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豐年 向 燁 馬春紅
中國石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能再走傳統低水平規模化發展的老路,必須走技術核心研發,搶占新能源產業鏈條高端的發展路線。
新能源是指在新材料和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其范圍是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氫能、海洋能和核能等。2015年集團公司年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地熱,積極發展燃料乙醇、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探索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動力電池、清潔能源集成利用等業務,爭取用5~10年的時間形成多元發展、清潔低碳、綜合集成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新能源產業是典型的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的“三高”產業,要成功實施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必須注重發展方式和策略,在技術、人才、項目、投融資和管理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 江蘇油田試采一廠把太陽能大面積運用于原油集輸保溫,替代了鍋爐房,成就了聞名遐邇的“李堡模式”,進行了地面集輸工藝的一次綠色革命。郭濤 攝
國內新能源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國內的新能源企業,無論是上游的設備材料制造企業還是下游的運營企業,絕大多數都依賴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才能勉強生存,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關鍵設備都是從發達國家進口。這樣就形成發達國家依靠核心技術、專利和關鍵設備從我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中賺取豐厚利潤,而國內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低水平重復建設,淪落為依靠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為發達國家打工的局面。
2015年集團公司年度工作會議提出,立足于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目標,中國石化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靠規模擴張、投資拉動的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靠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實現提質增效升級的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二是從“石油+化工”的大產業結構轉向“能源+材料”的大產業結構;三是從主要靠加工制造創造價值轉向主要靠技術創新和服務增加價值。未來中國石化的發展方式將是“研發+制造+服務”,即技術引領制造創造商品價值,服務增加價值,開發潛在效益。所以中國石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能再走傳統產業低水平規模化發展的老路,必須走技術核心研發、搶占新能源產業鏈條高端的發展路線。
新能源產業的關鍵技術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工藝、電力電子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目前中國石化在有機材料和化工工藝等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其他方面如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復合材料、膜技術、逆變技術、輸變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可靠性技術等都有待加強。但是中國石化具有巨大的潛在優勢,擁有8家直屬研究院,還有實力強大的SEI、勝利設計院等眾多的設計院、機械工程和電力企業,這些機構其實都有涉及上述新能源技術專業的團隊和技術基礎。集團公司可以在企業內部整合所有的技術資源,走研發新能源核心技術—研制關鍵設備—申請核心專利—制定新能源行業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之路,盡快占領產業鏈的高端部分,搶占新能源行業制高點。
人才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發展新能源產業需要三方面的人才:一是新能源技術人才,包括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復合材料、膜技術、逆變技術、輸變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可靠性技術等關鍵技術人才和相關專業人才。二是經營管理人才。由于新能源產業具備“互聯網+”的特點,經營管理人才應是具備熟悉新能源業務、具有創新經營思想和善于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投融資人才。由于新能源產業高投資、高風險的特點,需要一支既熟悉金融業務又熟悉新能源業務,善于與各金融機構及投資方溝通交流的專業人才隊伍。
中國石化目前擁有近百萬的職工隊伍,具有各種專業人才,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資源寶庫,是獨特的競爭優勢,必須好好開發,充分利用。企業應盡快創新新能源人才管理機制,普查摸清人才專業分布情況,采取個人主動報名和組織推薦的方式,把具有專業特長和對新能源產業有興趣、有熱情的人才組織起來,建立起新能源人才隊伍,激活新能源人才資源,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還處在達到盈虧平衡點的前夕,前期投資的新能源項目仍處于高成本運營階段,未來幾年新能源投資成本會迅速下降。中國石化應該在光伏發電、生物質、動力電池等專業優先投資建設幾個示范性項目,為新能源產業探索發展模式和培養隊伍,為未來的大規模發展打好基礎。
光伏發電目前有單晶硅、多晶硅、薄膜電池三種技術,有大型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發電兩種發電方式,關鍵技術包括電池材料、逆變技術、控制技術等。其中三種主要的電池材料目前性價比不同,而且新材料不斷出現,性能不斷提升,未來哪一種才是性價比最好的,能夠成為發展主流,還有待實踐檢驗。大型光伏電站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一方面土地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中國尤其是東部地少人多,西部又存在輸電損耗問題,所以大型光伏電站的發展目前受到制約。分布式光伏發電由于場所和上網的問題,難以形成大規模企業化經營,容易受制于人。我們認為在光伏發電方面應該優先與石化內部具有土地資源的企業合作,建設幾個示范性工程項目,確保項目順利進行和建成后能夠盈利運行。
在生物質能源領域,中國石化具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技術上不存在大的障礙,但是生物質原料是制約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第一代生物燃料,世界上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等,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是大豆、菜籽油等,需要利用大面積土地擴大種植,與糧爭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此開發非糧生物燃料(第二代、第三代生物燃料)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生物燃料的必然發展方向。第三代生物燃料是以微藻為原料生產的各種生物燃料,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第二代生物燃料指的是以麥稈、草和木材等農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纖維素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模式,由于經濟技術成本較高,真正商業化盈利的項目較少。所以在生物質能產業上,應優選一個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材料豐富而且能夠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大力支持與合作的地方,建設幾個示范性工程項目。
動力電池產業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能源產業,目前在技術發展上日新月異,未來主流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中國海油幾年前成功投資的天津力神動力電池項目就是一個可借鑒的案例。中國石化已經進入汽車服務業,具有遍布全國的加油站服務網絡,這是一個重要資源,可以大力進軍動力電池產業,通過科技孵化模式支持研發汽車智能動力電池的技術,建立生態系統,包括主導制定產業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研發核心技術,組織完整的產業聯盟,形成完整的投融資體系,提供完整的汽車智能動力電池服務,建立電動汽車電池系統云技術中心,做大電動汽車相關產業,為中國石化未來戰略產業轉移和接續打下基礎。
過度依賴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一大致命傷。新能源產業資金鏈的緊繃和嚴酷的融資環境,將持續考驗企業的承受力。技術研發是新能源產業的核心,也是風險較高的環節,對于核心技術研發應該采取風險投資(VC)的投融資模式;建設運營屬于中度風險的部分,應該采取混合所有制,充分調動各相關方的積極性,采取多種靈活的投融資方式;關鍵設備制造部分屬于風險較低的部分,應該采取獨自投資的方式,充分利用集團內部的設計和制造企業優勢。
必須研究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投融資體系,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加大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能源項目的資金投入。集團公司應針對新能源企業的特點進行投融資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對產業鏈中輻射拉動作用強又需巨額資金支持的重點新能源項目,可采取聯合金融機構貸款模式加大信貸支持。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引導作用,拓寬新能源產業融資渠道,充分利用證券市場融資,優先支持符合新能源發展要求的企業上市融資,優先推動符合發展新能源要求的企業和建設項目發行債券。加快發展與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相關的風險投資,建立新能源風險投資機制。以促進新能源發展為主要目的,以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運作規則為依托,通過創新新能源投融資機構、創新金融績效評估、開發新能源金融產品,并形成合適的金融產品結構,為集團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資金。
新能源產業屬于國家重點支持和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資本市場追逐的產業,其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的“三高”特點決定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管理模式和機制,中國石化應該借此機會進行新興產業管理機制的探索。這方面國內已經有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的成功管理模式,又有中國高鐵這樣的中央企業的成功管理經驗可以借鑒。集團公司要充分發揮中國石化的品牌優勢和能源行業影響力,以新能源專業化公司為載體,建立符合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管理機制和模式。
創新技術研發管理機制。可以參考華為PDT(產品開發團隊)的模式,每項技術研發都有各自的PDT,每一個PDT團隊由研發、市場、財務、采購、用戶服務、生產等各部門抽調的代表組建,像一個個創新型小企業,從研發開始,對市場、利潤、產品生命周期等全程負全部責任,共同協作完成一個產品從概念、研發,到生產、上市的全過程,從而真正實現產品研發和市場的同步進行,改變目前科研管理體制的弊端,提高技術開發的成功率。在新能源技術路線上可參考中國高鐵模式,聚集集團公司技術力量,聯合國內外相關專業機構,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整套核心技術和裝備,制定出從產品、設計、建設到運營的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打通整個產業鏈條。這樣擁有核心技術才能保證新能源專業化公司實現盈利。
優化新能源管理流程。新能源產業發展具有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必須對投資機會做出快速反應。互聯網企業的流程管理特點是把一個企業的運作分析解剖為一個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詳細的規定和說明,每個步驟的結果主要是依據客觀的數據,其可取之處就是程序化、明確化、精細化和標準化,然后可以從程序化、明確化中做出最快的決策,把握住投資機會。必須對新能源產業發展決策機制進行研究,梳理和優化新能源管理流程,完善風險監控體系,建立起能夠對市場和技術做出快速反應的標準化作業流程(SOP)和扁平化管理機制。
組建新能源產業聯盟。充分發揮中國石化的品牌優勢和能源行業影響力,聯合國內外新能源產業的相關企業和機構,整合咨詢、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建設施工、運營、投融資等各種資源,在降低風險、優勢互補和制定行業標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承擔起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積極應對新常態,實現從“石油+化工”轉向“能源+材料”的大產業結構轉變,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