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華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運用問題教學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對學生情商培養和合作互助價值觀養成有積極作用,對學生自主意識的養成和思維活躍度的提升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亦具有積極意義。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問題教學法”的解釋是:“通過設置情境,提出、解決問題進行教學。”結合新課改的三維教學目標,我們認為,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合作、探究的選擇方法解決問題,并通過認知結構的遷移,解決不同情境的類似問題,在這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獲得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形成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問題教學法應用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問題情境設置由教師完成,其他所有程序都以學生為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真正完成認知結構的構建,才能影響自己的行動。
2.突出問題解決的原則。問題解決是該模式的核心,學生通過努力解決了問題,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主體性才能實現。有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才能產生持續的動力。
3.突出問題解決的方法選擇和使用。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建立聯系的過程。建立起了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不同聯系的建立使用的方法不同,要加強方法的選擇和使用練習。
4.知識的背景性原則。概念、原理不是孤立的東西,重視情境的設置,不同情境下,概念、原理理解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系統的理解,知識才是鮮活的。
5.全面發展的原則。不能只局限于問題解決,要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間的合作關系是否和諧等情況應用時也必須關注。
(二)問題教學法的應用例舉
高中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系統,問題教學法的模式的應用,同樣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解決、和認知結構的遷移過程,從已知的知識,一步步建構新的知識結構,并將認知結構用于指導實踐,培養自己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質。
1.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節中“晝夜長短的變化”為例
問題的提出
①如圖:

以中學操場和行道樹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每天都要在操場活動,行道樹的遮陰功能有切身體驗。
提出問題:
陽光照射行道樹產生的陰影在地轉動角度最大是幾月?充分利用樹蔭,下午某班同學上體育課,哪塊場地最佳?
②問題解決(以第一個問題為例)
表征問題:四塊操場,行道樹產生樹蔭,樹蔭在地面轉動角度最大是幾月?障礙是太陽的位置變化?
整合信息:太陽東升西落,正午時,太陽在正南方。夏天白天長,冬天白天短。
選擇方法:推理法。夏天白天長,太陽在地平線以上時間長,樹蔭在地面轉動角度最大。
提出假設: 6、7、8月白天長,樹蔭在地面轉動角度最大。
驗證假設:二分二至日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

2.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一節中“工業區位因素”為例:
如圖:

背景條件:憑祥是我國紅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家具生產相關企業在憑祥集聚,越南規定紅木原材需經初加工方可出口。
提出問題:憑祥成為紅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區位優勢?為什么家具生產相關企業在憑祥集聚?為什么越南規定紅木原材需經初加工方可出口?
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解決,學生認識到原料、市場、運輸、基礎設施、集聚這些影響經濟效益的因素,進一步認識到影響社會效益的就業因素,影響環境效益的環保因素,最終形成對憑祥的整體認識。
地理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們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實現了部分和整體的有效聯系。在問題解決和知識建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問題解決的程序和方法,發掘了學習興趣,養成了主動解決問題的正確學習態度。
[1]樊旭偉.主動,讓地理課堂煥發活力[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
[2]張韓芳.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浙江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