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外籍教師參與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本文探討了中外教師合作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具體應用,并分析了中外教師合作這種教學模式的意義。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015-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04
收稿日期:2015-6-1;修改稿:2015-6-23
*本研究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第七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資助,項目編號(ZGWYJYJJ2014A02)。
1. 引言
近年來,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深化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切實促進大學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科學工作。”
雖然大多數院校也已引入外籍教師教授口語課,但很少有外籍教師參與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無論是中教還是外教單獨授課都有弊端。中方大學英語教師大多沒有出過國,受中式思維模式的影響和缺乏英語國家當地文化熏陶的緣故,營造的課堂英語環境不自然。外教雖具有語言優勢,但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和語言障礙,特別是對英語程度較差的學生他們的語言優勢更顯得“無可奈何”,不利于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和課堂活動的開展。中外教師合作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外教獨立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中外教師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探索出一種有效的合作教學模式朱金花(2006:55)。以上海大學2004級24個教學班和2005級9個教學班為實驗對象實施中外教合作教學,結果顯示:中教和外教在工作中各展其長,避其所短,優勢互補,密切合作,這是一種體現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同時,朱金花(2006:56)也認為“該模式的推廣將有利于更多的學生同時得到交際能力和語言基礎兩方面的提高,成為具有較強的英語綜合能力、能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英語應用人才。”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構建教學共同體,使學生的主體角色和中外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有效的結合,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
2. 合作教學研究綜述
Bauwens & Hourcade(1997)指出:合作教學(co-teaching)是指由一名主講人和一名或多名教學助手或合作者自愿聯合工作,以互動和協作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的一種直接合作形式(Friend & Cook, 2003)。認為合作教學一般分為6種不同的教學模式:(1)一個教,另一個觀察;(2)一個教,另一個巡視;(3)站點教學;(4)平行教學;(5)交互教學;(6)小組教學。
合作教學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主要為解決當時美國學生人數快速增加,合格教師匱乏的問題。美國中等學校校長協會在1956年成立特別委員會指導教師之間組建教學小隊,開展合作教學。20世紀80年代,合作教學被引入到殘疾兒童的教育中。此后,隨著合作教學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積累,合作教學逐漸應用于其他領域。例如,Athaide & Desai(2005)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人文、理工醫學類課程專門化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的教育;Carless(2006)針對大、中、小學生的二語教學。在教學方面,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合作教學效果探討、合作教學理論框架的構建(Friend & Cook, 2003)以及合作教學與教師職業發展研究等方面(Hourcae & Bauwens, 2001)。
國內對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研究并不多。1998年張承平和Roberta Raine發表了第一篇中外教師合作的教學文章《中外教師合作搞好公外教學》。此后,對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研究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直到2012開始,對中外教師合作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的研究才逐漸恢復。筆者以“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為檢索詞,以“主題”為檢索項,采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檢索的時間為1983~2014年,共檢索到文獻100篇,除去32篇跟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無關的文獻,實際檢索到與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有關的文獻68篇。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獻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和高職英語教學領域。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和高職英語教學領域。在這三大教學領域,對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的研究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主要有張承平、Roberta Raine(1998);曲鑫、王澄林(2014);柏樺、牟宜武、Lydianne Loredo(2009);朱金花(2006);郭爾平、顧超美、鮑靜英(2002)。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中外教師合作這一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顯出以下不足:(1)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教學效果的探討和對教師職業發展方面,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2)研究對象集中在一本院校,以二本和三本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少;(3)研究主要集中在該教學模式對學生整體語言水平的效果研究和對學生英語口語的影響,而對其他語言技能如聽力、閱讀和寫作技能的影響的實證研究較少。
3. 構建中外教師合作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本研究選取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2014級15個教學自然班為實驗教學班,另外15個普通教學班作為對照班進行研究。實驗班有5位中方教師和5位外教搭檔,采用合作教學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同樣為5位中方教師和5位外教,但采取獨立授課的方式。無論是實驗班還是對照班中方教師都主要承擔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外方教師主要承擔口語課的教學。
合作教學始于2014年9月,為期1年。具體實施方法為:(1)合作備課。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合作備課最為重要。中外教師利用每周三教研室活動時間進行合作備課,時間為每周1.5小時。在合作備課階段,中外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每單元的重點、難點和解決方法,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組織形式。在合作備課階段,中外教師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2)中外教師主要采用平行教學、一個教另一個觀察、一個教另一個巡視這三種教學方法進行合作教學。在合作之初,中外教師主要采用的是平行教學模式。在合作備課后,中外教師主要負責每周四學時的讀寫課的教學,外教主要負責在口語上對文中出現的文化知識的講解,并對與課文相關主題進行口語訓練和討論。在進行平行教學一學期后,中外教師開始采用一個教另一個觀察、一個教另一個巡視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合作教學。一個教另一個觀察指的是當一名教師在講臺前授課時,另一名教師在教室后聽課,觀察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情況和課堂參與情況。當教師發現某位同學不參與課堂活動或者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時可以在課下輔導答疑時間解決該學生遇到的問題。一個教另一個巡視指的是當一位教師在講臺前講課時,另一名教師可以在不影響該教師授課和學生聽課的前提下,在教室中進行巡視,為學生提供幫助。如:當某個學生不理解外教對某個文化知識點的講解時,巡視的中教可以進行補充解釋。當中教對某個涉及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外教也可以進行適當的延伸或者深入講解,以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該知識點。(3)輔導答疑。中外教師每周一次2小時輔導答疑時間,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生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向外教或者中方教師進行咨詢或討論,輔導答疑采用獨立答疑的方式。(4)根據教學實踐情況,通過對比實驗教學班和對照教學班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總結中外教師合作的大學教學新模式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推動作用。
4.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的意義
中外教師合作的新型大學教學模式能構建教學共同體,既能充分發揮外籍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又能發揮中方教師的教學所長,使學生的主體角色和中外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有效的結合,這種切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改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
4.1 合作教學可以提高中外教師的教學水平
中外教師有著各自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特長,新型的中外教師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彌補中外教師的教學差異性,使中外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各自的教學水平。就課堂教學方法而言,中教可以借鑒外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就課堂教學形式而言,中教可以借鑒外籍教師以學生為主的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外籍教師可以借鑒中方教師重視對教學計劃的安排,突出教學重難點,課堂信息量大的優點,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就教材處理和課程計劃而言,中方教師可以借鑒外籍教師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注重實踐的知識和能力,在課堂上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外籍教師也可借鑒中方教師對教材的細致處理和對課程計劃的明確規劃,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就課堂掌控能力而言,中方教師可以借鑒外籍教師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激勵性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外籍教師可以借鑒中方教師嚴謹的教學風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中外教師合作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中外教師在教學上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提高各自的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大學英語水平。
4.2 合作教學可以提高中外教師的語言水平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增強了中外教師的互動交際機會,在合作備課和合作上課的過程中,中方教師可以學習到外籍教師關于課堂用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地道表達,對于中方教師在語言表達上的生硬、詞匯量太少和過于書面化以及發音不標準的現象進行糾正,使得中方教師提高自己的英語會話水平。中方教師也可以在外籍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對外教表達得不準確的漢語進行修正,幫助外教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4.3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籍教師作為自己母語的使用者,從小受到本國文化的熏陶,對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化非常精通。學習一門語言不僅是學習單詞、語法,還要學習該國的語言文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外籍教師可以自然地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在一起。如在講到“As His Name Is, So Is He”這一課時,外籍教師就給學生講了西方人名字由幾部分組成和來歷,不同姓名的不同含義,哪些名字較為常見和比較受歡迎以及原因,這些語言文化知識都是中方教師欠缺的。通過外籍教師對姓名含義的講解,提高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知識水平。
5. 結語
近年來,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但從客觀上講,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且屢遭詬病。雖然大多數院校也已引入外籍教師教授口語課,但中外教師獨立授課,互相沒有溝通和交流,使得各自承擔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好。中外教師合作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供新的改進思路,也使中方老師和外方教師可以借鑒彼此的優點,教學方法也逐漸國際化,教師的視野和教育理論也逐漸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