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青,王立勇,許 崢
(吉林松江河水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白山 134500)
抽蓄電站機組擺度大多存在“擺頭現象”,即上導擺度大,下導擺度小,軸系的整體姿態呈“啞鈴”型,這是ALSTOM設計體系各型機組的普遍特征。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機組結構設計不合理、盤車要求不嚴等對機組擺度影響較大。
某抽蓄水輪發電機組啟機空轉運行近100 m in,在此過程中上、下導軸承的擺度變化最為明顯,上導軸承擺度由開機時的250 μm增至330 μm,增幅為80 μm;下導軸承擺度由開機時的410 μm降為125 μm,降幅為285 μm。圖1是該抽蓄水輪發電機組空轉時的軸系姿態,機組軸線彎折,已呈“啞鈴”型。
經檢查,機組發生軸系“擺頭”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上導軸承熱脹增大了軸瓦間隙,造成發電機上、下導軸承的受力發生較大變化。
對比機組軸系盤車數據結果,相對下導擺度,分析上、下導擺度是否符合運行要求。如不符合,則重新調整機組軸線,使轉子、定子中心和轉輪止漏環中心的同心度調試達到安裝標準要求,盡量使其中心合一,確保軸線不出現彎折現象。

圖1 抽蓄水輪發電機組軸系姿態
機組動平衡試驗變轉速試驗的起始轉速,以60 %額定轉速為宜。轉速太低,不僅對軸承傷害較大,而且作用意義不大。動平衡試驗變勵磁試驗一般從勵磁電壓0開始,每10 %為1個點,直至100 %額定電壓。對比變轉速、變勵磁試驗結果,最終確定機組動平衡試驗的配重相位。通過機組增加配重塊措施,減小轉子不平衡力,進一步優化機組軸線,提升運行穩定性。
適當調小上導軸瓦間隙,可增大上導瓦膜剛度,從而使上導軸承擺度減小。根據水輪機迷宮間隙與發電機定、轉子氣隙的均勻程度,將大軸中心定位,并固定好大軸,實測8塊上導軸瓦間隙值。按照實測軸瓦間隙減小0.13 mm的要求,確定上導各軸瓦間隙調小值,預計單邊約0.07~0.10 mm。目前,大多數國內投運機組軸瓦間隙的安裝實際值比設計值都要小0.05~0.10 mm(單邊),這是機組試運長期積累的經驗。
ALSTOM設計體系的機組大都存在“擺頭”現象,主要原因有如下3點:
(1) 上導軸承油冷卻效果不好,軸承油槽油溫較高,熱脹原理導致上導瓦間隙變大;
(2) 下導軸承用推力頭做軸頸,而推力軸承瓦溫較高(接近80 ℃),溫升較大(啟機時25 ℃,熱穩定后70 ℃),使下導軸瓦間隙因軸頸熱脹而變小;
(3) 勵磁引線在發電機頂軸上通過時的布置為90°夾角,此時通電的勵磁引線在發電機定、轉子磁場中受到磁拉力作用,使轉子大軸受到不平衡力。
針對上述原因,可加大冷卻器容量,提升軸承冷卻效果;另外結合機組大修作業改進勵磁引線布置形式,將勵磁引線按180°夾角布置,進一步減小不平衡力。表1為加大冷卻容量、改善軸承冷卻效果后機組軸承運行數據。

表1 加大冷卻器容量后機組軸承運行數據
通過精調軸線和轉子配重、減小上導軸瓦間隙及加大冷卻器容量等措施,明顯削弱機組“軸承擺頭”現象,使機組軸線處于安全、合理的運行范圍。建議在大修期間,將勵磁引線布置角度為180°夾角,減小不平衡力,達到機組運行的最優工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