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敢
讓“公堂木偶”失寵成常態(tài)
門敢
“平平安安就可以占位子,舒舒服服就可以領票子,庸庸碌碌就可以混日子,該負責的不負責、該干事的不干事,這是千古以來沒有的道理。”李克強總理9月23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對“庸政”“懶政”進行抨擊,這對那些不作為的“太平官”而言,不啻為當頭棒喝。
古語道:“官無虛位,職無廢事。”古往今來,實干興邦一直被奉為治國理政的至上信條。盛唐三朝宰相姚崇,臨終前將為政經(jīng)驗概括為“崇實充實”。這四個字,又何嘗不是對歷史規(guī)律、良好官德的深刻總結(jié)?值得每一位黨員干部深入體悟,引為鏡鑒。
當前,在全面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今天,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要引領“絕大多數(shù)”群眾。然而,“公堂木偶”的官員越來越多,許多人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心態(tài),消極怠工,心甘情愿地做著“提線木偶”。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第一次將“為官不為”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治理庸官懶政的鮮明信號。
“不作為”不僅僅是一種作風問題,而且要通過督查問責,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制度之要,在于執(zhí)行。要讓干部繃緊責任的弦,更要執(zhí)行給力。俗話說,“罵的不痛,打的流膿”。試想,真有政府“一把手”因責任問題,被問責、免職,還會有干部敢以身試法么?倘若,有黨委“一把手”因“黨政同責”受到責任追究,那么以后黨委在決策中會不加入“為官有為思維”么?
為官須有為,不為須問責。有關部門只有在執(zhí)行上發(fā)力,牢牢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切實把終身追責、“黨政同責”當成帶火的高壓線,敢于實打?qū)嵉貑栘煟ㄓ腥绱耍拍苷嬲ぐl(fā)官員的履職意識,讓“為官有為”與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并行不悖。
“治國必先治吏”,為官必須有為。讓“不為者”真正“有畏”,才能徹底清除“為官不為”的歪風,讓“公堂木偶”挪位子成為常態(tài),才能夠讓“公堂木偶”徹底消失。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
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