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聆(貴州大學機械學院,貴陽 550001)
試論本土化藝術設計創新的教學體系
吳聆
(貴州大學機械學院,貴陽550001)
摘要:藝術設計學科主要源于國外工業設計體系和國內工藝美術傳統。在早期該體系對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起到推動作用,但也帶來了不小的弊端,使得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失去本土化的精神特質,成為沒有民族特色的技藝表現。要實現本土化藝術設計的創新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改革固化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本土化藝術設計;創新藝術設計;教學體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引進、模仿和學習國外設計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眾多藝術設計者系統性地掌握了藝術設計學科的操作體系和設計流程,并為推動我國設計教育的進步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國內種種藝術設計作品近年來也愈發呈現實質蒼白、形式雷同的西方一體化思維內涵,亦步亦趨地追隨各設計產業大國,逐漸缺失了民族性和自我精神特質,藝術設計領域更鮮明地揭示了精神深層的迷茫與異化。每位設計師肩上都負有表現本土化深層精神、展現特有的民族優秀精神特質的責任,當社會需要成熟偉大的設計作品之時,國內設計師卻鮮少能拿出征服受眾的作品,或復制他國成功的設計作品形式而取悅受眾,或盲目追隨世界設計風向,制造出眾多自認為具有國際設計風格、實則毫無民族身份的作品。
中國現代藝術設計長期以來的發展,雖然得益于引進歐美及日本教育體系,卻在教育體系中被固化成一條流水線,以國外的藝術設計思想作統領,對現代本土設計師影響較為深遠。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中國本土文化藝術被邊緣化,加之之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對中國本土化藝術精神氣質的培養缺失與中國工藝美術傳承與研習的不重視,使設計專業的學生失去了充分了解和認識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精髓的機遇和可能,更無法形成和傳承中國本土化藝術精神氣質。最終,造成其不知自己是在全然模仿歐美和日本,且不知中國設計的民族特色為何物。更有甚者,尾隨在歐美日等設計國家之后謀求前衛,拋棄了設計中那些中國文化身份的獨特元素,或者雖然在作品中試圖以簡單的中國文化元素表現自己的民族特色,卻因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深層解讀,而以粗暴的雜糅方式形成了形態與設計主旨皆混沌不清的失敗作品。
藝術設計本身是一種表現,科學性和適用性中無處不糅合著思維、精神、氣質的表現,文化氣韻即是藝術設計之內力,我們引入的西方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不能脫離孕育其產生的文化而孤立運作,而我們的設計教育體系既不曾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土壤,更缺失了中國本土化文化的沃土培植。想要在西方體系上有所建樹,就要比西方更西方。眾所周知,我們的設計教育中缺少著文化實質,中西皆無,所以要想擺脫不倫不類的尷尬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傳承的深度教育。
藝術設計是作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為指導原理的精神、價值創造的一種形式[1]。設計師在構建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自然運用和傳達本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即是藝術設計的“本土化”。藝術設計的“本土化”并不是一種民族自身對其他文化的排斥和壓制,而是一種包容和融合,合理及生動的結合現代設計手法挖掘出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韻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從大工業時代走向精益、敏捷制造時代,而隨著3D打印技術的產生,人類正邁向構建制造時代。粗陋、低效能的產品逐漸被市場拋棄,藝術設計越來越沉淀了更高的經濟附加值,當我們在西方體系中難以超越西方時候,尋求差異化優勢即成為取勝之道,如果無法比西方更西方,就應該尋找差異化的本土化優勢,不斷進行本土化藝術設計的創新,以自身的民族特色優勢展現民族精神特質,使中國的設計躋身于世界前列。
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缺少基于前瞻性的教育觀念,和培養綜合性素質的設計人才的目標,并沒有將藝術設計學科的跨學科性、綜合性、文化精神本質性等特質做理性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目標并未明確,仍未從素描、色彩、圖案兼三大構成等千篇一律的課程實質中另辟蹊徑,依然沿襲著課程分科的樣板模式。近年來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改革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傳統教育觀念與體制的束縛和影響下,藝術設計教育中本土化內容及本土化文化的缺失使大多藝術設計作品缺乏應有的獨特而富有個性的民族特點,沒有從現有社會基礎、傳統文化背景和本國同情出發,導致藝術設計缺乏創新價值和文化個性[2]。
設計師若對于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簡單的追溯和一味的模仿,并不能體現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假思索地照搬和照抄傳統,僅僅是對以往歷史中經典的設計形式的一味堆砌。本土化藝術設計必須走創新之路,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3]。要實現本土化藝術設計創新:首先,設計師必須加強對本土文化精神內涵的研習,教育者要把這種內力修煉的課程融入到整個教育周期中,中國優秀文化的積淀將是藝術設計創新深厚堅實的基底。其次,要加強對西方文化的深入學習了解,相關課程也應融入到整個教育周期中,使設計師能融貫中西,信手取力于各種文化精神氣質,融合匯通,暢意表達。再次,在課程培養體系中要積極探索本土化的藝術設計的創新路徑,采用科學的方法,把中國藝術“意境”、“情緒”、“神韻”等各種構象及表達方式盡量進行一些量化,然后又打碎量化。隨次,由于中國本土化藝術的地域多樣性,要充分開發相應豐富的課程,形成模塊化組裝進教學體系的各個教學可選模塊。最后,要加快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轉換,切實做好傳統工藝美術在本土藝術設計實踐中經驗和技藝訣竅的傳承,并將其轉化并融合進現代藝術設計教育。
綜上所述,藝術設計領域的本土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應是一種必然。我們并不需要一種死寂的傳統復辟,而當與世界一起面對未來,基于傳統,從最深層的精神存在中呼吸未來,暢享那些民族心靈顫栗的創新。任何領域的創新都是和制度共生的,要培養未來能借助藝術設計為本民族精神氣韻代言的創新性人才,在本土化藝術設計創新教學上構建合理的體系,是一條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夫也,孫建君.傳統工藝之旅[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47.
[2]張靜.藝術設計教育實現本土化的多維反思[M].美術教育研究,2014(22).
[3]荊雷.探討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M].齊魯藝苑,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