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銘
(福建省安溪縣湖頭林業站,福建 安溪362411)
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也是福建省主要用材樹種。福建柏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具有根瘤菌,穿透力強,對土壤要求不高,能在干旱瘠薄的黃紅壤里生長。其主干通直,生長較快,樹形呈冠形塔狀,外觀優美,觀賞價值高,樹木材質好,病蟲害少,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福建柏與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木荷(S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混交造林形成混交林,經過12年的經營管理,可改變林木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生長量,增加林木蓄積量,改善林地立地條件,提升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02年,安溪縣林業局在湖頭鎮辦半山林場,杉木低產林采伐跡地上開展了營造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試驗。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管理,林分生長狀況良好,于2014年10月,筆者對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及純林的生長狀況、土壤肥力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總結營林技術,進一步推廣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造林生長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安溪縣湖頭鎮辦半山林場,東經117°59′,北緯25°14′氣候條件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5℃,最高37℃,最低0℃,年平均降水量1800mm,無霜期330d。海拔550~625m,坡位中,坡向東南,坡度18°,壤為紅壤,土層厚度一般,土壤腐殖質層中,肥力一般,pH 值5.0~5.80,植被為桃金娘(Rhodomytrus tamentosaHasd)、白茅(Imperatacylindrica)、芒萁骨(Dicranopterisdichotoma)、苦 竹 (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高度60~100cm,屬Ⅲ類立地級,適宜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的生長。
2014年10月,在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純林、混交林分內,全面對12年生的林木生長狀況進行踏查,分別選擇林木生長基本相似的地段,選取生長類型相同的林分上、中、下、凹(A、B、C、D)4個樣點,各設置臨時樣地面積25.8m×25.8m,對每個樣地內的林木進行每木檢尺,測定胸徑、樹高、樹冠、枝下高等生長量。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積公式計算每個樹種平均木單株材積,然后按各樹種平均木單株材積乘以相應樹種的單位面積株數,計算各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二元材積計算公式為:

林分蓄積=單株材積×林分保留密度。
在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純林、混交林林分內,各設臨時樣地。在每個樣地內對林木進行檢測,取各樹木樹高、胸徑的生長量平均值。然后選標準木3~5株,將標準木伐倒,按Monsi分層切割法,分別測定地上的樹干(含皮)、枝、葉和地下根系的鮮重。地下部分生物量采用壕溝全挖法,分根樁、粗根(D>4mm)、細根(D<4mm)測定標準木地下部根系生物量。同時,采集各組分樣品300~500g帶回室內烘干,測定各器官的干重并計算。
在各類林地的臨時樣地中,調查土壤剖面性狀,挖掘土壤剖面。每個樣地段“S”形路線挖點(3~5個),按照“林業調查技術手冊”分別采集0~20cm、20~40cm土層的土壤樣品進行土壤理化性質分析,并用100cm3的“環刀法”采集0~20cm、20~40cm的原狀土帶回室內土做檢測比較,按國標有關規定進行測定分析。
不同林木生長量的分析,對表1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純林、混交林的生長結果進行調查比較。
株數比較:12年生的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D)的林木株數,比純林福建柏(A)平均株數減287株、少18.96%,馬尾松(B)平均株數減166株、少10.96%,木荷(C)平均株數增4株、加0.26%。
生長量比較:混交林(D)的林木平均樹高、胸徑、平均樹冠、枝下高、單株材積、蓄積量生長量,分別比純林的林木平均樹高大10.39%、0.27%、21.16%,平均胸徑粗0.93%、0.97%、33.00%,平 均 樹 冠 大 31.00%、23.01%、5.22%,平 均 枝 下 高 大 12.00%18.00%、53.42%,單株材積大9.86%、21.88%、105.26%,蓄積量生長量多8.09%、10.35%、106.78%。

表1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 混交林及其純林生長狀況比較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純林、混交林,不同林木的生物量進行對比分析。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地上部分干、枝、葉和地下部分根樁、粗根、細根進行檢測,從表2檢測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生物量的結果,混交林(D)的林分總生物量,均分別高于福建柏(A)、馬尾松(B)、木荷(C)純林的林分生物量,增加8.21~35.98t/hm2,其中地上生物量分別增加1.04~23.16t/hm2,地 下 生 物 量 分 別 增 加 7.17~12.82t/hm2。可見,福建柏馬尾松木荷福建柏馬尾松木荷(D)混交林的3樹種林木生長樹冠枝葉茂盛、形成多層次,枝葉茂密,尤其木荷葉革質厚,比純林福建柏樹冠塔型面積大23.16t/hm2,比馬尾松樹冠傘型面積大13.32t/hm2,比木荷樹冠也大1.04t/hm2。混交林(D)3樹種樹冠形成復層次冠幅枝葉茂盛,枝葉分布廣又寬,生物量較多。而純林福建柏(A)、馬尾松(B)、木荷(C)樹冠稀疏,枝葉針形細小,生物量較少。地下部分福建柏馬尾松木荷(D)混交林的3樹種根系互相交錯,根系茂密,地下根系發達,能增加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尤其木荷的根系較發達,可增加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比純林福建柏(A)多12.82t/hm2、馬尾松(B)多9.41t/hm2、木荷(C)多7.17t/hm2。可見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D)的生物量較多。

表2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不同林分生物量分析
4.3.1 不同林木土壤化學性質分析
土壤是林木生長的基礎,不同的林地土壤化學性質不同,其林木生長狀況也不同。對不同林木的土壤進行檢測其結果不同。
從表3顯示,混交林(D)的土壤化學性質pH值,與純林(A)和(B)、(C)的土壤化學性質相比,純林有機質含量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P、K等化學性質指標,均比混交林低。而混交林有機質含量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P、K等化學性質指標,均比純林高。從土層0~20cm為例,混交林(D)的土壤pH值,均比純林(A)和(B)、(C)的土壤pH 值分別提高6.00%和8.16%、1.90%,有 機 質 分 別 提 高 2.49% 和 4.27%、1.81%。土壤養分全N、全P、全K含量,分別比(A)增加6.10%、6.15%、4.00%,比 (B)分 別 增 加 7.14%、7.81%、5.76%,比(C)分別增加2.97%、2.99、2.13%;其速效 N、P、K成分含量比(A)分別提高6.10%、5.88%、4.62%,比 (B)分 別 提 高 7.10%、8.00%、5.61%,比(C)分別提高3.96%、3.85%、2.73%。混交林(D)不同林分能促進林地土壤化學性質變化,提高土壤肥力,比純林(A、B、C)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表3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不同林分土壤化學性質的比較
4.3.2 不同土壤物理性狀分析
土壤物理性質能改變林地土壤性質,從4種林地土壤物理結構分析,混交林分(D)的土壤結構與純林林分(A)、(B)、(C)的土壤結構比較見表4,不論是0~20cm還是20~40m土層,混交林分(D)的各項物理性狀均優于純林(A)和(B)、(C)。以0~20cm 土層為例,混交林分(D)的土壤容重,比純林林分(A)、(B)、(C)的土壤容重輕1.92%、5.76%、0.96%。而通氣度分別提高6.25%和4.55%、2.37%,最大持水量分別提高8.77%和12.66%、7.71%,毛管持水量分別提高8.74%和10.56%、2.55%,田間持水量分別提高6.72%和5.38%、5.38%,毛管孔隙度分別提高2.13%和4.79%、5.66%,非毛管孔隙度分別提高6.78%和19.21%、14.53%,總孔隙度分別提高6.46%和6.44%、5.99%。結果表明,混交林(D)的林地地表層土壤疏松、孔隙度大、持水量多,比純林(A)、(B)、(C)的林地地表層涵養水源高,能促進林木生長。

表4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純林土壤物理性質的比較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針闊樹混交林(D)的3樹種林木生長狀況,比福建柏(A)、馬尾松(B)、木荷(C)針闊樹純林的單樹種林木生長狀況良好。試驗結果顯示:混交林(D)3樹種針闊樹的林木生長枝葉茂盛,形成多層次樹冠,能發揮針闊樹3樹種之間的有利關系,形成合理林分機構,可促進林木生長。混交林林內的溫度、濕度比純林低又大,能提高林分生長量,增加林木蓄積量,有利于林分生長,改變林地生長環境。
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林(D)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均明顯優于純林福柏(A)、馬尾松(B)、木荷(C)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質。試驗結果表明:3樹種混交林林木生長枝葉茂密,枯枝落葉物多,可保持林地的水土,涵養水源,尤其枯枝落葉物腐爛后,能改善林地土壤結構,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養分含量,提升林地的生產力。福建柏馬尾松木荷混交造林模式值得推廣。
[1]盛煒彤.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產與生態效應研究[J].林業科學,1992,28(5):397~404.
[2]王青天,閩南山地杉木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2,32(4):321~325.
[3]呂福如.馬尾松低產林套種福建柏的效應 [J].林業科技開發,2002,16(5):18~20.
[4]董 林,陳禮光,鄭有善,等.木荷、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與生產力的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1,23(2):244~247.
[5]曹漢祥.杉木、馬尾松、木荷純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養分狀況[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