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國
建構式生態課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主體,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動探究、質疑釋疑、交流展示、共同建構等,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展示是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建構式生態課堂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為學生打造自主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樂于展示,學會展示,確保課堂因學生的精彩展示而高質高效。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建構式生態課堂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展示的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語文“生態課堂”概念的提出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到了七十年代,生態學已從純粹的生物學研究踏上了與人文學科溝通的坦途。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系統”普遍指生命有機體與環境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把生命的有機體與其周圍的環境聯系起來,作為一整體來看待,其精髓是“普遍聯系與和諧發展”。
時下,“生態”是一個十分時尚的詞語。原“生態”食品、原“生態”人際、原“生態”民歌……原“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諸多的原“生態”,筆者聯想到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也應該返璞歸真,努力創建原“生態”語文。什么是原“生態”語文呢?筆者認為,就教學目標而言,原“生態”語文應該剔除猶如“動物激素”、“農藥化肥”似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為,以著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為己任,而不應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馴化”為承載知識的“容器”,迷信考分的“奴隸”;就師生關系而言,原“生態”語文倡導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關系,而不應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唯命是聽的“師道尊嚴”式的關系,使“大家又隔膜起來”(魯迅語);就課堂教學而言,原“生態”語文應呈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生態環境,應充滿生命的活力,而不應重現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正襟危坐地聽的沉寂局面。
語文“生態課堂”,是從生態學及系統論的觀點出發,用生態的眼光審視語文教學,使語文教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種課堂其理想狀態是構成課堂的諸要素彼此和諧協,生成最大效能。它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認識、情感、興趣、動機和潛能的發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它能讓師生感受到生命的勃發、靈感的閃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蕩。這種課以環境和諧相處為基礎,以生命活動為本質,以情感意志為動力,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態的和諧美。
二、初中語文生態課堂構建的策略
1.融洽師生關系
生態課堂中的師生應是一種伙伴關系,民主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沒有專斷、霸權,師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葉圣陶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說,教師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真正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學生是與教師的交往中逐漸成長,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溝通而進步,從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伙伴,平等的,他們只有角色上的差別,只有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卻沒有人格上的不平等。教師要由“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二是民主的教學關系,教學中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彼此商討,協同活動,共同分享知識、情感和智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知識的構建者,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知識經驗、社會背景和情感體驗,以此教師要賞識學生、理解信任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平等交往,充分發揮期待效應,多采用激勵式教育,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充分肯定,不挫傷其積極性,承認同學之間的差異,尊重差異,尊重同學,因材施教,轉差促優,師生通過民主交往真正體驗到個人的價值和尊嚴,最大程度的滿足精神需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基本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創設教學情境
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上課伊始,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如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講述與課題有關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通過一個小故事、出示一張圖片、演示一個小實驗,組織一個小游戲等方法生動地再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現象。組織引導學生有目的從多角度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強烈探究欲望求問題的答案。尤其在習作教學中,有趣的興趣引領是習作的催化劑。創設一定的情境,猶如給學生再現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經常有意設計并組織一些小游戲、小表演、小動畫、小音樂欣賞等活動,并相機啟發學生注意觀察、聯想和想象。這樣,就很容易地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樂說。然后再對選材、開頭、結尾等方面加以指導,學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話會說,有話趣說。
3.設計教學活動
(1)注意對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做到讓學生“心動”。所謂的“心動”就是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參與學習、主動探索的欲望。筆者以為,想使學生心動就必須注意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精選課堂教學導語,讓導入敲開學生的心門,做到使學生“牽一發而動全身”。
(2)注意情景創設,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自發地對教學問題進行探究,主動地與其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學生做到“動腦”。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開始于問題和驚訝。”只有恰當地進行問題設計,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入自己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而對求知的問題進行探究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天生就是一個探索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秘說:“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學生在對問題不斷地探究過程中,就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認知,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并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與此同時學生和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會得到有效的保護。我們可以說,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是通過探究主動地來完成知識的建構的,這就使得學生對這些知識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而這樣的教學效果也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
(3)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手、腦并用。閱讀與寫作之間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與根本,而寫作可以讓閱讀獲得擴展與升華。如果我們將閱讀與寫作這兩個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結合起來,必然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
(4)加大對朗讀和口語訓練的重視程度,讓學生的嘴動起來。由于中考之中不考查學生的朗讀能力,所以不少教師將本來用于安排學生朗讀的時間用來進行課文講解分析或作業答疑。但是實際上,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朗讀是一種傳統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心理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學習過程中,參與的器官越多其學習效率越高。而朗讀正是一種眼、手、腦并用的學習活動,不僅會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語感,促進其語言的積累,還會使學生的人格和精神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教學內容的文本意識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之上,讓學生親歷了對作品的感知、探索和積累的過程,這恰恰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仁懷市育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