經銷商提出化肥供應服務的要求。供應商將化肥運送至自己的倉儲中心和經銷商的倉庫,供應商與經銷商聯合完成對墾區化肥配送的任務。墾區化肥供應一般采取統購直供方式,在集中統一配送過程中,由供應商直送,時效較快,物流成本最低。同時,供應商與經銷商充分了解化肥產品特性,使此物流模式下的化肥供應安全性最高。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服務模式取消后,墾區絕大多數化肥物流服務都由“供應商直送+經銷商配送”模式提供。由于化肥供應商的品牌及種類比較單一,經銷商在墾區各農場經營網絡有所欠缺,面對農戶的小批量的、高頻率的配送需求時,供應商和經銷商很難保證化肥及時供應。
2.3 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就是由化肥供應商、經銷商和墾區自建的物流企業之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墾區的農戶提供化肥的物流服務[4],第三方物流企業應具備較強的倉儲、運輸、裝卸和信息處理能力。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般由供應商和經銷商選擇,倉儲、運輸安全性較高,物流成本相對較低。由于墾區的物流配送服務絕大對數依靠自建物流企業完成,墾區第三方物流主要有公路客運系統、郵政系統和一些小型物流公司,倉儲面積有限,很難保證化肥的大量及時供應,而對于化肥的小批量、高頻率的配送服務具有較強優勢,可以滿足農戶對化肥小批量、高頻次的及時供應。同時,化肥的需求時間較為集中,而大量集中的化肥供應,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般是沒有機會的。
3 黑龍江墾區化肥物流模式比較
3.1 化肥物流模式選擇方法及評價指標
根據墾區化肥物流需求特點,設定化肥物流模式評價指標為:供應及時性,化肥質量安全性,物流服務質量和物流價格合理性。本研究采用綜合評分法對墾區化肥物流模式的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和優選。
3.2 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及評分標準
3.2.1 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
一般綜合評分法的權重由評價人根據主觀經驗或專家調查法確定,這不可避免地存有評價者的主觀隨意性,尤其是當評價人經驗不足或所研究的問題比較復雜時,綜合評分的權重更難確定[5],所以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供應及時性,化肥質量安全性,物流服務質量和物流價格合理性4項評價指標的權重。
表1 判斷矩陣
物流服務評價指標 供應及時性 化肥質量安全性 物流服務質量 物流價格合理性 權重
供應及時性 1 3 4 2 0.465 8
化肥質量安全性 1/3 1 2 1/2 0.161 1
物流服務質量 1/4 1/2 1 1/3 0.096 0
物流價格合理性 1/2 2 3 1 0.277 1
表1中判斷矩陣的計算結果表明,入max=4.031 0,CI=0.013 3,RI=0.82(n=4),CR=0.011 6<0.1通過一致性檢驗,評價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65 8:0.161 1:0.096 0:0.277 1。
3.2.2 評價指標的評分標準
按照選定的指標確定評分標準,5分為優,4分為良,3分為中,2分為中下,1分為差。選擇10名專家組成評分小組,對評價指標進行打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取平均分為各指標的自然分。
3.3 化肥物流模式比較
編制評分表,累加各個方案的總分,比較優劣。
如表2所示,綜合評分結果表明供應商直送+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服務模式總分最高,其次是供應商直送+經銷商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總分最低。
依據綜合評分結果判定最適合黑龍江墾區化肥物流模式為供應商直送+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服務模式。但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每種模式都有存在的價值,如何合理的選擇合適的物流模式是關鍵。
4 化肥物流模式優化對策
4.1 供應商直送+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服務模式優化對策
墾區自建物流企業與多家供應商以及經銷商聯合,形成較大規模的化肥供應網絡體系,進行統一配送,而對于小批量、高頻率的運輸任務,可由第三方物流企業完成配送,降低運輸成本。墾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引導農戶統一購買,采取集中倉儲、集中配送的方式。同時,讓農戶積極參與化肥采購活動,擁有議價權利,化肥價格和物流價格做到透明化,讓農戶感到價格合理。在倉儲、運輸安全方面,墾區自建物流企業應加強管理,注重物流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倉儲和運輸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
4.2 供應商直送+經銷商配送模式優化對策
供應商和經銷商應對化肥物流配送中心位置進行合理的選擇,根據各農場化肥需求時間、品種與數量的區域性特征,配置合理的倉儲面積和化肥庫存數量。合理安排倉儲,避免二次轉堆、堆高、卸高,實施機械化作業,提高作業效率,以最短的配送距離,實現物流速最快,避免延時。
4.3 第三方物流模式優化對策
墾區現有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眾多,面對大批量的化肥物流任務時,采用多家聯合的方式,共同完成倉儲和物流服務。加強與社會車輛合作,為企業提供化肥運輸能力支持,對于小批量、高頻次的化肥運輸任務,提高發車頻次。加強工作人員倉儲安全意識,保證化肥供應及時、安全。
參考文獻
[1]張慧琴,馬鳳才.黑龍江省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分析及評價[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3(3):97-101.
[2]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農墾調查隊.黑龍江墾區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史國君,張長青,郭丹.黑龍江墾區物流配送體系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0):11-12.
[4]吳迪.對第三方物流的決策因素及決策形式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0,29(12):161.
[5]陳會英,周衍平.綜合評分法的改進與應用[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6(1):37-4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