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 峰

印象中物理學上似乎有這樣一個概念,是說當一個物體所受的幾股力量相互抵消時,這個物體就達到了受力的平衡狀態。將此定理更換到人生哲學的角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實現生活的平衡并不簡單,我們往往需要做一番努力,抵消一些東西。
所謂生活的平衡,首先應當包含精神的自在狀態。羅素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幸福之路》,全書分為“幸福的原因”和“為什么不快樂”兩部分,其中幸福的原因包括了家庭、愛情、閑暇、工作等等,不快樂的原因則有競爭、熾情等。這里的熾情指的就是某種不適當、過度投入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生活極度缺乏平衡的體現。照羅素先生的說法,倘若為了生活中的某一種要素,而犧牲了其他的許多,是萬萬不應當的。
羅素本人5歲的時候,曾經覺得人生不堪忍受,因為如果按活到70歲算的話,他才挨過了人生的1/14。直到他發現了數學和哲學中的樂趣,發現了當時所居住的彭布羅克邸園的自然之美后,一切才仿佛豁然開朗。從此羅素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以至于當他的威廉舅公鄭重地告訴他,人類享受生命愉悅的能力將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時,他又驚又怕地流了一夜眼淚。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平衡生活的一條重要途徑即是增加生活的元素,多培養一些愛好,工作的時候專注認真,閑暇的時候“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像錢鍾書先生那樣心上沒有掛礙,讓輕松的靈魂專注于肉體的愉悅。這樣使生活豐富起來,生活自然也就趨于平衡。
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精神的自在狀態又取決于人們是否按內心所求來生活。每個人對平衡不同的標準存在于他們內心最隱秘的深處。對于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系列故事中那個樹上的男爵而言,上樹便是他所追求的平衡點。一天中午,這位男爵在同他莊重的家庭成員們進餐時,勇敢地拒絕了一盤蝸牛,隨后出人意料地爬到了樹上,并且再也沒有正式地下來過。我想他之所以上樹,是因為他之前生活的天平過多地偏向了無趣與呆板,為了平衡天平兩端,他大概只得上樹。男爵所做的,是打破了以往的生活,打破了不平衡。
與此相同的例子還有《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個以高更為原型的畫家。某日他突然拋家棄子,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上去創作古怪的美術作品。這些看似與瘋人無異的行徑,其實恰恰符合他們內心所追求的平衡。
再次回到普通人的生活視野當中,我看到豐富、適度、服從內心深處的沖動是平衡生活的要訣。學學村上春樹,按時寫作、跑步,專注于內心所愛,終于也就能理解和享受這樣一種生活:“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