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把老磚房墻面換成玻璃,把福建百年老木屋搬到北京。喜歡,就這么任性。
通透、敞亮,是對武佳的小院最深刻的印象。
小院四四方方,是常見北方院落格局,特別的是,面朝庭院的這面墻,幾乎全是玻璃,站在庭院,就可以將屋內看個明白。
改造老院子
小院是武佳2009年年底拿下的,普通北方農家宅院,紅磚房、平屋頂、四四方方。拿到手,武佳就開始了她的翻新。“采用了改造和新建兩種方式。”她說,“主要還是改造,只有后院,因為是塊空地,才蓋了一棟新房子當工作室。”理由很簡單,老院子的紅磚房基礎結構很結實,便沒有大動。“當然,也是為了節省成本。”
她喜歡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便將朝庭院這面墻(除了柱頭)全部換成了玻璃。“這樣陽光可以全部照射進來,尤其是冬天,可以一直照到最里面的墻角。”除了用作住房的老磚房,作為工作室的新樓也是大面積使用落地窗。
此外,武佳還打通了許多空間,可如此一來,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家具。這難不倒學過雕塑如今又是木匠的她,除了自己制作一些家具,也會設計好后請木工現場制作。客廳的落地燈明顯比一般落地燈高,這是她自己設計制作的,將整個空間撐起,讓旁邊的餐桌不至于顯得太過低矮。
工作室的柜子也是武佳自己設計的,做成上方“L”型轉角展示架,下方書桌兼收納柜。同樣“L”型的書桌有3種不同寬度,木工一邊做一邊感嘆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就是不同。“因為作用不同,寬度要求便不一樣。”根據自身需要定制,工作室用起來也特別順手,成為武佳最常呆的角落。
福建老木屋
如果說老房子帶來的最大感受是通透,那么老木屋帶給人的便是震撼了。武佳竟然在家里收藏了一整棟福建傳統雕花老木屋!而且木屋是可以使用的。
“其實只有一個正廳和走廊部分。”武佳無不遺憾道,“畢竟面積有限,也只能展示這么多了,而且走廊還有縮短。”
老木屋是2012年她從福建收來的,當時正趕上當地老房拆遷,她選了一棟乾隆時期的老房子,整個拆下從福建運回北京。在院里放了4個月后,她又從福建請回兩個老師傅,決定將它們組合起來。“木頭的東西,只有用起來才會越來越新,藏著不用,保養得再好,也會慢慢腐爛。”
一堆木料,兩個老師傅,不用任何圖紙,不用一顆釘子,一點一滴的安裝、還原,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武佳全程守著學習,一步也沒有離開。“不敢想象,一棟房子,他們兩個人是怎么堆起來的,這就是中國匠人的智慧和精神吧。”
老木屋只有木料框架,老師傅做好后,武佳又請來施工隊,加上灰瓦、白墻和玻璃墻、珠簾。領我們進木屋時,武佳一再謙虛,說還沒來得及精心布置,只是把以前收藏的東西都搬進來。走進去,仍然十分震撼,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白墻和玻璃搭配老木料十分和諧,帶給人格外通透的古典韻味。不禁感嘆,這是一種怎樣的癡迷,才會把一棟老木屋藏到家里!“呆在這里,會帶給人很多關于創作的聯想。”武佳笑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