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文



生態景區恩格貝,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位于庫布齊沙漠中段和黃河南岸。曾經的恩格貝,是草木茂盛、野獸繁衍之地。但在秦、漢、唐等朝代,“移民實邊”和“屯兵軍墾”使恩格貝的原始森林漸受破壞,庫布齊沙漠開始形成,出現了邊塞詩人李益描述的“風沙滿眼堪斷魂”的景象。20世紀中葉,大規模的毀林、開墾和放牧,使得恩格貝徹底淪為沙害頻繁的不毛之地和洪害肆虐的無人區,庫布齊沙漠也被列入中國八大沙漠,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有上億噸。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如今的恩格貝已經變成綠樹成陰、花草遍地、庫水清澈、果實飄香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以及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內最大的人造綠洲和沿黃河防沙屏障、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國家級地質公園、全國首批低碳國土實驗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示范基地,正被打造成為科技莊園、生態樂園、精神家園三位一體的品牌區域。
一、國內領先的沙漠生態科技莊園
自2010年成立管委會以后,恩格貝按照“沙產業、新能源試驗示范”和“沙漠治理與沙漠旅游并進”戰略,加強了與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將自身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沙漠生態科技莊園。
高科技沙生植物園。恩格貝沙生植物的培植、開發和利用,已與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例如,農林科技與創意設計相融合,改變沙生植物及相關產品的外觀和性質;香草加工與工藝美術相融合,推出高附加值的香枕、香包、香薰、精油、香草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工藝品;農事活動與文化旅游相融合,舉辦香草節、沙生植物博覽會等節慶會展,開展養生保健、產品體驗等活動。
陽光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依托中科院提供的技術支持,恩格貝建成了包括種植區、現代化生豬養殖區、沼氣工程區、微藻生物區和設施農業示范區的陽光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其中,種植區3000畝的苜蓿為生豬供應飼料;豬糞為日產1000立方米的沼氣工程區供應肥料;沼氣用于發電和供熱,其燃燒后的二氧化碳用于800多個養藻大棚的光合作用;沼渣、沼液成為設施農業示范區的有機肥料。這樣,就形成了一套依托太陽能轉化、技術密集、變廢為寶、低耗消碳、節約資源的陽光農業循環經濟體系。
沙漠科學館。恩格貝沙漠科學館占地100多畝,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設有高規格的展廳、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圖書館、多媒體會議室、宴會廳、休息區等。該館與恩格貝的地域環境相協調,設計簡潔厚重、層次分明,就像巨大的淺黃色航母,寧靜、沉穩地停泊在蒼茫沙海;為了利用地熱資源,其部分建筑嵌埋于地下;其電量的30%由太陽能轉化。進入展廳后,在先進的多媒體科技輔助下,人們會看到各種或驚心動魄或美輪美奐的視聽資料,會對破壞生態的做法和后果觸目驚心、倍感憂患,也會對人類科學治沙的成果感到欣慰,尤其能了解沙漠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的開發利用,了解沙產業的重大意義、發展條件、發展歷程、科技創新和經營管理,并對沙漠生態建設產生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新能源設施。2013年,國華巴彥淖爾分公司與恩格貝簽訂協議,計劃投資2億元建設光伏發電廠;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來恩格貝考察,計劃投資188億元建設太陽能并網電站;中節能(內蒙古)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在恩格貝建成測風塔,計劃投資40億元建設風電廠。這些新能源設施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能為廣大地區提供清潔電能,能改變鄂爾多斯市的能源結構,進而推動低碳經濟成為新常態。
二、“大生態”與“大旅游”相結合的樂園
依托20多年的生態建設成果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恩格貝推出了多項旅游休閑服務項目,成為“大生態”與“大旅游”有機結合的生態樂園。
觀沙漠綠洲。夏秋季來到恩格貝,其景象著實令人陶醉。俯瞰,幾字形黃河繞過恩格貝北方,浩瀚大漠中的綠洲顯得格外珍貴;遠望,湛藍天空下的沙海茫茫無邊;面前,綠樹婆娑、蒼翠環抱、湖水澄澈、野鴨暢游。當游客來到臨湖而建的功勛墻,看到鐫刻在一塊塊石頭上的建設者名字,聽導游講述他們一段段震撼、感人的治沙故事,就能了解這國內最大的人造綠洲的來之不易。為了讓游客更好地觀賞沙漠綠洲,恩格貝正在沙湖岸邊興建高達93.5米的觀光塔和占地8000平方米的水岸廣場。
親水休閑。在恩格貝“漠中河”乘坐快艇或蕩舟,可進入綿延起伏的沙漠腹地,領略長約8公里的沙漠峽谷奇觀,感受黃沙、碧水、蘆葦、水鳥的獨特組合。循著水道、水智、水德、水緣、水賦的邏輯,恩格貝正在開發各種親水娛樂項目,如天然礦泉游泳場、垂釣、劃艇、水上滑道、臨水茶座和濱水餐廳,并輔以拓展、益智、修身、養性、訓練、健身等活動。在地下,恩格貝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高標準的醫療保健功能和商業開發價值。
觀沙漠動物。恩格貝將珍稀動物養殖業與沙產業融合發展,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沙漠動物園,并不斷開發相關工藝品,以滿足游客觀賞、獵奇和購物需求。目前,恩格貝的“三駝”(駱駝、羊駝、鴕鳥)養殖是其重要產業,并建成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鴕鳥養殖基地。
沙漠植樹。有關恩格貝的故事,大多和植樹有關。這些故事的匯集,幾乎就是恩格貝的生態建設史。在春季來到恩格貝親手植樹,無疑是一種美好而有意義的體驗。為此,恩格貝專門為游客提供植樹服務,由專業人員提供樹苗、工具、指導并負責平時養護。樹苗配有標識、銘牌和紀念物,附有植樹者的信息和寄語,樹苗的成長也就成為植樹者放不下的牽掛和故地探訪的動機。
沙漠娛樂。沙漠娛樂包括騎駱駝游沙漠、滑沙、沙漠駕駛、沙漠探險以及沙畫、沙雕的觀賞和創作等。由于恩格貝的近鄰——鄂爾多斯響沙灣景區(5A級)的沙漠娛樂享譽全國,所以恩格貝的沙漠娛樂服務更強調差異化和特色化。
三、建設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
恩格貝的巨變,是由一批批建設者艱苦拼搏而來的。他們不同尋常的拼搏經歷,為恩格貝賦予了內涵豐富、情感厚重的人文精神,也使恩格貝成為滌蕩心靈、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
恩格貝精神。1989年,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為了獲取生產原料,買下了包括恩格貝在內的2萬公頃荒漠,并派其副總裁王明海帶隊建站養羊。但由于投入高、收益低,羊絨集團在1994年從恩格貝撤資。這對多年全力治沙并對此有了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王明海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不久,王明海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昏迷了五天五夜。當王明海在病榻上醒來,看到的是與他志同道合、專程從日本趕來的治沙專家——遠山正瑛。康復之后,王明海毅然做出了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決定:辭去地位優越、待遇豐厚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職務,承包恩格貝!從此,不管是狂野的漠風、鋪天蓋地的揚沙、掃蕩一切的洪水,還是生活物資極度匱乏的環境,都沒能阻擋王明海筑壩攔洪、淤沙造田、植樹造林的腳步。
與王明海相伴治沙的遠山正瑛,曾經是日本鳥取大學名譽教授、沙漠綠化實踐協會會長。退休后的他,更是全力投身于沙漠治理。1991年,86歲高齡的遠山正瑛被恩格貝聘為治沙總指導。從此,他每年在恩格貝工作8—9個月,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每次回到日本都要為恩格貝治沙四處奔走、募集資金;他組織了335批“中國沙漠綠化日本協力隊”,在恩格貝志愿植樹300多萬棵。由此,遠山正瑛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的“榮譽公民”稱號和聯合國授予的“人類貢獻獎”。2004年2月27日,為恩格貝奉獻余生的遠山正瑛因病去世,享年99歲。他的一半骨灰按其遺愿安葬在恩格貝紀念館。
在王明海和遠山正瑛的影響下,在奉獻理念的感召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到恩格貝義務植樹。對于留下來的早期創業者,恩格貝只有極其簡陋的食宿條件和常人難以想象的困苦環境,并且還需要他們自籌治沙資金。他們的不畏艱辛、無私奉獻、凝心聚力,構成了滌蕩人心的恩格貝精神。他們如同恩格貝的“漠中泉”一樣,以水為德、恩澤萬物,以柔克剛、水滴石穿,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萬物卻不自恃己能,哺育萬物卻不作宰制。
精神家園的建設。為了讓來訪者重溫治沙苦樂,感受創業激情,體驗心靈之旅,享受休閑靜思,感悟生命意義,獲得精神動力,為了讓沙漠生態教育成為常態并福澤后世,恩格貝正在建設精神家園。其設施包括已經建成但仍需改進的遠山正瑛紀念館、功勛墻,以及在建的沙漠生態教育中心、恩格貝精神體驗館、創業紀念館等。
沙漠生態教育中心主要以實地考察、講習班、研討會、課外活動、科普夏令營、網絡互動等形式,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沙漠生態教育服務,讓人們深刻體會沙漠生態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科學性。
恩格貝精神體驗館利用紙質檔案、圖片資料、音像資料和數字化內容,通過實物展示、人工講解、技術演示和互動參與,讓游客從文檔史話、沿革變遷、奉獻模范、志愿風采、新區新貌五個方面體驗恩格貝精神。為了突破館內空間局限,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體驗,該館的精神元素將以多種形式活化應用到恩格貝的各個景點。
創業紀念館是以創業屋及其設施為保護對象的紀念館。作為恩格貝第一批志愿者在嚴酷環境下工作生活、艱辛創業的歷史見證,創業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保護創業屋的可行方法,是以更大的創業紀念館將其嵌套在內,并將其設施在原地改造為陳列系統。
恩格貝,這一因建設者而澤被一方、因奉獻者而凝心聚力、因人造綠洲而揚名海外、因沙產業和新能源而揚帆起航、因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而商機無限的生態示范區,正在升級成為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文化旅游經濟為主導的綜合性生態城鎮,正在打造成為科技莊園、生態樂園、精神家園三位一體的品牌區域。當然,這需要恩格貝以科技、文化、旅游融合為根本,不斷完善交通、休憩、標示、解說、餐飲、衛生、醫療、通訊等基礎設施并提高服務水平;需要提煉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將其熔鑄或轉化為各種產品和表達;需要形成鮮明、穩定、易于傳播的區域品牌形象系統,提高區域品牌的文化價值、情感價值以及與競爭對手的區分度,并利用體驗營銷、網絡營銷、會展營銷、演藝營銷、新聞出版營銷、影視營銷、關系營銷、事件營銷、整合營銷等,提高公眾對恩格貝區域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增強恩格貝區域品牌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