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付春, 彭建設, 唐 茂
(成都學院 工業制造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
面向“卓越計劃”學生工程實踐素質培養體系
孫付春, 彭建設, 唐 茂
(成都學院 工業制造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為了落實國家關于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計劃的相關精神,通過研究卓越計劃的教育改革背景及其人才培養標準體系,結合成都學院作為城市型綜合大學的定位,明確了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其標準。按照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標準,通過創新校企深度融合的“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督導體系,強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推進學生工程技能認證,整合校內外實踐條件,構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平臺,對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學生工程實踐素質培養體系進行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應用型卓越機械工程師的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積累了經驗。
卓越計劃; 機械專業; 實踐能力; 人才培養
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綜合國力,作為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2010年開始我國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1]。“卓越計劃”要求制定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通過高校與行業和企業的聯合培養,強化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成都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機械專業)是第二批進入了國家級“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該專業以應用性機械工程師為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3]。“卓越計劃”啟動以來,該專業從校企聯合培養、課程體系改革、推進工程教育認證、構建學科競賽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基礎。
“行業指導,校企合作”是“卓越計劃”的基本原則之一,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要從行業、企業的需求和人才的培養規律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4]。在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的基礎上,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企業,了解自身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5]。成都學院機械專業采用“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交互”原意為參與活動的對象,可以相互交流,雙方面互動。“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作為人才需求方的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在培養過程中,企業、學生、高校相互了解、及時交流,確保校、企、生三方無縫溝通,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如圖1所示[6]。

圖1 “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
開展校、政、企產學研合作是實現“卓越”培養的關鍵渠道,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先后與國家級經開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百強縣——郫縣、全國機械百強縣——青神縣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7]。為了進一步探索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利用企業先進的工程應用環境和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讓其參與到“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構建新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平臺。成都學院與成都成量工具集團、四川建設機械集團、四川汽車工業公司等16個企業共同建立了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實習基地,其中成都成量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立項[8]。
2012年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在大四學生遴選8名學生分兩組進入成都成量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以“錐鉆扇形板加工專用機床”和“全自動絲錐磨方機”課題為載體進行校企聯合培養;2013年遴選了24名學生進入成量集團、四川汽車工業公司、四川建筑機械集團,通過“絲錐鏟背量測量儀”、“汽車發動機罩內板拉延模具”、“自動牽引小車(AGV)”等10個課題進行聯合培養。
課程體系是由彼此互相聯系的課程按照人才培養的規律和要求構成的課程系統,體現了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表現,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9-10]。
基于校企結合的“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改革立足于保證學生具有扎實寬泛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素養,著力突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入學的前兩年完成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的學習,第三年學習專業基礎課,第四學年重點完成專業實踐教學過程,第四年的學習在學院和企業共同完成,由企業提供實踐學習的條件和課題,以項目為驅動(其課題均來自企業工程實踐問題),讓學生在企業的實際工程環境下完成實踐能力培養,以縮短學生由學生向工程師身份轉換的時間和難度。
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一方面夯實了專業基礎,強化了工程圖學、力學、機械設計基本理論等理論知識和機械制圖、機械制造等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增加了機械領域新理論、新技術的新課程(如計算機工程應用基礎)。在專業課程和方向課程方面,提倡“理論夠用、實踐為重”,僅作理論、前沿和應用介紹,通過具體項目的驅動,由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索式的學習。在實踐類課程方面,提出了“物理實現”的要求。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不僅要有紙面結果,而且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物理實現,通過設計、制造、裝配調試、功能運行等全過程,來培養和檢驗學生實實在在的實踐能力,以其物理實現的質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評估和監控體系的建立是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為了強化督導職能,發揮督導作用,成都學院構建了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體系,校級督導針對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學生學風以及教學過程的規范進行監控,二級督導則根據專業教學特點,重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監控[11]。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成都學院機械專業構建了由專業負責人、行業專家以及“雙師型”教師組成的督導團隊,在加強理論教學督導力度基礎上,重點對青年教師和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全面教學質量監控,做到以督促導、督導結合[12]。
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的督導范圍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督導內容主要有學生出勤情況、實驗準備情況、設備完好率、實踐教學指導情況、實驗項目設計(特別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設計選題、學生實驗和設計結果等,保證了督導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時通過學生教學信息員、實驗室管理員、同課程教師等一系列間接、側面的渠道對實踐教學工作質量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了解。對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個性問題,督導組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反饋責任人,對于共性問題,通過督導組會議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制定措施并及時落實,有效保證了校內實踐教學質量[13]。
對于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督導組根據校企協同制定的實訓計劃和教學要求,安排專人定期赴企業,旁聽企業導師指導過程,了解實訓現場情況,檢查學生的實訓筆記、學生參與企業技術工作的原始記錄(包括設計圖紙、分析報告等)、與企業導師就學生實訓項目要求、實訓選題、實訓內容和過程進行深入交流,從而全面詳實地掌握學生企業實訓過程的第一手情況,對學生企業學習階段的教學執行情況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確保“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
“卓越計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國際化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成都學院機械專業通過開展AutoCAD、SolidWorks、Siemens NX等國際主流機械設計軟件的認證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化其CAD、CAE和CAM的工程能力。近年來,該專業90%的學生獲得了CAD軟件原廠助理機械工程師的認證,部分學生甚至獲得了CSWP(SolidWorks認證專家)。
傳統的實踐教學往往存在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創新激勵不足等問題,與卓越工程師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有一定的距離。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充分利用校內實踐條件,設立機械創新實驗開放實驗室和機電控制開放實驗室,并以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科創杯、CAD技能競賽等項目載體構建了課外科技平臺,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科創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培養了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意識。近年來,成都學院機械專業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先后獲得全國一等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學生獲得各項專利10余項[14]。
“卓越計劃”是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舉措,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規范[15]。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交互”的聯合培養機制;以“重基礎、強實踐”為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優化二級督導體系,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的督導;開展CAD、CAE和CAM的國際主流工程軟件的原廠認證,以學科競賽和科技活動構建課外科技平臺,成都學院對“卓越計劃”應用機械工程師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林 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林 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詮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3] 吳 光.城市型大學的內涵研究與辦學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07(7):75-76.
[4] 林 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 陳 新.機械類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1):125-126.
[6] 孫付春,彭建設,李玉龍.成都學院機械專業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8):67-69.
[7] 代顯華.校政企互動構建“政產學研用”實踐教育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213-215.
[8] 代顯華,李榮鋼,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4):110-113.
[9] 林 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10] 崔 媛.基于學科專業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實踐[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66-69.
[11] 朱孟進.高校二級教學督導的定位及運作[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15(5):1-2.
[12] 崔皆凡,劉曉明,于冬梅.院級督導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4):56-58.
[13] 董慶偉,張永振,仝克勤,等.加強實驗教學督導,完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7):147-149.
[14] 施曉秋,金可仲.卓越計劃“3+1”模式下的課外專業教育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0-44.
[15] 龔 克.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8):4-5.
Research on Training System of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for “Excellence Program”
SUNFu-chun,PENGJian-she,TANGMao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Excellence Training Progra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tandards of the Mechanical Major in Chengdu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positioning the Chengdu university as a city-oriented university, and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Training Program" and its talent training standard system.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of Mechanical Major in Chengdu University had been explored by building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teraction" type of training model,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skills and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ystem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raining the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excellence mechanical engineers.
excellence program; mechanical major; practical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2014-06-06
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P09398);成都學院2012年教學改革項目(cdjg2012034)
孫付春(1981-),男,江蘇東臺人,博士,講師,工業制造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及理論。
Tel.:13194872428; E-mail:fch.sun@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05-01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