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21世紀經濟的主題是綠色經濟,生態型產業是21世紀世界的主流產業。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保護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不可避免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生態農業;發展研究;三峽庫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2
1 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1.1 生態農業綜合效益高
一般來說,生態農業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源利用高投入產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市場占有率高、綜合效益高等特點。例如,2011年重慶市開縣關面鄉泉秀村村民們靠種植云木香年收益上萬元。又如,重慶市開縣趙家街道的權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沼氣為紐帶,推行“豬—沼—果”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既解決了養殖場的排污,又實現了種植業的增產,探索出變廢為寶,種養殖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1.2 生態農業產業主導強
生態農業重慶三峽庫區農民奔小康的首選產業,致富的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性驅動能力強,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增加移民就業,給農民收入可觀的經濟,而且還能促進加工、運輸業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此,生態農業應成為重慶三峽庫區農民增收的主力產業,也是重慶三峽庫區農民增收的希望產業。例如,近年來,重慶三峽庫區除了建成全國最大的柑橘、臍橙以及榨菜生產加工基地外,還培育了集農業科技、產業、旅游與商務于一身的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帶,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3 生態農業資源潛力大
重慶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一般海拔高,立體氣候明顯,生態環境很好,被現代工業污染小,武陵山,大巴山植被茂盛,綠樹成蔭,河流、水庫、池塘、水資源豐富,大部分水質清新無污染,形成重慶地區罕見的綠色生態環境,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發展“無毒、無公害綠色食品”這一特色產業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例如重慶市開縣滿月鄉,草原豐富,可以發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動物,鄉政府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在“特色”上做文章,帶動扶貧示范區的建設,使扶貧示范區上了檔次升了位。
2 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1 市場信息傳遞不快
重慶三峽庫區農民,因為由于處在邊遠貧瘠的自然環境,交通閉塞,通信不暢,缺乏市場需求的更多的了解,更不用把握市場。大多是“憑著自我感覺抓生產,跟在別人后面搞調整”,產品質量不高,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和名優特新產品更少;品牌意識不強,持續發展力弱;產業規模小,形成不了支柱產業。
2.2 科技推廣力度不大
重慶三峽庫區在農業科技,尤其是生態農業的種植、養殖技術推廣上嚴重滯后。即使有一些實用技術,也是覆蓋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經營,產品成本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農民老齡化問題突出,年輕人不愛農、不懂農、不從農,“誰來種地”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現實問題,農民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激烈競爭。
2.3 示范基地建設不強
重慶三峽庫區不少生態農產品沒有穩定的生產基地,而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或零星的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吸引不了市場,缺乏參與大市場流通的能力。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中介組織不完善,產業鏈缺乏張力,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滯后,大多數農副產品以原料進入市場,很難實現更多升值。
3 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生態農業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觀念,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
第一,要調整品種結構。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則,向特色化、規模化、優質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并徹底改變主要從事種自養自足產品的現狀,向生產更多優質的產品轉變,從而占領省(市)及國際市場。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動員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吸收更多的資金投入生態農業,充分利用現有的山地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第三,要暢通流通體系。把分散、零亂的產品經營,通過專業合作社聯系定點銷售地,搶占市場,擴大產品銷售。
3.2 樹造品牌,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應該注重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努力提高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農技站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依托農校、農函大,搞好農民科技培訓,鼓勵“土專家”“田秀才”,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信息、加工信息和科技承包服務。例如,重慶市移民局和西南大學合作,制定“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并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受益面廣的高效生態農業項目。又例如,重慶市開縣提出了走特色發展、綠色發展之路。在穩定糧油和生豬生產的基礎是,著力發展柑橘、蔬菜、中藥材和山羊、生態魚、肉兔等特色產業。現有開縣錦橙、開縣木香、開縣春橙、開縣龍珠茶、“九龍山”大米、龍須牛肉、開縣冰薄月餅、水竹涼席等馳名品牌。開縣近年來,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
3.3 創新機制,激發生態農業發展活力
一要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積極發展各種專業協會、合作協會、互助保險和各種專業服務組織,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二要推進產業化發展格局。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帶農戶,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例如,1997年落戶重慶市忠縣的中美合資的“忠縣施格蘭柑橘產業化項目”,總投資5.8億元,建成國內最大的柑橘生產基地和果汁加工廠。項目全部投產后,1萬多名三峽移民年均增收500元以上。2014年9月,該縣35萬t柑橘加工項目又正式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到2019年實現全負荷運營,該項目將大大提升柑橘附加值,完善“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產加銷研學旅“六位一體”產業鏈。此外,這一項目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0.67萬hm2高標準柑橘種植園,有利于緩解三峽庫區嚴重的水土流失,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找到了有效途徑。
課題負責人:易強
課題組成員:朱毅、魯燕清、潘仲海、莫申容、顧偉新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