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貞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而關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論斷,更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下,事業單位黨組織所處的地位、環境、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適應新常態,確保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發揮,是當前事業單位黨的建設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是對“政治核心作用”的理解存在偏差。《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實行行政領導人負責制的事業單位中黨的基層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實踐中,有的將政治核心作用理解為保障服務作用,黨組織自然就成了行政領導人的保障服務組織;還有的將政治核心作用理解為領導決策作用,也就是領導核心的另一表述。二是對實行行政領導人負責制的具體事業單位范圍規定不明確。《黨章》規定了兩種黨的基層組織在事業單位的存在形式,并沒有明確何種事業單位實行何種形式。由此出現了事業單位領導體制隨意安排的情況,導致同一個事業單位某一時段黨委書記是“一把手”,另一時段行政負責人是“一把手”,甚至同時存在兩個“一把手”。三是缺乏明確的事業單位黨的建設相關條例。目前,中央出臺了針對高校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針對基層組織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但對于大小不一、數量眾多、業務內容多樣的一般事業單位,還沒有一部明確的關于黨的建設的規范條例。四是事業單位黨組織職責不明晰。《黨章》從總體上明確了黨對事業單位領導的兩種體制,但具體制度不明確。2012年中央辦公廳《關于在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對黨組織職責作了概括要求,但不夠具體。實際工作中,事業單位黨組織如何建,黨組織的作用如何發揮,發揮到什么程度,黨組織的職責如何界定等等,諸如此類,在一些單位認識和實踐層面都顯得有些模糊。五是有的事業單位黨組織作用發揮日趨弱化。調查發現,有的單位取消了黨委組織部、宣傳部,保留黨委綜合辦公室,只承擔發展黨員、組織黨員學習、文明單位建設等事宜;有的單位不知道黨員代表大會的工作職能,甚至多年不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其結果自然是黨員及其代表無法參與單位的重大決策,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出來,黨組織“在同級各級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要求無法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六是個別事業單位黨組織工作存在形而上學的傾向。一些單位對“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和“按照參與決策、推動發展、監督保障的要求,會同行政領導班子共同做好本單位工作”的理解片面,甚至存在偏差,工作中將正常的業務生硬割裂為行政與黨務。
事業單位領導體制既不能等同于國家機關的領導體制,也應該有別于經營實體的領導體制。實踐證明,一般事業單位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有效領導體制。
1.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的條件已經具備。第一,有明確的政策支撐。中央對加強和改善黨對事業單位領導的要求具體而明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黨章》規定: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
第二,有多年的實踐基礎。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在普通高等學校已實行多年并取得輝煌成就。1989年,普通高等學校試行了黨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2010年,《中國共產黨普通高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出臺實施。從運行成果上看,這一體制實行后,高校空前穩定,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不斷彰顯。
第三,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首先,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明確了事業單位的領導體制,理清了黨委書記與行政負責人的工作關系,避免了黨委系統與行政系統人為的工作矛盾。其次,有利于發揚民主與集體決策,可以集思廣益,調動每一個決策者的積極性,確保事業單位沿著黨指引的道路發展。再次,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大會是單位的最高決策會議,通過委員依法履職盡責,有利于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并增強黨委成員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
2.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的內涵。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體現了黨組織領導同行政負責人負責的辯證統一。具體包含下列三層含義:
第一,黨組織是事業單位的領導核心,把握事業單位發展方向。從性質看,黨組織在事業單位處于領導核心、政治核心的地位。從職責看,黨組織對重要工作規劃和方案、年度工作計劃、干部任免和重大問題作出決策。從領導方式看,黨組織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主流價值觀武裝職工頭腦,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推進任務落實。
第二,在黨組織領導下行政負責人全面負責單位行政工作。從地位看,行政負責人是單位的最高行政首長,是單位的法人代表。從職責看,行政負責人全面主持單位的經營、服務和管理等,對單位的日常工作及未來發展負具體責任。從工作對象看,行政負責人要向黨組織負責,執行黨組織決定;要向職工負責,保障職工合法利益;要向社會負責,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第三,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是一個有機整體。黨組織領導成員包含了行政班子所有黨組成員,黨組織決策時充分聽取、采納班子成員的建議,形成集體決策決議。行政負責人是單位的法人代表,和黨組織領導成員、行政班子成員一起把各項決議落到實處。
3.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行政負責人負責制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第一,決策與執行的關系。黨組織處于最高層,對重大問題作出決策。行政負責人處于執行層,把目標決策化為具體的行政措施。
第二,黨委書記和行政負責人的關系。書記和行政負責人都是單位的主要領導。書記是黨組織的“班長”,黨員行政負責人是黨組織領導班子的一名成員。行政負責人是單位的“首長”,書記要支持和配合“首長”的工作。
第三,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集體是個人的綜合體,集體責任由每個集體成員來分擔,依靠個人責任來落實。在集體領導中,每個成員都要對具體問題積極建議、研究,參與集體決策,維護集體權益;個人分工負責是集體領導的分解,所分管的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
一是出臺《中國共產黨事業單位基層組織條例》。規范黨組織在政治思想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專家人才建設和參與重大事項決策等工作中的職責、形式和內容,從制度上保證黨組織工作的基本定位。
二是設立完善黨委。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機關黨員100人以上的,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黨員不足100人的,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也可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對設立黨總支部委員會以下的事業單位,仍由設立它的機關黨委領導,不必明確領導體制。
三是恢復與加強組織、紀檢等工作部門。改革開放以來,事業單位黨委組織部基本被撤消,其職能劃歸人事處;紀檢委也呈弱化趨勢,一間辦公室、一個人是其常態,再加上領導的“臉色”,職工的“眼色”,常使紀檢工作處于“兩難”境地。從當前工作形勢上衡量,恢復和加強黨委組織、紀檢等工作部門,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規范黨員(或黨員代表)大會及黨委會議的職能及設置。參照市、縣級黨員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議的職能與設置,規范事業單位黨員大會及黨委會議的職能與黨委委員職數,即黨員(或黨員代表)大會是單位的最高決策機構,黨委會是黨員大會閉會期間的工作機構,閉會期間行使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