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
只要有人,就會有手藝,尤其是在農村。
只要有人,就有手藝。在當下凋敝的農村尋找手工藝是一件難事,它們更多存在于那些閃爍著歲月痕跡的生活器物和農具上。而手工藝始終是要靠人的手來傳承的,所以與其嗟嘆手工藝的不復存在,不如去期待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道理很簡單,只要有人,農村就有手工藝。
百姓日用而不知
對于香港老佛爺集團公司的翁志華來說,能夠在農村找到一些合適的手藝并對其進行價值提升是一件“多贏”的事情。他在鄉村進行調研,像尋找“獵物”一樣找手藝。兩天走了三個村,通過各類熟悉村情的人進行了解,收獲不大。
當把“手工藝”這個詞講出來的時候,村民對此十分生疏,對“非遺”更加陌生。當把手工藝和產品聯系在一起時,村民覺得這像天方夜譚。繼續引導,“你們這里有篾匠嗎?以及木匠、打草鞋的,這些不是手工藝是什么?”“哦,這個有。”大家恍然大悟,現在生活里由不銹鋼和塑料為原料的各種器物,以前還真的全是手工做的呢。
“大概有多少人會竹編?”
“怕是沒多少……”幾個人反復確認了一番,發現村里真正意義上的篾匠只有一個,平日里大家也會用竹子編一些東西,但都不銷售。
一個普通農村,如果非常偏遠,很多家用物什還有手工的痕跡。例如用生漆刷過的木盆、雕著“飲水思源”的石頭水缸、雕花八仙桌、木制臉盆架等,經過歲月打磨,這些物品都顯示出溫潤的色澤。可惜村民對制器的手藝并不在意,更不會把它跟產品聯系在一起。
在文人的描述中,“百姓日用即道”。在民間,百姓日用而不知。加上流水線產品的沖擊,農村的手藝在生活里幾乎是遁形的。
缺少自信和過分自信
當一個看起來很有實力的老板,在離村民不到1米的距離,告訴村民竹編可以用來賣,而且可以賣出好價錢,村民的反應往往是:“就那些簍簍、筐筐?開玩笑!”當你把環保、自然生活的回歸、綠色等概念講出來后,村民半信半疑,覺得城里人的喜好真是“怪得很”。
村民對手藝是沒有自信的,他們多數已經認定塑料制品又便宜又好用,“壞了立馬再買一個就是了”,“自己做的哪里能比得上城里買的”。對農村生活的不自信自然也折射到對農具的不自信,進而延伸到對手藝的不自信。
而與此相對的是對手藝的過分自信。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政府熱衷打造旅游業。零星的游客到來,看上了一種由稻草編的凳子。或許帶著扶貧的性質,又或許游客本身財大氣粗,他們按照每個50元的價格買了七八個。從此以后,這里的人遇上對這種草凳子感興趣的游客,都覺得這是極好的東西,認為賣100塊錢一個都賣虧了。
顯然,這種過分的自信也帶不來源源不斷的買主,所謂“產業”,就更是無從談起。
回鄉浪潮帶來希望
眾所周知,外出務工的人太多,會手藝的老人的兒子、侄子、外孫……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出門了,手藝該傳給誰呢?
村里有個好篾匠,可以劈很細的篾條,編很精致的竹器。在訪問中,他提到以前在湖南某竹器廠工作時,眼神里有懷念,甚至有種驕傲。但是今非昔比,現在一個人在村里孤掌難鳴,用幾天時間編一個背篼,又賣不出什么錢,所得收入只夠一個人吃飽,連徒弟都沒辦法收。
幾乎所有的農村手藝,都面臨這樣的現狀。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農具,也離開了手藝。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環境污染、城市人口容量達到上限、第一代打工者到退休年齡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追求安全高品質生活的人、第一代打工者、有識之士開始回鄉,這股浪潮還十分澎湃。這給農村的手藝帶來了希望。
目前,全國做鄉村建設的項目、機構、個人多得數不清,大家的目標都是發展鄉村,在享受科技進步成果的同時,親近自然。只要鄉村有回家的路,就有回家的人;人回到土地上,就有耕作的需求,就有手藝生存的土壤。
所以,與其悲觀失望于手藝的黃昏,不如寄希望于浩浩蕩蕩的鄉建大軍。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把他們當成先遣部隊也好,打工人群回鄉之路的筑路者也罷,總之他們算是農村手工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