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祁玉龍, 劉 華, 李 涵, 周文俊, 喻劍輝, 齊小軍
(1. 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 十堰供電公司, 湖北 十堰 442000; 2. 武漢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3. 武漢新電電氣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73)
?
十堰220 kV輸電線路雷擊跳閘與地形相關性分析
孫 濤1, 祁玉龍2, 劉 華1, 李 涵2, 周文俊2, 喻劍輝2, 齊小軍3
(1. 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 十堰供電公司, 湖北 十堰 442000; 2. 武漢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3. 武漢新電電氣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73)
十堰地區氣候、地理環境復雜,雷電活動頻發,線路抵御雷擊能力薄弱,雷擊跳閘事故頻繁發生。本文收集了十堰地區220 kV十懸線雷電參數、雷擊事故和地理環境數據,利用規程法和電氣幾何模型計算線路反擊跳閘率和繞擊跳閘率。結合十懸線2011~2013年線路實際雷害情況,與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十懸線雷害與線路走廊雷電參數、線路特征和地理環境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十懸線雷害主要發生在山頂和大跨距桿塔上。
十懸線; 雷擊跳閘率; 地形; 相關性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屬于江漢平原向秦嶺巴山過渡地區。十堰市北部為秦嶺山脈東段,中部為武當山,大巴山的東段橫列于十堰市西南部,這些山脈多由變質巖和石灰巖構成[1],主要有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種地貌類型,海拔最高點竹溪蔥坪海拔2 740.2 m,最低點丹江口市潘家巖海拔87 m[2]。
十堰電網共有220 kV輸電線路19條,大部分分布在山區,造成輸電線路走廊地形復雜,桿塔高差大、大跨越檔距多、接地電阻偏高。每年夏季,十堰地區雷電活動強烈,落雷密度大,輸電線路跳閘頻繁。
在我國電網110~500 kV設備事故中,雷擊跳閘次數占輸電設備跳閘總次數的第一位[3],造成輸電設備非計劃停運次數比例(僅次于外力破壞)占第二位[4],已經嚴重影響了電網的運行和供電用電的安全可靠[5]。研究表明在輸電線路雷電活動時空分布特征中,區域地形地貌的不同,直接影響輸電線路上空的雷電活動[6-7]。雷擊故障的發生與地形及雷電活動強弱程度有密切的關系[8-9]。輸電線路一般穿越多種不同的地形,其遭受雷擊的概率和雷擊的次數存在顯著差異性[10]。
本文以十堰市境內220 kV線路十懸線為例,分析了十懸線雷擊跳閘與地形的相關性。
十懸線是十堰市西南部一條重要的220 kV輸電線路,連接十堰和懸鼓洲變電站,線路全長66.2 km、共140基桿塔、單回架設;全線塔型主要為貓頭塔、14~15片玻璃絕緣子,配置雙避雷線。圖1為十懸線線路走廊高程剖面,十懸線路走廊高低起伏劇烈,由十堰站出發,線路初段爬坡,最大高程在24#桿塔處為1 178 m,至線路中段又降至低谷,在線路末段呈現出起伏增高的趨勢。圖中的六條垂直紅線所標記的位置為2011~2013年間十懸線雷擊跳閘桿塔的位置。

圖1 十懸線線路走廊地形高程
統計表明,十懸線走廊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其中平地占5%,山坡占47.86%,山頂占41.43%,山谷占5.71%,如圖2所示。

圖2 十懸線桿塔地貌分布圖
十懸線沿線雷電活動分布特征分析和典型雷電參數的獲取以湖北省雷電定位系統[11]2011~2013年3年雷電監測數據為基礎。十懸線2011~2013年各年及平均年沿線地閃密度可以看出,線路首端的雷電活動較弱,地閃密度值較小,線路末端雷電活動較強烈,地閃密度值較大。
十懸線桿塔大部分處于山脊/山頂、山坡地形之上,受地形影響,線路大跨越段多。十懸線超過30%線路為大檔距、大跨越,共有43段檔距超過600 m,其中3段線路檔距超過1 000 m,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十懸線線路檔距分布
十懸線在2011~2013年間共發生6次雷擊跳閘故障,雷害時間、地點如表1所列。

表1 雷擊故障桿塔基本信息
6次雷擊故障中,有4次出現在落雷密度最大的區域中,雷擊故障主要出現在雷電活動相對較活躍的地區,與地閃密度相關性較強。發生雷擊跳閘故障的6基桿塔中,48#、94#、105#和137#桿塔是直線貓頭塔,23#和118#桿塔是轉角耐張塔。在塔形分布上,有4次雷擊故障集中在直線塔處;另有2次雷擊故障發生在轉角塔處。
在檔距分布上,有3次故障發生在檔距為600 ~800 m之間的桿塔上,占50%,有2次故障發生在800m以上的大檔距桿塔上。除2011年在一般檔距桿塔發生過1次雷擊故障(繞擊);其余發生故障的桿塔均為大檔距桿塔(600 m以上)。
在桿塔地形地貌分布上,有4基故障桿塔位于山頂,有2基故障桿塔位于坡沿,沒有故障發生在河谷平地上的桿塔 。
結合桿塔結構特征和地理環境,將桿塔所在地形分為山頂、沿坡、山谷和平地,利用規程法[12]計算線路的反擊跳閘率和電氣幾何模型(EGM)[13-15]法計算線路的繞擊跳閘率。由于十懸線輸電線路走廊環境復雜,地形地貌和落雷密度差異大,計算整條線路跳閘率不能反映個別雷擊跳閘風險極高的區段。因此本文對輸電線路桿塔分段進行雷害風險評估,將每基桿塔及其左右1/2檔距看作一段小的線路,分段計算每段線路的雷擊跳閘率,并通過積分得到全線雷擊跳閘率。計算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十懸線各基桿塔分段雷擊跳閘率
結合圖1與圖4,線路首端的地閃密度較小,但是因為線路首端的海拔較高,導致線路雷擊跳閘率較高;線路末端的海拔較低,但是線路末端的地形比較復雜,山峰和河谷較多,桿塔所在地主要集中在山頂,暴露弧較大,使得雷擊跳閘率較高。
表2為十懸線2011~2013年發生雷擊故障桿塔以及計算出已發生雷擊故障桿塔的分段雷擊跳閘率。

表2 十懸線2011-2013年雷擊故障桿塔
十懸線全線雷擊跳閘率0.116 8次/(100 km·a),通過計算,歷史發生雷擊跳閘故障桿塔的分段雷擊跳閘率均大于0.116 8次/(100 km·a),說明當分段雷擊跳閘率大于0.116 8次/(100 km·a)時,桿塔發生雷擊跳閘的風險更大。除了已發生雷擊跳閘事故桿塔外,還有35基桿塔的雷擊跳閘率大于0.116 8次/(100 km·a)。
通過比較23#桿塔與其余5基桿塔可以看出,23#桿塔所在區域的落雷密度較小,但是雷擊跳閘率反而很高,主要原因在于23#桿塔所在地海拔較高,海拔偏高時,導致耐雷水平降低,從而增加雷擊跳閘的概率。
比較位于山頂上桿塔的雷擊跳閘率和山坡上桿塔的雷擊跳閘率,發現山坡上桿塔的雷擊跳閘率小于山頂上桿塔的雷擊跳閘率,山頂上桿塔的暴露弧距離比山坡上的桿塔的大,導致線路遭受雷擊的概率增大。
(1) 統計了十懸線線路參數、雷電參數和歷史雷電故障,通過分析,十懸線雷害現象嚴重,且線路與平原地區有明顯區別,具有特殊性;
(2) 由于落雷和地形差異比較大,采取分段計算的方法進行研究,結合地閃密度計算分段雷擊跳閘率,計算結果與線路走廊地形有直接的關系;
(3) 歷史雷擊跳閘故障桿塔的分段雷擊跳閘率處于雷害風險高的區域,數據吻合性好。
[1] 周 明. 十堰山區雷暴天氣特點及其防御對策[C]∥第 28 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3 雷電物理, 監測預警和防護, 2011.
[2] 吳 濤, 黃 銳, 舒防國, 等. “2003.6. 2” 十堰強對流天氣雷達回波和數值模擬分析[J]. 氣象科學,2006,25(6):629-637.
[3] 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輸電線路綜合防雷措施的研究[R].武漢: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2006.
[4] 張志勁,司馬文霞,蔣興良,等.超/特高壓輸電線路雷電繞擊防護性能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25(10):1-6.
[5] 阮 羚,谷山強,趙 淳,等.鄂西三峽地區220kV線路差異化防雷技術與策略[J].高電壓技術,2012,38(1):157-166.
[6] 俞立婷,何俊佳,陳家宏.輸電線路雷電活動時空分布特征的數據挖掘[J].高電壓技術,2008,34(2),314-318.
[7] 陳家宏,馮萬興,王海濤,等.雷電參數統計方法[J].高電壓技術,2007,33(10):6-10.
[8] 童杭偉,孫淑蓮.浙江典型區域輸電線路雷擊跳閘與地閃密度的相關性分析[J].浙江電力,2011(1):1-3.
[9] 陳家宏,王海濤,等.1 000 kV線路走廊的雷電參數及易閃線段分析[J].高電壓技術,2006,32(12):45-48.
[10] 劉 剛, 許 彬, 季嚴飛,等. 3種地形上高桿塔雷擊次數規律的研究[J].高壓電器,2012,48(7):38-44.
[11] 陳家宏,張 勤,馮萬興,等. 中國電網雷電定位系統與雷電監測網[J]. 高電壓技術, 2008, 34 (3): 425-431.
[12] DL/T 620—1997. Overvoltage protection and insulation for AC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S]. 1997.
[13] 李曉嵐.擊距系數及基于電氣幾何模型的輸電線路繞擊跳閘率計算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14] 王曉彤,施 圍,劉文泉.改進電氣幾何模型計算輸電線路繞擊率[J].高電壓技術, 1998.3,24(1):85-87.
[15] IEEE Std 1243-1997. IEEE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S]. 199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ghtning Tripping-out and Terrain on 220 kV Transmission Line in Shiyan
SUNTao1,QIYu-long2,LIUHua2,LIHan2,ZHOUWen-jun2,YUJian-hui2,QIXiao-jun3
(1. Hubei Province Shiyan Power Company, State Grid Shiyan 442000, China;2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China;3 Wuhan Xindian Electrical Company, Wuhan 430073, China)
The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Shiyan area is complex and 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present very frequently. However, the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is area have little lightning protection capacity and lightning strike tripping accidents present frequently. This paper had collected lightning parameters and the data of lightning accident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or 220kV Shixuan transmission line in Shiyan area. The regulation method and electric geometry method (EGM)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ack flashover trip-out rate and lightning shielding failure trip-out rate of 220kV Shixuan transmission line.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ctual lightning accidents data (from 2011 to 2013) with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analyzed the dependency between lightning accidents and the data. which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nsmission line, the data of thunder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hixuan transmission line; lightning tripping-out rate; terrain; correlation
2014-09-18
孫 濤(1968-),湖北房縣人,碩士,副總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生產技術工作,研究方向:電力系統過電壓。
E-mail: Syddgl@sohu.com.
李 涵(1980-),湖北武漢人,講師,研究方向:電力系統過電壓。E-mail: golden.silver@163.com
TM75
A
1006-7167(2015)05-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