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敏,崔晨光,季曉明
(1.保定市畜牧水產局,河北保定070001;2.行唐縣畜產品質量監測站,河北行唐050600)
奶牛焦蟲病的防治
張秀敏1,崔晨光2,季曉明1
(1.保定市畜牧水產局,河北保定070001;2.行唐縣畜產品質量監測站,河北行唐050600)
奶牛焦蟲病是寄生于牛紅細胞內的血液原蟲病,臨床上以高熱、貧血、血紅蛋白尿、迅速消瘦和產奶量明顯降低為其特征。本病呈季節性流行,多發生于7~9月份。但是在11月份到次年1月份期間,筆者發現接診的奶牛發熱且久治不愈的病例當中,通過臨床癥狀與獸醫實驗室診斷綜合分析確診發現其中約有50%為奶牛焦蟲病,其在冬季的反常發病,在當前奶牛疾病診療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特提醒同行在診療過程中加以注意,現把在診治過程中發生的病例介紹如下。
2014年11月20日,某奶牛養殖戶就診,主述:所養的兩頭奶牛發病,白花牛已發病4天,開始體溫40℃,不食,戶主用退燒藥進行治療,癥狀緩解,但在第二天又開始高燒,請獸診斷后,醫用克林霉素加安乃近進行輸液治療,連用3天,治療后癥狀顯輕,但停藥后又開始高燒。黑花牛發病3天,體溫39.8℃,突然停食,戶主也用克林霉素加安乃近進行輸液治療3天,同白花牛癥狀相似,用藥便癥狀減輕,停藥就復發。
經臨床檢查:白花牛體溫39.9℃,少量進食,鼻鏡發干,眼結膜與乳房部皮膚發白,呼吸稍快,產奶量由30千克/天降至5千克/天;黑花牛體溫39.8℃,少量進食,呼吸急促,產奶量無。兩頭奶牛起臥及行動無異常,乳房正常。
3.1 采取兩頭病牛耳靜脈血做血常規檢查,白花牛WBC(白細胞)數量為7.5×109/升,黑花牛WBC(白細胞)數量為9.5×109/升;白花牛RBC(紅細胞)數量為6.5×1012/升,黑花牛RBC(紅細胞)數量為7.5× 1012/升。奶牛WBC(白細胞)正常值為7.62×109/升,RBC(紅細胞)正常值為(5.0~10.0)×1012/升。經對比,黑花牛的白細胞數量偏高。
3.2 采取病牛耳尖靜脈血作涂片,用姬姆薩染色后用1600倍油鏡檢查,可發現兩頭病牛的紅細胞內有折光性強的藍色焦蟲蟲體、月牙形蟲體、小環形蟲體、卵圓形蟲體、尖端以鈍角相聯的雙梨籽形蟲體。白花牛紅細胞感染率為60%左右,黑花牛紅細胞感染率為70%左右。
根據臨床癥狀及實驗室診斷,診斷為奶牛焦蟲病感染。
5.1 做好奶牛圈舍的衛生消毒與病牛的隔離治療,在治療時,對針頭進行嚴格消毒,防止本病通過針頭交叉感染。
5.2 病牛深部肌肉注射“雙向紅鏈滅”10毫升(主要成分:三氮脒0.2克、鹽酸多西環素0.2克),0.05毫升/千克體重,1次/天;口服“原霸”口服液(主要成分:青蒿、柴胡、常山、苦參等),成年牛250毫升/次/天。因黑花牛白細胞數量偏高,治療時配合抗菌藥氨芐西林鈉進行治療,以上藥物連用3天后,兩頭病牛癥狀明顯減輕,食欲增強,一周后回訪,兩頭病牛痊愈,且無復發。
奶牛焦蟲病呈季節性流行,發病應在夏季多發,其發生和傳播有一定的條件,即病原體(病牛和帶蟲牛)、傳播媒介(蜱)及健康易感牛。在冬季作為中間媒介的蜱不會生長和繁殖,按常理冬季奶牛焦蟲病不可能發病,但是在現實的奶牛疾病診療過程中卻發現了,其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夏季奶牛在感染焦蟲病后,成為隱性帶蟲牛,天氣變涼后,在體內潛伏,不表現癥狀,到冬季后由于氣候等外界條件的因素及奶牛本身體質等因素激發奶牛發病。因此在這里提醒同行如遇到如體溫反復高熱,且久治不愈的奶牛后,應考慮是否是奶牛焦蟲病感染所致,防止誤診,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