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燕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200125)
上海西站位于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北區,是長三角直接進入上海的西大門。根據上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上海鐵路西站將與軌道交通11號線、15號線、21號線形成換乘樞紐,鐵路西站地區將成為城際交通與城市交通重要的轉換樞紐,同時依據真如城市副中心綠色建設要求,定位為“以人為本、以流為本”的首個城市“綠色樞紐”典范。
交通樞紐作為城市的門戶,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因而景觀設計是綜合交通樞紐整個規劃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但現今很多交通樞紐的植物種植設計都為規則式或者見縫插綠、見縫插景等方式,如以分枝點高的喬木作行列式配植,或以低矮的綠籬、花境、花池、花壇等,以滿足公共空間的綠量要求。這種早期綠化存在種植形式簡單、品種少、季相景觀單一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提升,對于生活環境的觀賞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公共空間綠化已經不能作為單純的生態綠化,更要滿足市民的觀賞需求。因此,設計要有效利用交通樞紐的綠地,將其營造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乘客和周邊居民提供更方便和更利于休憩交流的廣場空間。
“上海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南廣場”景觀工程,用地位于真如城市副中心北部核心——西站綜合交通樞紐用地內,地塊屬城市公共綠地性質。該項目總用地面積12657m2,其中:公共綠化用地5642.5m2,上海西站廣場鐵路用地5337.09m2,上海軌道交通申嘉線發展有限公司用地452.1m2,桃浦路規劃紅線內布置臨時綠化用地1225m2。
本方案將服務于交通作為空間構思首要因素,妥善組織各類交通流線,厘清梳理主次路線,做到空間視線動向明確與通行效率最大化,可滿足在中遠期規劃中峰值狀態下的人流密度舒適性使用要求,并留出必要的發展余地。以綠化景觀作為空間主體,形成結合城市空間標識與民眾休憩兩大功能的城市公園。
生態原則:貫徹以喬木為主體,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樣性的思想,在有限的綠化空間,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為乘客服務:不影響人流集散,選擇冠大蔭濃的植物,且廣場內的綠化不能影響乘客通行順暢;以人為本:景觀性與功能性協同考慮,滿足人性化環境建設要求,與西側已建景觀帶融為一體;因地制宜:種植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的植物,并優先選擇抗污染,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品種。綠化種植與構筑物和地下管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特色性:當地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建立區域環境特色樹種。
整個綠化區域又分為兩個分區:臨時綠化區和廣場綠化區。
入口綠化通過強調不同季節的主題樹種,增強季相變化,將每一個季節最美好的面貌展現給游客,同時給人以強烈的時間印象。
三角形綠地為路口視線焦點,采用一株多頭香樟為主景樹,落于微地形坡頂,拉伸出挺拔大氣的林冠線,視覺效果震撼,結合秋季櫸樹銹紅的色葉,桂花濃烈的芳香,形成濃烈、多彩的第一印象(圖1)。春景樹采用二喬玉蘭、紅葉石楠為主要品種,前者先花后葉,花開滿樹,其下以鮮紅的紅葉石楠新葉映襯。夏季,三株叢生赤焰紫薇與毛鵑搭配的小塊組團,在整個濃綠的背景下盛放。冬季則以香樟和常綠花灌木及球類保證綠量(圖2)。
帶狀綠帶中,入口端頭一側一株香樟與香櫞等花灌木組景點綴,與三角綠帶呼應。其后,采用香樟三組成組,自然式布置,形成整個帶狀綠帶的骨架和流暢的林冠線。其間穿插二喬玉蘭與垂絲海棠,兩者相映成趣。下層灌木外緣較多運用色彩品種,如金森女貞、紅花繼木、水果蘭等,形成自然流暢、色彩變化豐富的林緣線(圖3)。

圖1 三角形綠地(一)

圖2 三角形綠地(二)

圖3 帶狀綠帶
廣場樹陣品種采用設計地栽苗懸鈴木,葉大濃蔭。針對大氣開敞的入口廣場,廣場綠化在設計上從功能實際出發,以高大的大葉黃楊柱色塊,將風井的不良視線緊密包圍。采用點植香樟和桂花球等常綠樹種,形成綠地的骨架,保證四季景觀效果的均好性,下層外緣的灌木色塊勾勒出線流暢的林緣線(圖4)。在整塊綠地外緣視線焦點處采用組景式做法,運用蘇鐵、香櫞、雞爪槭、紅花繼木球、細葉芒等結合微地形設計,形成多姿多彩的綠化組景。而在南端綠化設計上采用與一期相同的嫁接銀杏為主體樹種,與一期作更良好的銜接。

圖4 廣場綠化
(1)摒棄傳統的交通樞紐綠化規則式的設計方法,采用更具觀賞性的自然式組團種植,不僅滿足綠化的生態性原則,更是以人為本,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城市交通樞紐廣場綠地不應僅滿足于大色塊綠籬、花境、花池、花壇等形式配植,作為公共綠地還要有自己的特色,上海地處江南,植物應以自然組團式設計以體現江南特色,也為周圍的居民提供悠閑、休憩的場所。
(2)地形在景觀設計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它直接聯系著眾多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外貌。地形是景觀設計各個要素的載體,為其余各個要素的存在提供一個依附的平臺[1]。沒有理想的景觀地形,其他景觀設計要素就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針對西站樞紐區域內土方的現狀,遵循就地平衡、資源利用、與外部環境相協調的原則。用堆丘的辦法,增加起伏感,增加高差,建造了高度差為0.4~1.3m,5%~15%的坡度,豐富了視覺效果和景觀空間。起伏的地形搭配自然組景的植物,才能做到移步異景,虛實得當的造景效果。除了景觀的美觀性,起伏的地形還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放,避免綠化積水,降低植物排水的成本。
(3)通過植物的種植來劃分景觀空間并豐富空間的層次與效果,臨時綠化和廣場綠化將西站南廣場包圍,濃密的組團式綠化圍合出一個獨立的空間。盡管周圍車水馬龍,但在這個被綠化包圍的小廣場,居民們放風箏,聊天,散步,怡然自得。旅客們也可以在懸鈴木樹蔭下休息,中轉車輛。環抱在南廣場周邊的、具有豐富天際輪廓線的喬木林帶,強化了空間視覺重點,形成了豐富的園林空間感受,并與項目整體的交通與城市特征形成了良好呼應。
(4)植物配置通過強調不同季節的主題樹種,增強季相變化,將每一個季節最美好的面貌展現給游客,同時給人以強烈的時間印象。喬木的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地域性。圍繞防風、降噪、防塵的功能,除了選用常綠的骨架樹種香樟之外,還選用四季色彩變化明顯、具有觀賞性的櫸樹、二喬玉蘭、雞爪槭、桂花、茶梅等,兩者結合應用,構建豐富多彩的植物群落[2]。樹種規劃時,從整體上考慮,在統一中追求變化。通過合理配置,構建疏密有致、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控制在1∶2。下木以小灌木為主,層次清晰,在配置上注重花期的控制,重點考慮5~11月的觀花效果和色彩。觀賞草坪沒有選用常用的百慕大加播黑麥草,而是選用馬尼拉草,一是延續了普陀區的整體綠化風格;二是緊扣植物配置的主題,返璞歸真,四季明顯,馬尼拉草坪三季常綠,冬季枯黃也別有一番韻味;三是節源生態,降低后期養護成本,不需要每年冬季加播草籽。
(5)綠地功能上應能夠指引交通集散,滿足地面人流安全、便捷疏散,東西向主干通行通道,以快速通達為主,并注意轉彎節點的視覺要求。南廣場懸鈴木樹陣設計滿足人車分流,不得有社會機動車通行,但需考慮消防車、環衛車等特種車輛的進出路線。充分考慮用地西側地鐵風井的景觀處理,風井口需要遮擋,但要綜合考慮植物對風井的影響,所以使用大葉黃楊柱色塊距離風井2m距離外包圍,僅點植少量香樟作為骨架樹種,其他使用桂花、香泡、石楠、黃楊等低矮的常綠球類植物,以球類組景為主要的視覺焦點,保證植物造景的美觀性。
綠化設計是城市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科學地遵守自然規律,合理化配置植物不僅可減少經濟上的損失,而且能更好地美化城市環境。因此科學的、藝術的種植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植物景觀的層次效果與季相變化,使其具備豐富多樣的整體統一的觀賞特色,還要結合城市的特點和地域特點,以體現出城市的特色。
[1]石宏義.園林設計初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2]胡長龍,戴 洪,胡桂林.植物景觀規劃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