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F·巴特曼 劉曉/梅譯
水是最好的藥
◎ [美] F·巴特曼 劉曉/梅譯

有一次,兩人攙著一個男人來到我的診所。病人走不動路,那兩個人架著他的胳膊。他也是一位消化不良性潰瘍病人,患有嚴重的上腹急腹癥,也就是消化不良性疼痛。給他做了檢查,發(fā)現(xiàn)潰瘍還沒有穿孔,我每隔1小時給病人一大杯水。20分鐘過去了,他的疼痛沒有緩解,1小時20分鐘過去了,依然沒有徹底緩解,直到喝了三杯水后他才康復。平均算來,如果病情不嚴重的話,大約8分鐘疼痛就能緩解。
實驗表明,當我們喝下一杯水時,水立刻到達腸道,并被吸收,但是,一個半小時后,大致等量的水才能通過粘膜的腺體層分泌到胃中。水從底層滲出,進入胃,為消化食物做準備。消化固體食物需要很多水,有了水,胃酸才能分泌到食物上,酶才能被激活,食物才分解成均勻的微粒狀流體,進入腸道,步入消化過程的下一階段。
人體內(nèi)有“缺水疼痛”信號。不幸的是,人們把“缺水疼痛”叫做“消化不良”,用各種藥物對付它,于是,由脫水引起的新陳代謝紊亂損害了十二指腸或胃的組織。
不要認為消化不良性疼痛是局部的、孤立的現(xiàn)象。在所有病例中,消化不良性疼痛都是脫水的信號――身體缺水的信號。即使同時出現(xiàn)了潰瘍,只要飲水后疼痛就能減輕,再加上足夠的飲食,潰瘍肯定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自動康復。
如果左腹下方出現(xiàn)腸炎性疼痛,首先應該把它視為身體缺水的另一種信號。這種疼痛往往與便秘有關(guān),是持續(xù)缺水造成的。
大腸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大便中的水分,以免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失去太多水。因此,必須有一定量的水才能排便順暢。在脫水狀態(tài)下,食物殘渣的含水量自然小于正常含水量,由于食物殘渣蠕動的速度減緩,大腸就得加強吸收擠壓作用,大腸中固體殘渣的最后一點水分也被吸走。因此,便秘不暢是脫水癥的并發(fā)癥。如果攝入較多食物,輸送到大腸的固體廢物就會增加,加重排便的負擔,這一過程就會引起疼痛。碰到腸炎性疼痛,人們應該首先想到這是身體缺水的信號。只要攝入足量的水,左腹下方由便秘不暢引發(fā)的疼痛就會消失。晚上吃一個蘋果、梨或者桔子,有助于第二天便秘順暢。
有時候,右腹下方會出現(xiàn)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很像闌尾炎,癥狀與早期闌尾炎相似,但沒有闌尾炎的其他特征,身體不發(fā)燒,腹壁不緊縮,沒有疼到不能觸碰的地步,也沒有嘔吐現(xiàn)象。只要喝一兩杯水,右下腹的疼痛就會緩解。遇到這種情況,一杯水就好。
(摘自《水是最好的藥》吉林文史出版社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