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泰國,在享受著通信與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無節制的欲望和自然資源的加速破壞。在這樣的境況下,泰國政府與手藝人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將工藝轉換成生活的養分。
到過泰國旅游的人,除了驚嘆廟宇的建筑之美,更對泰國工藝品驚嘆不已。這些手藝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家庭自用,但隨著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行,泰國將傳統工藝與觀光、設計等產業聯合起來,一方面扶持當地居民,一方面也為泰國經濟、旅游加入多元的文化元素。
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技藝
泰國城鄉間的發展差距十分巨大,在首都曼谷以及一些熱門的旅游城市,旅游業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產生經濟上的不平衡。
對于貧富差距這一顯性社會問題,泰國國王與王妃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副業與相關技術基金會”,規劃SUPPORT專案,一方面著力改善農村貧窮與婦女問題;另一方面守護與復興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尤其是藤編籃子、拼木等工藝。在當時的泰國,有接近26種技藝缺乏繼承人,而SOPPORT計劃就旨在幫助這些技藝能夠引起現代人的更多關注。SOPPORT計劃的訓練所在地設在JELADA宮殿,邀請專業工匠進駐,進行工藝與生產銷售培訓。對SOPPORT計劃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參加,一方面可以學到技術,一方面可以補充務農閑暇時的收入,讓生活更安定。
人們逐漸認識到手藝在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旅游業帶來的各種出口商機。在2001年,政府聯合內政部、農業合作部、工業部、商業部、進出口促進局,共同推動“One Town One Product”計劃,簡稱OTOP。整個計劃從泰國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各地物產資源及技術情況,量身打造。例如,在泰國北部地區,因為大面積種植厚葉椰子,所以當地人采下這些葉子,用日光曝曬1~2天,再浸泡在專門的藥水中,制作出質感獨特的紙。同樣是紙張制作,棉樹紙則是在制作時加入五谷以及特殊的植物,生產出五顏六色的裝飾手抄紙,再以此衍生出其他用品。
立足傳統文化發展手工藝
去參觀工廠是許多到泰國游玩的游客的共同經歷,但即使如此,泰國當地的手工藝工廠仍以外銷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開放觀光,只是工廠附帶的經營。比如在紙傘中心,游客可以挑選喜歡的圖案交給現場的彩繪師傅,由他們將圖案手繪在雨傘、衣服、褲子、手機甚至包包上,很多游客都樂于接受這一付費項目。
也許正是有這么多年政府對傳統手工藝的不懈努力,以及泰國民眾及設計師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繼承,泰國的設計開始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其中,泰國創意與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他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材料庫的建立、廠商與設計師的聯動、設計咨詢、書籍設計及裝幀等。通過這個平臺,把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等幾個主要環節有效聯合,避免各方因勢單力薄造成有想法沒能力制造,或能制造但卻缺乏好的設計等尬尷局面。設計出來的成品,除了在TCDC自有場地展覽和售賣外,設計師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尋找更多有效的銷售渠道。而TCDC也擔負起該中心最重要的角色,將泰國的設計師與作品積極推向國際市場。
“靈感可能有各種來源,可能是眼睛看到的,可能是記憶里深層的某部分,不過,這些全都是生活的集結。泰國人的每個創意都來自日常生活,他們以同一種語言溝通,以同一種步調生活,所以很容易感到驚喜。”曼谷著名的自由插畫家Patreeda Prasarnthong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