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到

網上聊天,有人不知道該說什么時,就用“呵呵”兩個字應急。它可以是率性默許,可以是保留意見,可以是偶逢知己的會心一笑,可以是發表異議前的情緒緩沖。“呵呵”,如此善變,有意思。
可是,你知道嗎,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有人漫不經心地開始“呵呵”了。沒錯,“呵呵”用得最多的就是大文豪蘇東坡。
他曾寫信給好友:“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顯然是對自己的新詞頗為得意。他給因“河東獅吼”出名的好友陳季常寫信:“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舒爽,寫詞只是小意思。
蘇東坡留下大量書簡,短則十余字,長則百字,內容是軍國大事加上雞毛蒜皮,更有“呵呵”數十處以資調味。元豐元年,蘇東坡跟文與可開玩笑,在《與文與可》一信中寫道:“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文與可筆,亦當執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意思是說,你要不給我畫畫,我就自己到處亂畫,還要署上你文與可的大名。不僅如此,我還要拿著你給我承諾畫畫的絕句去告狀索賠。
不知這位大文豪是否知道,在他出生前3年,歐陽修就在《與王幾道一通》中開始“呵呵”了。看來,這“呵呵”還真不是新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