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曦,劉 軍
(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云南 昆明650034)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高速公路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成為我國交通運輸業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在我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速公路發表帶來交通運輸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聲環境污染。本文主要以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監測為例,對運營期的高速公路產生的交通噪聲進行監測和評價,探討了現場監測中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意見,為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相關研究工作提供數據借鑒,以更好地促進我國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監測與評價工作的科學發展。
結合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報告中的噪聲監測布點,著重考量環評報告中預測結果超標、擬采取環保措施以及實際情況變化較大的敏感點。監測點位的分布要盡可能反映不同路段相對高差、路況、車流量等差別給敏感目標帶來的噪聲影響。選擇線路附近比較開闊、不受人為干擾地段,設噪聲衰減監測斷面。選擇距離公路較近,車流量有代表性的路段進行24h連續監測,掌握公路交通噪聲的時間分布以及24h車輛類型結構和車流量的變化情況。選擇已建設了聲屏障降噪措施的敏感點進行聲屏障的隔聲降噪效果監測。
監測項目為等效連續A聲級LAeq(dB)。監測數據應包括Leq、Lmax、Lmin、L10、L50和L90,同時記錄時段、分車型(大、中、小)的車流量,24h連續測量的監測因子還需有Ld和Ln數值。監測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聲屏障聲學設計和測量規范》(HJ/T90-2004)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公路》(HJ552-2010)的有關規定進行。監測設備選用AWA6228聲級計和AWA6221A校準計。
敏感點環境現狀噪聲監測:在住戶窗前1m,高1.2m處進行監測。聲屏障效果監測:在聲屏障后方中間住戶窗前1m、高1.2m處設一監測點,同時選擇無屏障開闊地帶且與聲屏障后方監測點等距離同高處作為對照點同步測試,對照點和聲屏障后測點之間距離應大于100m。衰減斷面監測:在垂直于路中心線的垂線上分別布設5個監測點位,距路中心線距離分別為20m、40m、60m、80m、120m(同為1.2m高)處。5處測點同步監測2d。24h連續監測:在指定地點進行24h連續不間斷監測。給出各小時等效連續A聲級,同時記錄分車型的車流量。同時給出晝間(6:00~22:00)和夜間(22:00~6:00)的等效連續A聲級(Ld和Ln)。監測頻次除24h連續監測點位外,其余點位共監測2日,晝間監測2次,夜間監測2次(22:00~0:00,1:00~6:00內各一次),每次20min,同時觀測和記錄分車型的車流量。
本次交通噪聲監測斷面包括敏感點環境現狀噪聲監測、聲屏障效果監測、24h連續監測及衰減斷面監測共計39個,出具監測數據336組。
2.4.1 環境現狀監測
在項目監測中,16個環境現狀點共計22個監測斷面,1類聲環境功能區8個,2類和3類聲環境功能區各1個,4類聲環境功能區12個。其中,1類聲環境功能區晝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44.3~62.6dB(A)之間,夜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43.9~56.6dB(A)之間;2類聲環境功能區晝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57.3~59.1dB(A)之間;3類聲環境功能區晝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53.1~55.4dB(A)之間,夜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48.6~51.1dB(A)之間;4類聲環境功能區晝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53.5~67.7dB(A)之間,夜間交通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在48.8~65.8dB(A)之間。沿線敏感點處的聲環境評估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
2.4.2 聲屏障效果監測
聲屏障降噪效果與聲屏障材質、布局方式密切相關。根據監測結果,聲屏障內前排住戶窗外1m和聲屏障外等高同步監測,晝間降噪效果在3.4~5.5dB(A)之間;夜間降噪效果在2.6~6.7dB(A)之間。聲屏障的設置起到了一定的降噪效果,見圖1。
2.4.3 衰減斷面監測
測點在距中心線20m、40m、60m、80m和120m同步監測,在距離范圍內滿足聲源衰減規律。距離中心線120m的監測點位晝間噪聲強度為50.4~51.6dB(A),夜間噪聲強度為48.7~49.8,可見,防護距離100m以上交通噪聲影響較小。
2.4.4 24h連續
24h連續噪聲監測值為54.0~66.2dB(A),Ld為60.2,Ln為56.5。噪聲最小值對應時段為夜間02:00~03:00,最大值對應時段為晝間11:00~12:00,詳見圖224h連續噪聲監測圖。晝間車流量整體大于夜間,全天的高峰車流量出現在11:00~12:00時,最小車流量出現在03:00~04:00。
2.4.5 分車型的車流量
在監測期間,全線交通噪聲與車流量變化有較好的一致性,車流量的日晝夜比大約為1∶0.75~0.89之間。晝間車流量以中小型車最多,大型車其次,中型車最少;夜間車型比與晝間雷同。噪聲等效連續A聲級隨車流量的增大而升高,隨車流量的減少而降低(圖1和圖2)。

圖1 聲屏障效果噪聲級變化

圖2 24h連續噪聲監測
一般來說,在高速公路中,其交通流量高峰期是在9:00~11:00時、15:00~17:00時、21:00~23:00時這3個時段。而在本項目中,車流量高峰期集中在11:00~12:00時,而晝間其他時間車流量起伏不大。此外,晝間和夜間總體車流量還是存在差異的,夜間中型車相對較少,小型車次之,大型車流量在夜間與晝間不明顯或持平。所以,不同的城市自身發展程度以及交通便利性的差異化,致使其交通流量的高峰時段和車型配比情況有所不同。對所監測的高速公路,有必要開展相關的區域經濟條件分析,了解和掌握區域交通特點和路況信息,方可有效解決交通噪聲的影響并開展聲環境污染防治。
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要求,各類聲環境功能區夜間突發噪聲,其最大聲級超過環境噪聲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但在實際操作中,突發性噪聲和長時間持續不斷的背景噪聲必然會影響數據的真實性,特別對于噪聲級處于臨界范圍內的情況,這樣就應該考慮背景噪聲的修正,可以在監測之前對無人為活動干擾的背景噪聲做下記錄,從而對整個監測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值和可疑值進行剔除或修正。
加強交通噪聲跟蹤監測,對敏感區域兩側設置聲屏障,對聲屏障后的居民房屋設置隔聲窗,完善噪聲防治措施。對于在防護距離以內的住戶實施搬遷。
公路工程養護部門應經常養護路面,對破損路面及時修補,以保證公路路面狀況良好。同時,高速公路交通噪聲與車流量有著密切聯系,特別是大型車輛對聲環境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加強機動車輛管理,嚴格執行限速和禁止超載的交通管理要求,才能更為有效的減少對環境噪聲的影響。
進一步健全和規范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的監測技術,完善監測數據的修正內容,同時對聲傳播規律及衰減特性開展更為系統的研究,提高噪聲監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加快研制和推廣環保消音材料的運用,在工程項目設計之初和投運期間有效減少和緩解公路沿線敏感區域的聲環境影響。
目前,關于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監測的技術與規范都有缺陷,為監測工作帶來了困難。因此,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加深對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監測規范的探討,關注監測的特點,加強規范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的監測方法以及評價方法,從而促進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監測的科學發展。
[1]賈昌梅.公路交通噪聲監測及其方法探索[J].交通節能與環保,2012(4).
[2]范東平,張玉環,徐文彬,等.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的預測模型驗證[J].環境工程,2012(S1).
[3]周兆駒,盧偉玲,石紅蓉,等.高速公路交通噪聲預測評價偏差探析[J].聲學技術,2007(2).
[4]周兆駒,盧偉玲,石紅蓉,等.高速公路交通噪聲預測評價偏差探析[J].聲學技術,2007(2).
[5]魏衛剛,葛劍敏,張 華,等.早期衰變時間與信噪比對語言清晰度影響實驗[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