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駿等



【摘 要】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運用一定的會計方法和手段,為實現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和公司價值的最大化而作出的會計選擇行為。適當的盈余管理是公司走向成熟的標志,而過度的盈余管理嚴重影響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食品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主導行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文章以食品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總結該行業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常用工具手段,并通過實證研究來分析管理層對這些工具的選擇性偏好。
【關鍵詞】 食品行業;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工具; 偏好性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8-0077-04
我國資本市場處于發展階段,上市公司內、外部治理結構還不盡健全,給管理層的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過度的盈余管理實質上背離了中立性原則,從而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倚靠、有所偏重。而近來,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食品行業危機頻發,盈余管理成為其粉飾財務狀況的有利工具。這種機會主義的盈余管理勢必降低會計信息質量,誤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本文針對食品類上市公司的行業特征,具體分析該行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一般動機,表現為籌資動機、避稅動機、政治成本動機和自身利益動機。
一、食品行業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會計工具
(一)通過期間費用進行盈余管理
1.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
根據新準則的規定,企業的借款費用符合條件的時候可以資本化。這樣企業可以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上調節當期盈余。一般情況下,食品企業需要擴大生產規模時,會建造廠房和購買加工食品用機器設備等,而借款費用資本化成為其進行盈余管理的最佳工具。
2.利用研發支出資本化
新準則頒布后,將研究開發項目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符合條件的,應計入無形資產。在實務應用中,上市公司經常利用不實或虛假資料將支出在資本化和費用化之間作調核。而食品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了迎合大眾消費水平,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新口味,為此發生的研發支出成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理想工具。
3.利用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政策
對于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管理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判斷對折舊或攤銷方法、使用壽命、凈殘值等進行判斷和選擇,同時,公司可以通過會計估計變更、改變各期折舊和攤銷費用對利潤進行調整。食品加工制造企業與其他行業類似,涉及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確定。
(二)通過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和會計制度規定了股份制公司對一些資產要計提減值準備以及不同資產的減值轉回。由于減值準備屬于會計估計的范疇,其計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確定,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從而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對于食品行業上市公司而言,食品存貨減值準備的計提一直都是該行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經常性工具,而且對其應收賬款的管理也是資產減值工具的運用對象,對其沖回的操作也比較靈活。
(三)通過公允價值變動進行盈余管理
新會計準則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它的計量又涉及估值模型、現值、時點等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公允價值計量較強的主觀性和較差的可操作性,使很多公司通過公允價值的操作達到某種盈余管理的目的成為可能,食品行業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四)通過投資收益進行盈余管理
由于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還不發達,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一方面,上市公司通過處置虧損的長期投資,不僅可避免按權益法要求,在合并會計報表中核算其虧損額,同時又可利用轉讓價格調節利潤,如通過溢價轉讓帶來投資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計入投資收益和資本公積,對利潤表的影響不同,而且后者在處置時又將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這樣,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兩者的選擇和處置進行盈余管理。食品行業上市公司同其他行業上市公司相似,通過對自身擁有的各項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進行利潤操縱。
(五)通過營業外收支進行盈余管理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實現資產結構優化、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而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于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垃圾換黃金”的不等價交換,實現利潤轉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食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成本過高的小企業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債務重組頻頻發生。另一方面,一些大型企業為了維持自身優勢,試圖通過資源重組置換攀登市場制高點,擴大企業效益。
(四)研究假設驗證
1.相關性分析
從表2、表3、表4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1年、2012年這三年中,五個自變量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均比較小,沒有達到1,顯示出的相關度不高。同時,顯著性概率檢驗值均比較大,即相關系數為0的假設檢驗成立的概率均比較大,因此,自變量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即共線性問題。
2.回歸分析
表5至表7是通過SPSS軟件回歸分析得出的數據結果。
通過表5可以看出,各個自變量相關系數相對于因變量ΔNPi,t而言都具有顯著性,公允價值變動損益(0.855)、投資收益(0.683)、營業外收支凈額(1.007)顯著為正,期間費用(-0.892)、資產減值損失(-0.978)表現為顯著負相關,說明各個自變量都對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根據β系數的絕對值大小對5個自變量進行排序,則分別為營業外收支凈額、資產減值損失、期間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從中可以看出營業外收支凈額牽動著企業凈利潤的主導方向,且表現為正相關的影響。對于另外一個變量——資產減值損失,與期間費用的影響作用相比,2010年食品行業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運用資產減值損失對企業盈余進行管理。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與轉回,使企業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因此,假設得到論證。
表6表現出來的數據顯示:期間費用(-0.745)、資產減值損失(-1.036)、公允價值變動損益(0.553)、投資收益(0.530)與營業外收支凈額(0.973)均具有顯著性。依據β系數的絕對值大小對5個自變量進行排序,分別為資產減值損失、營業外收支凈額、期間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2011年企業的盈余管理工具偏好性同2010年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兩年中企業都比較偏向于用資產減值損失和營業外收支凈額進行盈余管理,而且,資產減值損失和期間費用依然表現出對凈利潤的負相關作用。投資收益表現出的相關性最小。假設2再次得到驗證,說明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工具的選擇性偏好。
根據表7中2012年的多元回歸結果,同前兩年相比,資產減值損失的顯著性水平明顯降低,而期間費用表現出較高的顯著性,營業外收支差額的表現相比前兩年比較穩定。按照β系數的絕對值大小排序變為:期間費用、營業外收支凈額、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減值損失。可以看出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工具進行盈余管理對凈利潤的調節作用對于食品行業上市公司來說一直不太顯著。而資產減值損失對凈利潤影響的變化可能由于政府對食品市場的監管所造成的,說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會在政策和市場環境的氛圍中選擇和取舍,運用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措施進行盈余管理、調節利潤,這樣也不易被相關審計部門發現。假設再次得到論證,同時可以看出企業會根據外部監管環境的變化而選擇有利的盈余管理工具,調整盈余管理策略。
綜上可以發現這三年當中,企業選擇盈余管理的工具存在一定的偏好性,且選擇不太相同,通常會隨著政策的出臺與實施進行相應的改變,而并不是采用同一種方式進行處理的,所以假設成立。
三、結論
從盈余管理眾多工具的偏好性來看,不同時期、不同業績的食品行業上市公司會采用不同的盈余管理工具,其中營業外收支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整體而言,我國食品行業上市公司更偏向于利用營業外收支和資產減值準備來管理企業盈余。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非經常性收益科目(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罰款收入、政府補助以及債務重組收益)的查管范圍,并從中發現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利因素。
【參考文獻】
[1] Burgstahler,Dichev.Incentives to manage earnings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33(24):44-50.
[2] 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縱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24(4):24-30.
[3]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36(1):30-36.
[4] 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49-54.
[5] 劉星,徐騰.我國上市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2(8):139-142.
[6] 魏濤,陸正飛,單宏偉.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7,20(1):113-l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