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勇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6)
運動健身素養是指個體為了通過運動的方式增強和維護身體健康,有目的地獲取、理解和處理基本的運動健身信息或服務并具備與運動健身相關的包括健身知識、健身技能、健身防護、健身營養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和實踐獲得。具備一定運動健身素養的人,對運動健身的渴望也會較強,參與健身的行動也相應增加,隨之,健康水平也就得到提升。這對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素質,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該文通過對連云港市居民健身素養的調查,使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準確的了解城市居民對健身知識以及健身行為等方面的情況,客觀的進行評價,分析。有利于體育行政部門對全民健身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
從連云港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高校教師以及企業工作人員中隨機抽取320名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性168名,女性152名。
1.2.1 文獻資料法
檢索、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書籍,搜集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歸納。
1.2.2 問卷調查法
發放健身素養調查問卷320份,回收31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308份。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收集整理的數據使用SPSSl7.0對調查獲得的資料建立數據庫,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1 運動健身知識調查結果分析
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運動健身的開展效果[1]。從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4類群體中,在健康基本概念上,4個群體對健康基本知識概念的了解差異不大,對健康以及安靜脈搏的概念,60%以上的人都能了解,而對于身高體重指數(BMI),則在40%左右,企業人員僅有26人了解這一概念,占被調查人數的34.2%。在知識獲得渠道上,4個群體在書報雜志以及電視上的選擇都超過了60%以上,而在家人朋友和網絡獲得健身知識上的選擇則較少,大部分都低于50%,說明這些人群對健康知識的主動性獲取程度不夠。
表1 健身知識獲得渠道
2.1.2 運動健身理念調查結果分析
健身理念是個人參與健身運動的內在動力和導向,沒有健身理念引領勢必影響居民對健身的正確施行,從而影響到健身運動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4個群體中85%的人每一年就要進行一次身體健康檢查,說明大家對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普遍較高。在健身的重要性上,4個群體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健身是很重要的,能夠對健康有促進作用。而在資金的投入上,企業人員愿意投入資金購買運動場地或裝備的則明顯低于其他3個群體,可能與企業人員總體收入不高,不愿意在健身器材設備上進行較多投入,而選擇投入較少的運動項目有關。在健身的功能上,4個群體中50%以上的人都知道健身運動可以促進健康、增強體質,但是還有48.5%的人認為運動健身不具備防病治病的功能,這也說明這些人群的健身理念還存在許多誤區,需要加強健身功能的宣傳。
運動健身技能主要從健身時間、健身的場地和項目上進行調查。總體上看,高校教師在參與健身的時間上較多,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其次,企業人員參與健身時間最少,無論是每周參與次數還是每次運動持續時間上都大大低于其他3類人群,這可能與該群體工作性質有關;在健身場地上,除高校教師選擇體育場館較多外,大部分人都選擇在健身公園或廣場進行鍛煉,而選擇健身路徑和體育場館的較少,可能大多數高校體育場館條件較好,教師會選擇在學校內的場館進行健身有關;健身項目的選擇上,大部分被調查者都選擇步行跑步類的運動健身形式進行健身,而在武術氣功類、傳統項目類和舞蹈操類等形式的選擇上分別只有14.9%、14.2%和28.5%,這說明在運動健身形式的選擇上比較單一,在參與需要有一定技術支撐的運動項目上還比較欠缺。
表2 不同人群運動健身項目選擇
對運動健身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運動損傷風險的防范意識取決于和運動相關的知識及技能。不科學的運動健身行為甚至反而有害于身體健康,使人體機能和肢體受損[2]。而對于意外的運動損傷會做預防、處理和運用正確的康復方法也是運動健身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調查發現,對于健身后要做一些柔韌性的拉伸或借助放松器械對身體進行放松上,企業人員有68.4%的表示不清楚或不需要;對空腹進行運動對身體健康是否有害政府機關群體有48%的人表示不清楚或無害,對于健身時的運動量控制高校教師有42.3%的人作出身體發熱出汗即可和只要當時身體能承受就行的選擇,這些數據都表明有相當多的人健身素養水平不高。
對于在健身過程中出現運動損傷處理上,大部分的損傷情況都不會處理,只有抽筋一項所占比例稍高,但也僅達60.1%,一個都不會處理的比例高達26.7%。對運動損傷后的康復鍛煉,認為不需要盡早開始并制訂個體化康復方案的有153人次,占被有效調查人數的近50%,認為有活動能力時也不一定要采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鍛煉的主動運動的人數竟然多達150人,占被有效調查人數的48%。對于拉傷、扭傷等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合理的預防和處理方法,每一個選擇都有達到或超過32.6%的人沒有作出選擇。說明該人群對運動健身素養中必然須包含的這一方面能力嚴重欠缺。這可能與該群體的健身方式不豐富,缺乏有一定技術支撐的運動項目,不容易在運動健身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現象有關系。
營養是人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3]。健身活動過程中必然要有營養因素參與。對健身營養知識了解程度的高低將對人們參與健身產生極大影響。調查發現,50%以上的人對于運動中的飲水知識不清楚,認為隨時都可以補水,而且補水量也無限制,甚至有28%的人認為運動時不能補水;33.7%的人對運動前后的進食時間不清楚,認為沒有時間限制;對于運動消耗后的營養補充,只有35%的人了解如何補充營養;這些都說明該群體對于營養的認識也不全面。
(1)連云港市居民具備較好的健身知識和理念,但是還存在一定誤區,在健身知識獲得渠道上也過于集中,對從網絡媒體獲得健身知識的能力較缺乏。建議加強健身知識宣傳,相關部門能夠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和移動數據平臺,為居民提供網絡學習平臺。
(2)連云港市居民在健身形式的選擇上較單一,在參與需要有一定技術支撐的運動項目上還較欠缺;健身場地過于單一集中;建議政府加大免費體育資源的開放,大力推進體育公共健身的建設,豐富居民的運動健身形式。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高校教師人群的健身素養水平較企業人員要高,建議體育部門通過參與監測,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科學健身指導等多種途徑促進居民健身素養的提高。
[1]姚洪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吳忠義,高彩云,王海波,等.體育健身科學理論體系初探[J].體育學刊,2000(6):14-16.
[3]馬冠生,孔靈芝.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九:行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