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秦杰
摘 要 如何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是重慶市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貧困農村地區科技推廣乏力,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產出低、成本高的傳統農業模式都是制約重慶市貧困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先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收入是重慶市貧困農村地區經濟走出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貧困農村;經濟發展;重慶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02
1 制約重慶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雖然我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加強、完善、鞏固惠農支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生產投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在貧困農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推進當地經濟發展仍需要進一步的積極思索、找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出路。制約重慶市貧困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1 貧困農村科學技術推廣缺乏動力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農業現代化需要依靠現代科技進步來實現。但目前,重慶市一些經濟欠發達的貧困地區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已成為制約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農技推廣人才缺乏,知識更新換代緩慢
由于貧困地區農技工作人員工資報酬較低且缺乏行之有效的獎勵勉勵機制,造成業務能力科技人員紛紛跳槽,真正在崗人員業務水平相對較低。同時,農業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也不愿到基層農機站點參與農技推廣工作,形成了農技推廣隊伍業務水平低知識結構老化的現象。
1.1.2 農村科技推廣技術模式滯后、相關設備不夠先進
近年來,雖然不少地方也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但受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大多是靠當地農民自己積累的傳統經驗,新的模式新的技術得不到很好的推廣應用。
1.1.3 農技推廣應用站點殘缺不全
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村科技推廣體系主要依靠科技人員辛勞宣講的推廣方式;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婦女打理農業生產,所以,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很難在貧困農村得到很好的推廣應用。同時,近年來,由于對農技推廣部門不斷地被減員,使原來的推廣體系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很難承擔起農技推廣應用的重任。
1.2 貧困農村勞動者素質較低,制約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重慶許多貧困農村的家庭對子女教育重視不夠,形成了農村人口文化水平較低、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出外打工或經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外出務工人員也見多識廣,思想也隨著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部分務工人員受都市多姿多彩生活和醫療教育優勢資源的誘惑,把在城市買房安家當成目標,從而脫離農業生產勞動,造成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造成貧困農村勞力綜合素質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與國家目前的就業形勢有很大的關聯,大部分農民認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再高的學歷,沒人沒勢也難以找到好工作,于是就產生了讀書還不如趁早打工賺錢的想法,致使不少農家子弟提前輟學,加入了外出務工的隊伍,有的甚至舉家外出打工掙錢或者做買賣,把耕地流轉給別人耕種;其次,農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欠缺。在農村勞動力中老人和婦女占多數,雖然有一部分人青壯年勞力上過小學或中學,但是這部分人早已離開學校,知識老化,又沒有機會到農業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學習和深造,很難接受先進的農業技術,沿襲的仍是過去傳統種養模式和落后技術。所以,農村留守勞動力很難擔負起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
1.3 高成本、低產出的傳統農業模式嚴重制約著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滯后,再加上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如農藥、化肥、柴油等采購成本不斷上升,使農作物的種植成本增加,導致貧困地區規模化、機械化農業生產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實現,許多落后的農機具仍在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速度較慢,生產效率低下。落后的農業技術和老化的種植模式很難支撐起式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的發展,投入高、收成低的對比關系極大地阻礙了重慶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1.4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不適應是制約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差不多每年都有因某種蔬菜價格偏低而爛在地里的情況,這與農民跟風種植有很大的關系,某種蔬菜貴了大家都跟著種,結果因種植過多,價格偏低不夠力氣錢運費錢而爛在地里沒人管。市場組織不力,市場信息不順暢和缺乏市場應對機制,特別是貧困農村經濟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農戶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弱,成無情的市場風險的犧牲品和承擔者,從而制約貧困農村經濟的發展。
2 發展重慶市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對策
2014年12月22-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繼續向貧困宣戰,促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所以,重慶市也要抓住機遇,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1 政府應加大對貧困農村地區經濟的扶持力度
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業科技與農業基礎建設的發展扶持力度,必須堅持金融和財政分工協作的原則,金融部門投入有序,政府積極創造財政條件,做到財政的宏觀調控和金融有序投入的有力配合,改善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貧困地區種植業的收成,提高科技含金量,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重慶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貧困地區的農業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多出臺財政金融政策,支持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發達地區來貧困地區投資等,共同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
2.2 提高貧困農村地區農民綜合素質
通過加大對貧困農村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貧困地區農民從事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努力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較低,影響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些地區需要加大力度改善九年義務的辦學條件,地方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吸收優秀青年教師增強貧困地區師資隊伍,動員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支持和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同時,要圍繞貧困地區特色種養業和支柱產業,展開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基本技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2.3 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培育龍頭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
單一的種植業需要向大農業、多元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力度發展加工產業與服務產業,推進貧困地區開展多種經營,優化產業布局,根據不同資源優勢創不同特色品牌,發展有地域特色、風情特點的產業。如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或利用不同土壤情況,種植不同的經濟作物,培育和發展林果基地、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
2.4 建立用工管理制度,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
建立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的中介機構,使用工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到有效保障。消除城鄉就業制度阻礙,建立開放、競爭、統一、有序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地轉移流動。
總之,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和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政府特別是涉農部門要放下身段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這就要求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由過去單一的行政領導轉移到既領導又服務上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貧困地區經濟、帶領農民發家致富上來。深入經濟發展的第一線,了解農民想要什么,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做好服務三農的后勤保障工作,為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做好勞務輸出和創業就業的組織工作,解決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創收增收問題。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