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吉明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擔負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廣大共產黨員在戰斗中表現出不怕一切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精神,為全國人民做出了榜樣。他們無愧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精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1935年的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亡國滅種的威脅擺在中國人民面前。這樣,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于同年8月1日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同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并逐步完成了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政策的轉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再一次高漲。12月9日,北平發生了“一二九”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全國風起云涌的抗日救亡運動浪潮的推動下,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被扣押的蔣介石接受了中共和張、楊提出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項條件”,此后,我黨多方努力爭取,尤其是周恩來等為實現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同國民黨代表進行多次談判。1937年9月下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遞送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講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這個旗幟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開始了中國近代以來空前規模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意義非常重大。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宋慶齡說:“中共宣言和蔣委員長談話都鄭重指出兩黨精誠團結的必要。我聽到這個消息,感動得幾乎要下淚。”毛澤東指出:“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歷史的車輪將經過這個統一戰線,把中國革命帶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上去”。
全國抗戰爆發后,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會后,八路軍遵照黨的指示,挺進敵后,紛紛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特別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八路軍、新四軍在根據地面臨最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旗幟鮮明,堅持抗戰,使敵后戰場逐漸變成抗日的主戰場,成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斗爭、英勇殺敵,流血犧牲,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據統計,抗日戰爭中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共傷亡60余萬人。著名抗日將領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新四軍政委、副軍長項英,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北滿抗聯總司令趙尚志以及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等壯烈殉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更是犧牲巨大,傷亡達600余萬人。抗日戰爭中,人民軍隊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的事例多不勝舉,如“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等等。這一幅幅壯麗的畫面,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永遠激勵后人,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堅、維護者。我們黨從抗戰的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制定出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和政策。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爭取對統一戰線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權,實行發展抗日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反共頑固勢力的方針,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改變戰略方針:用主要兵力進攻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黨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內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集團公開叛國投敵,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派集團推行了“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的八字方針,實行一條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路線,從1939年至1943年連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在嚴峻形勢面前,中國共產黨與中間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緊密團結在一起,與國民黨頑固派和投降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確立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原則。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頑固派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從而維護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國民黨得以繼續抗戰,保證了抗戰取得最后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培育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1941年以后,在日、偽、頑軍的三方夾擊下,加之華北連年的自然災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入極端艱苦的歲月。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減為40萬。抗日根據地被日偽軍“蠶食”,總人口由l億減少到5000萬以下。有些地方抗日軍民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用,沒有菜吃,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
中國共產黨沒有被嚴重困難嚇倒、征服,除采取正確的政治方針和軍事方針對付日、偽、頑以外,緊緊依靠根據地廣大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下,陜甘寧邊區軍民于1941年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王震將軍率八路軍359旅在荒無人煙的南泥灣開荒種地,克服種種困難,使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中的一面旗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都要繼承和發揚。當前,我們更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牢記“兩個務必”,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更好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
總之,抗日戰爭的全部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是中國人民抗戰的中流砥柱,是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在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不僅在軍事上起了沖鋒陷陣的模范作用,而且起了極其重要的政治領導作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