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雄
當國與國之間有形的疆界趨于無形,地方新傳統的創造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傳統工藝的發展多源于生活用品的制作,與我們相鄰的日本也不例外。但隨著工業革命與全球化、科技化風潮的涌動,國與國之間有形的疆界趨于無形,工廠生產全球化逐漸侵入勞產力廉價的地區,而產品也愈趨于均質化。地方傳統生活的工藝產業自然不敵國際化競爭,于是就業人口開始外流,產業陸續外移,導致地方經濟架構空洞,就業機會萎縮,長此以往,地方特色與技藝的傳承自然出現危機。
于是,日本政府與民間為促進傳統工藝的發展與轉型,實施各項計劃:比如國家推行的“品牌日本(JAPAN BRAND)”、“產業群集”計劃,石川縣、東京荒川區等地方機構所舉行的研習與傳承活動等,都成為日本傳統工藝產業向現代轉型的經典脈絡。
市場危機就是轉型契機
早在1975年,日本就意識到傳統工藝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于是出臺了《傳統產業振興法》,共指定了200多項傳統工藝品,主要從5個方面進行推進:①傳承人培養;②技術、技法的收集保存;③原材料供給保障;④需求開拓;⑤設計開發的振興。雖然根據最近的統計結果顯示:從業人數和生產企業數量依然持續下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措施對傳統工藝文化的保存仍有實質貢獻。
而近些年來,最卓有成效的要數“品牌日本”計劃。從2004年開始推行,主要研究地方中小企業的價值,以“進化”的方式幫助他們“創造新傳統”。簡單說,就是讓傳統產業轉型為適應現代生活及國內外市場的品牌產業。
“都美(Tobi)——東京生活設計”就是其中較成功的一部分。
在東京,一直沒有大量生產家具的工廠,也從未意識到可以成為家具產地,但由于龐大的消費能力,造就了東京地區以訂制家具為主的生產形態。于是東京商工會議所提出計劃申請,由中小企業聯合會會長高田公平擔任計劃總監,聯合大藏木材工藝、Mineruba、森下、日信裝備等9家株式會社,進行第一階段的計劃嘗試。
他們邀請知名設計師巖倉容利,以美麗東京都為意象,取“Tobi”為專案品牌名,通過實地了解各廠商的加工技術和專長后,確立以東京地區傳統知名的玻璃制作、木工榫接技藝融合新材料、LED光源等內容進行設計,以協議的方式將產品分由9家企業制作,之后抱團參加在東京舉辦的“國際家具展(IFFT)”。經問卷調查顯示,9成參觀者對于原創設計和本地加工技術感興趣。獲得高度認可之后,他們開始參與巴黎家具展等高端歐美展,經過媒體報道,一舉成為占據消費頂端的市場品牌。如今,Tobi計劃已經進行到第三階段,東京家具產業也找到了新方向。
地方的研習與傳承活動
相比國家推行的幫扶計劃,日本地方政府也沒閑著。南部鐵器、西陣織、美濃和紙及輪島涂等以發展地區命名的傳統工藝得到不遺余力地保護。
石川縣以輪島涂漆器聞名,為延續傳統漆工藝,輪島漆藝研修所推行了這樣的計劃:①每期招收普通研修生20位,學費全免,只要中學以上畢業、有興趣者即可報名,通過面談及基本選考錄取后,可進行為期兩年的髹漆、沉金、蒔繪等漆藝基礎技術學習,期間會安排到工房及相關企業參訪;②兩年期滿后,愿意繼續深入學習者可申請后續三年的特別研修課程,加強專業技藝訓練。這樣為有志于成為專業輪島涂藝人的學習者搭建了平臺,也滿足了一般喜好者的學習需求。
而在東京荒川區,為了將本地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他們設置了“荒川之匠(傳統工藝繼承者)育成支援事業”計劃,把學習者分為職人見習、弟子入門學習、獨立支援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為有興趣者提供短期實習,上限3個月,為師傅每月提供約5000日元補助,學員則每月提供約300日元補助。
第二階段為入門學習,只要修完第一階段即可申請進入本階段,時程3年,最長可到6年,每月為師傅再提供約500日元材料補助,學員的補助金則提升至每月約5000日元,還可申請約1500日元的房屋租金。
第三階段主要是參與設計競賽,這是為年輕工藝師舉辦的,希望讓優秀者出頭,并借此機會獨立。
除了以上這些振興傳統工藝的計劃外,近年來日本還出現了一種結合現代設計的傳統工藝產業發展趨勢:在福井地區,有一個名為“美味廚房”的項目,這有別于一般以產品類別進行產業振興的方法。項目以美味廚房的概念為主題,設計師結合福井地區傳統產業的專業技術,以“設計概念”為主要導向,所以很多商品跳脫了傳統的意象而頗受好評,這或許也為地域手工藝產業的振興提供了另一種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