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 張粲
以《圣經》為經典代表的希伯來文化構成了歐洲的文化源頭之一,也是西方世界文化的一大支柱。在歐洲,《圣經》故事代代相傳,《圣經》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家喻戶曉,如歷史上猶太民族的君主、耶穌的門徒、先知、祭司、英雄等。某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事跡、典故極具戲劇性或代表性而進入歐洲各國的語言與文化。而法國有著濃厚的天主教傳統,法語亦受到《圣經》語言的極大影響。本文試通過分析若干源自《圣經》人物的法語詞匯及短語,考察《圣經》對法語的影響。源自《圣經》人物的法語詞匯及短語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上海譯文出版社《新法漢詞典》(修訂本)附錄三“法語姓名表”中,有不少法語姓名來自《圣經》人物。例如:
Aaron:阿隆。源自“亞倫”,摩西的哥哥,希伯來歷史上的早期領袖與大祭司,以能言善辯著稱。該名希伯來文意為“光照,山中居人,甚高,開明的”。
Abraham:亞伯拉罕。源自“亞伯拉罕”,以色列民族的先祖,連耶穌也是他的后裔。該名希伯來文意為“眾人之父”。
Adam:亞當。源自“亞當”,上帝創造的第一個男人,《圣經·創世紀》稱他與“夏娃”(ève)同為人類的始祖。該名希伯來文意為“紅人,人,屬土的”。
Daniel:達尼埃爾。源自“但以理”,《圣經》中著名的四大先知之一,極富聰明才智,善解各種意象和夢兆。該名希伯來文意為“神是我的審判”。
David:大衛。源自“大衛”,以色列第二位最偉大的國王,年少時因在戰場上用石頭打死非利士人的大力士歌利亞,遂成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該名希伯來文意為“可愛的,蒙愛的,被愛的。”
ève:夏娃。源自《圣經·創世紀》中上帝取亞當肋骨創造夏娃的故事,與亞當同為人類的祖先。該名希伯來文意為“生命”。
Elisabeth:伊麗莎白。《圣經·路加福音》記載,伊麗莎白是圣母瑪利亞的表姐,與丈夫撒加利亞(Zacharias)一直虔誠地尊奉上帝的意旨,因而雖然二人均年事已高,卻由上帝賜福生下了后來的施洗約翰。
Jacob:雅各布。源自《圣經·創世紀》中以色列民族的祖先雅各。
Jérémie:熱雷米。源自“耶利米”,與上文Daniel(但以理)同為《圣經》四大先知之一。該名希伯來文意為“被神高升”。
Job:若布。源自“約伯”,《圣經·約伯記》記載其極為富有,篤信上帝并具有卓絕的忍耐精神。
Josué:若蘇埃。源自“約書亞”,希伯來歷史上的早期領袖,《圣經·約書亞記》記載其繼摩西之后成為猶太人的首領。該名希伯來文意為“耶和華是救恩”。
Madeleine:馬德萊娜。源自《圣經·馬太福音》中記載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法語為Marie de Magdala;希臘語為Magdalênê),是被耶穌拯救的妓女,耶穌的女追隨者,曾用懺悔的眼淚為耶穌洗腳。
Marie:瑪麗。源自耶穌的母親圣母瑪利亞(la Vierge Marie)。《圣經·馬太福音》記載她與約瑟訂了婚,還沒有迎娶就感應圣靈而懷了孕。
Samson:桑松。源自“參孫”,著名的猶太人士師。《圣經·士師記》記載參孫為大力士,曾徒手擊殺雄獅并只身與猶太人的敵人非利士人周旋。該名希伯來文意為“太陽人,像太陽”。
Samuel:薩米埃爾。源自“撒母耳”,著名的猶太人士師、祭司、先知,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宗教家。曾擁立掃羅和大衛為王,是《圣經》中極少的沒有任何罪行的人之一。該名希伯來文意為“神的名,神聽見”。
除此之外,耶穌的十二門徒及“福音書”的作者的名字如Pierre,André,Jacques,Jean,Philippe,Thomas,Matthieu,Simon,Marc,Luc等,至今仍為常見的法語名字。
某些《圣經》人物的人名已經正式進入法語語言,并為多種辭典所收錄,這表明這些人名已經完全融入法語詞匯,文學報刊、日常生活中均可直接運用。例如:
Jésus:耶穌,又稱基督,或彌賽亞,《圣經》中所說的救世主,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三位一體中的第二格“圣子”。法語中可用Jésus一詞表示驚訝、害怕或贊嘆:“天哪!老天爺!”類似于英語中Oh my God!(我的天哪!)
Messie:彌賽亞,《圣經》中猶太人期待的上帝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世主,也指耶穌基督。法語中意為“救世主、救星”。而attendre quelqu'un comme le Messie即為“焦急地盼望著某人”之意。
Judas:猶大,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后為了30銀幣將耶穌出賣。如今,“猶大”已是“叛徒”的代名詞。法語句子Ce Judas m'a trahi.“這個猶大出賣了我”,即是說“這是個叛徒。”
Thomas:托馬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圣經·約翰福音》記載,耶穌死后復活,門徒們將此事告訴托馬斯,可他不相信,他說:“除非我親眼看到他手上被釘過的痕跡,用手摸他的肋骨。”后來,耶穌真的出現在他面前,他才最終相信了。因此,法語中un saint Thomas便意為“多疑的人,懷疑主義者”。
Madeleine(或Marie-Madeleine):馬德萊娜(見上文)。《圣經》中的女罪人。她原是妓女,罪孽深重,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成為耶穌的追隨者,曾用懺悔的眼淚為耶穌洗腳。因此,法語中une Madeleine或une Marie-Madeleine意指“悔過的女人”。而pleurer comme une Madeleine即意為“痛哭流涕”。
法語中還存在大量與《圣經》人物相關的短語。這類短語絕大多數包含這些人物的姓名、性格、故事、典故信息等,大都包含了一段圣經故事,具有豐富的含義或哲理。這些短語按照組成結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Baiser de Judas:猶大之吻。《圣經》記載,耶穌傳道招致猶太教長老們的忌恨,他們用30個銀幣收買了耶穌門徒猶大,要他指認耶穌。在耶穌和門徒們聚餐時,猶大假裝親吻耶穌并以此為暗號,猶太長老、兵丁、差役們隨即逮捕了耶穌。“猶大之吻”如今便喻為“可恥的出賣行為”。
Jugement de Salomon:所羅門的判決。《圣經·列王記》記載,所羅門是大衛王的兒子,以色列最有智慧的國王。某日,兩名婦女都宣稱自己是孩子的母親而爭執不下,請所羅門國王判決。所羅門提議用劍將孩子一分為二,其中一名婦女立即提出愿將孩子判給對方,而另一名婦女則同意殺嬰。所羅門立即辨認出第一位婦女是真正的母親。該短語喻為“睿智、公正的評判”。
Cheveux de Samson:參孫的頭發。《圣經·士師記》記載,以色列的英雄參孫力大無窮,以色列的敵人菲利斯人自知不敵參孫,便派美女達利拉誘惑參孫,得知其源源不窮的力量來源于上帝賜予他的頭發。于是達利拉趁參孫熟睡時剪了他的頭發,失去力量的參孫遂成為敵人的俘虜。“參孫的頭發”喻為“力量的源泉”。
Arche de Noé:諾亞方舟。《圣經·創世紀》記載,上帝見世上充滿邪惡,決定用洪水毀滅人類。但諾亞是一位義人,于是上帝令他造了方形巨船,帶著家人及各種陸上生物進入方舟躲過了洪水之災。如今,“諾亞方舟”常喻為“避難所”。
Baton d'Aaron:亞倫之杖。《圣經·出埃及記》記載,亞倫是摩西的哥哥,為使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亞倫奉上帝的命令用其神杖給埃及法老制造了種種災難,如血災、蛙災、虱災、蝗災、瘟疫等。“亞倫之杖”便喻指“可以行神跡奇事的東西,行使神圣權力的事物”。
Pauvre comme Job:《圣經·約伯記》記載,Job(約伯)是位義人,富有且篤信上帝。上帝為了考驗約伯的忠誠,使他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和子女,處境非常凄慘。而約伯在貧困潦倒的處境中依然堅定地信仰上帝。該短語直譯為“像約伯一樣貧窮”,喻意為“家徒四壁、一窮二白”。
Vieux comme Mathusalem:《圣經·創世紀》記載,Mathusalem(瑪士撒拉)是一位族長,諾亞的祖父;亞伯拉罕、雅各、大衛都是他的后裔。據稱他活了九百六十九歲。因此該短語直譯為“像瑪士撒拉一樣老”,喻意為“龜齡鶴壽”。實際上,漢語也有類似的成語,如“壽同彭祖”。
Fort comme Samson:直譯為“如參孫般強壯”,喻為“大力士,大力氣”。
Secouer les colonnes comme Samson:《圣經·士師記》記載,參孫被非利士人剃光了頭發而失去力量被逮住關進監獄。受盡羞辱的參孫向上帝悔悟,再次獲得力量,抱住房屋的柱子搖撼,房子轟然倒塌,參孫與敵人同歸于盡。該短語直譯為“像參孫般搖動柱子”,法語中常用它來喻指“打破現行制度,建立新秩序”。
Ca?n et Abel:該隱和亞伯。《圣經·創世紀》記載,該隱和弟弟亞伯是亞當和夏娃所生的兩個兒子。該隱是農夫,亞伯是牧羊人,二人分別向上帝進獻祭物。上帝喜歡亞伯,接受了他的祭物而拒絕了該隱的祭物。該隱懷恨在心,殺死了亞伯。該短語現常指“兄弟相殘,同室操戈”。
David et Bathsabée:大衛和拔示巴。《圣經·撒母耳記下》記載,拔示巴的丈夫是大衛王的軍官烏利亞。大衛覬覦拔示巴的美麗,派遣烏利亞到最危險的前線作戰而死,并娶了拔示巴為王后。該短語常喻指最睿智的男人也會被女人征服,即“英雄難過美人關”。
David et Goliath:大衛與歌利亞。《圣經·撒母耳記上》記載年少的大衛在戰場上用石頭打死非利士人的大力士、巨人歌利亞,成為以弱勝強的典范。該短語便喻指“以弱勝強”。
Job sur le fumier:糞堆上的約伯。《圣經·約伯記》記載,上帝為了考驗約伯的忠誠,使他失去了所有財產和兒女,全身長滿毒瘡。約伯常坐在糞堆上拿一塊瓦片刮身上的毒瘡。該短語極力描寫某人處于飽受貧困、病痛折磨之困境。
Joseph vendu par ses frères:被兄長們賣掉的約瑟。《圣經·創世紀》記載,約瑟是雅各的老來子,受到父親的偏愛,得到雅各送的彩色外衣,又常向父親報告哥哥們做的壞事;所以哥哥們都嫉恨他,將他賣給一群商人帶到了埃及,卻騙父親約瑟被野獸吃掉了。如今法語用該短語暗指“出于利益或掩蓋丑聞的需要而被同僚出賣的人(尤指政治人物)”。
Daniel dans la fosse aux lions:但以理在獅子坑。《圣經·但以理書》記載,先知但以理以卓越的才干得到大流士王的重用,卻招致政敵的嫉妒。他們以但以理向上帝禱告為借口煽動大流士王將但以理扔進獅子坑,而但以理得到上帝的保護毛發無損。該短語喻指“某人只身面對眾多危險、絕處逢生、義人不招惡報”。
除上述四種典型的結構外,法語中還有其他形式的短語來自《圣經》人物或部族名稱,如:
ne conna?tre ni d'ève ni d'Adam:亞當和夏娃是最早的男人和女人,也是人類的始祖。該短語意為“從沒聽說過某人或某事”。
faire le bon Samaritain:直譯為“做好心的撒瑪利亞人”。《圣經·路加福音》記載,有個人遇上強盜打劫,被打得半死,路上有個祭司和利未人相繼走過卻見死不救;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見他受傷,趕緊為他包扎傷口并把他帶到旅店照料。此處的利未和撒瑪利亞均為部族名稱。如今,bon Samaritain意為“好心人、行善之人”,而Faire le bon Samaritain則指“行善、樂善好施、給苦難者無私幫助”的善行。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僅列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詞匯和短語,僅能管中窺豹。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作為法語學習者,我們在學習法語的同時,更要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及其典故的來源,才能掌握西方語言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