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澀
成為軍醫
◎白澀
1937年9月下旬,中國軍隊轉入防御后,日軍不斷從海上增兵,慢慢擠壓國軍的生存空間,戰爭的局勢越來越嚴峻。醫院對我們這些半吊子醫生進行實踐培訓,為即將擴大的戰爭儲備人才。我開始進手術室旁觀,學習外科手術的相關知識,幾個復旦的同學也一樣得到了培訓機會。
做手術就怕主刀醫生手不穩。為了讓手穩起來,我們開展了特別的訓練:我們右手端著一碗水,那水滿得稍微有所震顫都會灑出來,我們必須端著這碗水保持15分鐘不動,而且不灑出一滴來才算合格。只有通過端水訓練的人才被承認有動手術的資格,我們幾個都練了許多天才算勉強達到目標。
按照今天的程序,醫學院的學生表現再出色,親自給病人動手術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但戰爭年代一切從簡,我們培訓了一個多星期以后就開始進行實際操作了。
我的第一個手術對象是一個腹部被彈片擊中的下士。我雖然是第一次做手術,但一點緊張之類的想法都沒有,血淋淋的場面看得太多,心也開始硬了起來。其實做手術沒有什么,不過就是膽大心細,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

我身邊有指導醫生,但他只是默默地觀察著,發現我的行動不妥當他才會糾正。說實話,這種培養方式很冒險,但當時傷兵太多,不冒險培訓新手就增強不了醫院的救治能力,所以只能事急從權。
手術還算順利,30分鐘就完成了,也沒出什么大錯。我們一個做盲腸炎手術的同學就險些犯下大錯,差點把患者沒病的腸子當成盲腸給割了,幸好指導醫生眼疾手快制止了他。
我們幾個做過幾次手術后,基本都掌握了最粗淺的外科手術技術,可以勝任一些不算復雜的手術了。醫院政治部的于主任找到我們幾個,問我們愿不愿意參軍,我們自然是肯的。
前期的血戰中,雙方都拼盡了全力,但這個時候日軍明顯后勁要足一些。前線依然是節節敗退,10月底,局勢終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醫院也接到了準備“轉進”的通知。我們幾個新進的軍醫隨著醫院開始向后方撤退,淞滬會戰至此落下帷幕。
(摘自《抗戰親歷者口述》萬卷出版公司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