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凈土還回來
——讓腐植酸沃土至上保食安!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守耕地紅線,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億畝。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綜合治理農藥獸藥殘留問題,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3月8日,中央財辦副主任韓俊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建議指出:“耕地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來保護耕地。”
土壤,因其與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緊密相連,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點和人民期盼的焦點。
長久以來,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電鍍、采礦、冶金化工等過程中污水、廢渣的任意排放,以及帶有各種病菌的廄肥、城市垃圾等造成的激素、放射性物質及其他有機污染物含量超標,都在不斷侵害著耕地的“身心健康”。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間,環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共同開展了為期8年的首次全國土壤普查。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公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根據《公報》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令人堪憂。此次土壤普查調查點位覆蓋了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外陸地國土的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從點位監測看,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耕地點位超標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占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高達19.4%,其中重金屬鎘污染尤為嚴重,全國土地鎘含量增幅最多超過50%。
土壤一旦被污染,很難修復。正如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所說,“土壤污染的防治比大氣污染、水污染更為復雜、嚴峻、長久,一污染就是天長地久。”土壤不健康了,老百姓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就會受到威脅。
良好的土壤環境是農產品安全的首要保障,是人居環境健康的重要基礎。2013年6月,世界糧農組織大會通過了將每年12月5日作為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的決議,并確定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 2015-IYS 2015)。2014年12月5日,“2015國際土壤年”正式啟動。IYS 2015的口號是“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Healthy Soils for a Healthy Life)。
如今,面對嚴峻的土壤環境形勢,國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堅決向土壤污染宣戰。2015年3月7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說,目前環保部正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份計劃將是全國第一份土壤治污領域的綱領性文件,它將制定從目前到2020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依法推進土壤環境保護、堅決切斷各類土壤污染源、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以及土壤修復工程。
“維土革命”已經成為一場全球性的戰役,在世界各國拉開序幕。事實上,“腐植酸人”的“維土革命”戰役早已打響。早在2005年,曾憲成理事長發表了一篇題為《食品源頭安全誰主沉浮》的文章,強調了食品源頭安全的重要性,并論述了腐植酸與食品源頭安全的關系。文章開篇就提出了“土壤不安全了,食品源頭還安全嗎?”的問題,同時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出并強調了“養土為安”“正土”“土肥和諧”“環境友好”“維土革命”等觀點,現在看來,這些觀點的提出是多么高瞻遠矚,對腐植酸行業的發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腐植酸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其具有的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注定了它綠色環保的天然秉賦。
1、同源土壤
腐植酸是土壤肥力的基礎。無土不存,無其不肥。在土壤固相組成中,除了礦物質之外,就是土壤有機質。雖然礦物質的重量占土壤固體部分的95%以上,土壤有機質的重量只占不到5%,但土壤有機質被認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一般占比高達80%。腐植酸是土壤腐殖質中最活躍的組分,占比高達75%以上。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有機質壤肥力”四者之間密不可分。可見,腐植酸貫穿于土壤形成過程的始終,與土壤具有同根同源性。沒有腐殖質和腐植酸的土地,就不能稱其為土壤,僅僅是“土地”,甚至只是風化了的巖石而已。
2、育化土壤
腐植酸本身是一種親水膠體,在土壤中起著吸附粘結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與土壤中各種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醛酸甙、粘粒礦物以及鐵、鋁的氫氧化物等,通過不同形式與各種作用力相結合,形成各種類型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同時,在各種表面電荷和作用力下,通過團聚作用而形成不同粒級的微團聚體。腐植酸之微團聚體的形成,賦予了土壤有機無機復合體鮮活的生命力。腐植酸之微團聚體具有獨立的結構單元,發揮著微生命體的作用,故稱之為土壤的“細胞”。其重要作用在于,保持和協調著土壤中的水、肥、氣、熱,影響和決定著土壤酶的種類和活性,形成和穩定著土壤的疏松熟化程度等三個方面。可見,腐植酸是育化土壤的重要內在因子,被譽為土壤的“團粒寶貝”和“活力素”。
3、凈化土壤
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因此,向“土壤系統”投放物質,應該拉一條紅線,哪些物質能投,哪些物質不能投,哪些物質必須“優化”達標后才能投,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土壤血統”的長治久安。我們必須要深刻認識到,現代工農業副產的有機質不一定安全,而腐植酸賦存的有機質一定安全。凡是有機質不一定是腐植酸,凡是腐植酸一定是最好的有機質。利用腐植酸綠色環保肥料、農藥、可降解地膜等新農資產品反哺土壤,不僅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和水平,還可以有效治理修復土壤污染。大量研究表明,腐植酸通過參與土壤離子交換、還原重金屬離子、吸附放射性物質等方式,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物污染等具有很好的治理和修復效果,尤其是對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的鎘、汞、砷等,具有較好的去除能力。可見,腐植酸為再造土壤環境增添了新的活力,是當之無愧凈化“土壤血統”的“主力軍”。
隨著國內外關注“耕地質量”,推進“健康土壤”管理的行動,使得腐植酸這個土壤本源性物質、這個朝陽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利用腐植酸反哺土壤,符合土壤環境需求,具有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面向生態環境治理,我們必須要打造“腐植酸大環境治理工程”;面向“生態紅線”,我們必須要打造“腐植酸土壤修復工程”;面向“糧食安全”,我們必須要構筑“腐植酸食品源頭安全生產體系”;面向“舌尖上的安全”,我們建議設立“土壤腐植酸肥力綜合指標”評價體系。讓腐植酸與土壤對話,讓“腐植酸沃土工程”還原18億畝耕地健康“身心”,腐植酸和“腐植酸人”將責無旁貸。值此,協會呼吁,讓我們高舉凈化“土壤血統”建設的大旗,唯“土”至上,奉“土”為安,養“土”為本,凈“土”為責,誓將“維土革命”進行到底。
腐植酸,我為沃土鼓與呼!
(“烏金文化”傳播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