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翠玲
(福建省永春碧卿國有林場,福建 永春362606)
福建省的永春碧卿國有林場位于戴云山脈的東部,處于五臺山的北坡,其地勢走向為東北-西南,屬于丘陵地帶,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型,年降雨量1 600~1 800mm,年平均濕度70%~80%,年平均溫度19℃,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年無霜期280 d。土壤的類型主要是紅壤,林下植被主要是五節芒群落和蕨類,林地面積總共為31 369畝,其中杉林地的面積為14 440畝,所以在不同閉郁度的杉木林下栽培馬藍,主要目的在于對杉木林冠下馬藍種植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分析,探索馬藍人工栽培的規律,為馬藍栽培提供相關技術參考。
草本的生物學特征基本上是莖直立,其基部外傾,草本梢木質化,其高度大約1 m,一般是成對進行分枝的,草本幼嫩的部位一般都是被銹色,其外表如鱗片狀毛,草本的葉子十分的柔軟,一般呈卵形或者是橢圓形,長度在10~20 cm之間,寬度在4~9 cm之間,葉子的頂端逐漸變尖,基部呈楔形,邊緣為鋸齒形,葉的兩面無毛。上有8條側脈,在葉的兩面凸起,葉柄的長度在1.5~2 cm之間。穗狀花序直立,長10~30 cm;苞片對生,長1.5~2.5 cm。蒴果長2~2.2 cm,無毛;種子卵形,長3.5 mm?;ㄆ?1月。
永春碧卿國有林場的肖田工區11大班3小班是本次的試驗地,位置在五臺山的北坡,丘陵地貌,年平均溫度在20℃左右,降水量在1 600mm左右,春季和夏季降水量較多,秋季和冬季降水量較少,雨量的分布十分的不均勻。試驗地在1992年造杉木林分,所處林地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土層的厚度不低于100 cm,屬于山地的Ⅱ類地。本次試驗的試驗地面積為0.066 7 hm2,總共4個閉郁度,閉郁度分別在0.4~0.5(樣地 A)、0.5~0.6(樣地B)、0.6~0.7(樣地C)及0.7~0.8(樣地 D)之間,4個林分林地的立地條件、坡度地被物等都大致相同。
(1)選擇場地。試驗地的海拔在240~300m之間,地勢十分的平坦,在杉木、火力楠和馬尾松的混交林下,水源管理十分的方便。人工林是以杉木為樹種,經過間伐后的林地。
(2)整理場地。選好場地之后,要對林地上的喬木進行修枝,修枝控制在中度,將林下雜草劈除,保留闊葉小灌木。對雜草的清除是沿等高線進行的,便于形成種植坪帶,坪帶的寬為1.5m,在上面挖小穴,并對不種植草保留1m的帶寬,用于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
在2010年10月(即小陽春)時節,在整好的種植穴上,行株距的規格為50 cm×50 cm,在每個種植穴上載入2根,栽入時保證呈正方形傾斜,栽入后壓緊覆土,在土面只露出插條上端部分的剪口芽。在種植的時候要打碎土塊,并將其踩實,使插條能夠與土壤密接,使插條的成活率得到保證。成活后,需及時加強管理。
2.4.1 幼苗期管理
在馬藍出芽之后,要及時的去掉病株,并對土壤進行消毒。栽植后要進行查苗,一旦發現出現死苗或者是缺株的現象,就要立即進行補栽,對其進行適量的澆水,使其成活,保證全苗。
2.4.2 中耕除草
苗生長過程中要對坪帶的雜草進行及時的清除,還要進行適當的松土和中耕,一般每年中耕2~3次,使土壤保持疏松,保證坪帶間沒有雜草。
2.4.3 土壤水分的管理
在馬藍定植以后,需要將土壤保持在濕潤狀態,在干旱的天氣,要及時的進行澆灌。在雨季,如果出現積水,要及時的將其排除,防止出現爛根。
2.4.4 土壤養分的管理
馬藍對土壤的肥力要求較高,在春季,馬藍在萌發期,在其開花前可以施一次或者是兩次的氮、鉀、磷復合肥,能夠促進馬蘭苗更加強壯。第一次追施肥要在馬藍出苗后才可進行,第二次追肥是在6月尾期,即馬藍的植株在生長封林之前,第三次追肥是在7月底,在馬藍葉采收之后進行,第四次追肥是在11月底,促進馬藍可以安全的過冬。
2.4.5 病蟲害防治
本次試驗沒有出現嚴重的病蟲害,馬藍很少出現病蟲害,其主要是根易發腐病,一般出現在高溫多濕的季節,根部一旦腐爛,植株很容易造成成片的死亡。對這種現象進行防治,主要用波爾多液進行噴灑,一般6 d一次,需噴灑3~5次,對于已經出現腐爛的根,要立即的拔出并燒毀,還需進行消毒,避免出現蔓延。
2.5.1 采收時間及方法
(1)采收時間。本次試驗是在冬季對馬藍進行栽植的,第二年可3次收獲,第一次是在6月末,為采“胎葉”,第二次在小暑和立秋之間,為采“優葉”,第三次在寒露和立冬之間,為采“刀葉”。
(2)采收方法。對片葉和莖葉進行采收,在第一次采收的時候,只能將植株的基部葉片摘除,避免對植株發育造成影響;在第二次采收的時候,可以將大部分的葉片摘去,但是要適當的將上部保留,便于植株重新發葉;在第三次采收的時候,就可以將莖稈也割回,這時的產量較高。
2.5.2 采收后管理
采收后,冬季結合培土,施1次農家肥,將欄肥或漚肥施于植株根際,提泥土覆蓋肥料,既可保溫防寒,又可促進翌春植株早生快長。
本場在種植24個月(2010年10月15日~2013年11月15日)時采收。在不同郁閉度試驗區進行齊地收割試驗,結果如表1。

表1 地上植株收獲數據
本文主要對杉木林分不同郁閉度種植馬藍技術進行分析研究,了解了杉木林冠下的套種管理技術,栽植24個月后對植株進行收割,試驗得出郁閉度最高為0.4~0.5的類型。
[1]姚洪源 .馬藍高產栽培技術[J].林業實用手冊,2010(6).
[2]李秋菊 .馬藍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07(9).
[3]任傳軍 .荔波縣氣候因子與馬藍氣候因子對比分析[J].安徽農業科技,2010(34).
[4]吳建華 .經濟植物馬藍稻田種植與加工技術[J].貴州農業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