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娟麗,張 平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314036)
鴨兒芹(CryptotaeniajaponicaHassk.)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亞洲東部、歐洲及北美洲,我國有1種及1變型,分布于大部分省、區。鴨兒芹在浙江省主要分布于山區、半山區,生于林下路邊陰濕處。鴨兒芹全草可入藥,具有活血祛瘀、鎮痛止癢等作用,主治跌打損傷,皮膚瘙癢等癥。
近年來,鴨兒芹的價值在逐步得到開發和利用,在傳統藥用基礎上擴展到保健特色蔬菜和園林地被植物。然而,由于鴨兒芹播種繁殖發芽率低,出苗時間長,導致種源不足,擴大繁殖與推廣應用受到限制,本文通過對照試驗縮短了發芽時間,提高了鴨兒芹發芽率,為鴨兒芹的生產與推廣提供參考。
試驗地設于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校內外生產基地,該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近10年年均氣溫15.9℃,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7.9℃。年平均有效積溫4 772℃,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2 017 h,無霜期235 d。穴盤播種和地播均在三連棟大棚內進行。
試驗所需種子分別采自杭州西湖九井村野生植株和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生態基地人工栽培的植株,采種地和種植地的土壤概況見表1。采種時間為2013年9月,2014年9月和2014年11月。采收時剪下果枝,置于通風處陰干,然后進行脫粒、凈種處理后裝進保鮮袋,放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

表1 種源地與引種試驗地土壤概況
浸種前先用冷水將種子清洗干凈,同時去除漂浮于水面的空粒和癟粒種子。然后用冷開水將種子再次沖洗后分成兩份,一份放在恒溫箱中(24.5℃),另外一份放在冰箱保鮮層(2℃)。每天換一次水,15 d后進行播種。
三連棟大棚棚寬18m,棚頂高3m,大棚東西走向,棚長50m,蓋單層薄膜,棚頂設內外兩層遮陽網。試驗地土壤概況及試驗期間棚內溫度條件見表1。穴盤播種穴盤尺寸長×寬×高為40 cm×50 cm×10 cm,基質配方為1份蛭石、1份河沙、1份泥炭加1份菜園土。地播時每100 m2苗床加泥炭土300L,播前整地,翻土深15 cm~20 cm,土整細后將泥炭土和園土混合均勻,苗床寬1m,床面高出步道20 cm,步道寬30 cm,苗床南北走向,長15m。
2015年1月15日開始浸種,1月30日開始播種。每處理30粒種子,3個重復,為方便統計出苗率,本試驗采取點播的方式,播種株行距為3 cm×5 cm。穴盤播種時每處理播2行,即每行15粒種子,每穴盤播120粒即4個處理。地播時種子沿苗床寬度方向排列每行30粒種子,不同處理隨機排列。播前澆透水,播后用過篩的細土覆蓋種子,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度。播后先用細眼壺灑水,然后蓋薄膜保溫、保濕,待幼苗出土后揭去薄膜。
試驗期間每隔3 d觀察1次出苗情況,比較不同處理下鴨兒芹種子發芽的早晚。試驗期間保持基質和土壤濕潤,每天中午12點左右通風換氣1 h。前期預備試驗表明鴨兒芹出苗所需時間長,因此每隔3 d觀察發芽情況,記錄不同處理的鴨兒芹種子開始發芽時間,連續15 d未見發芽后統計發芽率。4月30日測量苗高,觀察不同處理下種子萌發后幼苗的生長情況。
4月30日統計發芽率及苗高。3月30日每處理隨機抽取5個植株測量苗高,并計算平均高度。
從表2可出看出,無論采用何種催芽方式,2013年采收的種子播種發芽率均為零,2014年采收的種子則能正常發芽。無論何時、何地采收的種子,其脫粒和貯藏方法是相同的。播種前仔細檢查種子,2013年采收的種子未發現蟲害或者腐爛等現象,但是經過長時間貯藏后,種子明顯變瘦小,校園2013年9月30日采收的種子,2014年2月測得千粒重為2.72g,2014年春季發芽率達78%。同一批種子2015年1月15日再次測其千粒重只有1.21g,不同處理的發芽率均為0。杭州采收的種子情況相同,2013年采收的種子存放至2015年,種子千粒重變小,發芽率也變為零。校園內2014年7月采收的種子千粒重大于11月采收的種子,發芽率也較高。從本試驗結果看,采收時間對幼苗高生長影響不大。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杭州還是在嘉職院校園采收的種子,除2013年的種子不能發芽之外,2014年采收的種子,經低溫催芽處理后發芽率均高于恒溫箱催芽處理,未浸種的種子發芽率介于兩者之間。另外經過低溫催芽后種子開始發芽時間提早,經冰箱低溫催芽處理的種子2月19日始見出苗,恒溫箱催芽的種子于3月3日始見出苗,未浸種的種子2月27日開始發芽。試驗結果表明低溫催芽有利于提高鴨兒芹發芽率,縮短發芽時間,這與喻梅(2012)、周守標(2012)等的研究相符合。本試驗中24.5℃恒溫箱催芽的種子發芽率最低,開始發芽時間最遲,更加說明了低溫有利于鴨兒芹種子發芽。
從表2看,經低溫催芽后幼苗高生長高于恒溫箱催芽處理,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低溫催芽的種子發芽早,幼苗生長期較長,因此其幼苗高度高于后出苗的,而不一定是低溫催芽促進幼苗生長。

表2 鴨兒芹種子千粒重
從表2可以看出,除2013年采收的種子不能發芽外,穴盤播種發芽率與地播接近,但穴盤苗高明顯高于地栽苗。沈輝(2013)等研究表明,過于疏松保水性差或者過于粘重透氣性差的土壤均不利于鴨兒芹發芽,因此本試驗在菜園土中添加了泥炭等基質以改善土壤物理性,促進鴨兒芹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然而只添加泥炭的基質,澆水時往往基質是表層時積水而下層還未濕,很難澆透。播種至發芽期間,種子處于表土層,水分充足,不影響其發芽。發芽后鴨兒芹根系向下生長,下層缺水限制幼苗高生長。而穴盤播種時由于添加河沙和蛭石,基質保水性好,又易于澆透,因此幼苗長勢較好。
在采用穴盤播種的試驗組中,杭州采收的種子低溫催芽處理后發芽率達84.4%,24.5℃恒溫箱催芽發芽率61.1%,未浸種的種子發芽率為70.0%。校園2014年7月采收的種子,低溫催芽發芽率高達96.7%,而24.5℃恒溫箱催芽發芽率61.1%,未催芽的發芽率為68.9%。通過24.5恒溫箱浸種15d的種子發芽率低于未浸種的,就試驗3種不同處理看,低溫更有利于鴨兒芹發芽。另外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采收的種子千粒重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下土壤肥力較差,因此種子千粒重相對小些。同樣是校園栽培的種子,11月底采收的種子略小于7月底采收的,分析其原因是鴨兒芹種子是分批成熟,分批采收的,至11月鴨兒芹苗開始進入休眠期,植株長勢變弱,植株瘦弱,因此種子相對較小。總體上看,千粒重小的種子發芽率略低于種粒重大的種子,因此改善植株生長條件,增加土壤肥力,培養壯苗,可有效提高種子質量。
本試驗中校園種植的鴨兒芹苗采收的種子經冰箱低溫催芽15d后,發芽率高達96.7%,而野外采收的種子發芽率只有84.4%,縮短或者延長低溫催芽時間或者改變催芽溫度是否還能提高發芽率或者縮短發芽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改變地播苗的基質配方是否有利于幼苗生長,也有待深入研究。現目前看,穴盤育苗后移植的方法比較合理,但移植人工成本高,而通過改變地播苗的基質配方從而促進幼苗生長可以節約成本,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另外本試驗發現,2013年采收的種子千粒重大大減少,是哪些因素導致種子變小,又是哪些成分的缺乏導致鴨兒芹失去了發芽能力,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1]喻 梅,周守標,吳曉艷,等 .野生鴨兒芹種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J].生態學報,2012,32(4):1347~1354.
[2]周守標,裴寶平,王繼明,等 .一種野生鴨兒芹種子休眠破除方法[P].中國:201110328927.4,2012-06-20.
[3]沈 輝,樊超男,何鑫婷,等 .藥食兩用野菜鴨兒芹引種栽培試驗[J].現代園藝,2013(9):14~16.
[4]孫 兵,婁玉霞,郭水良 .野生蔬菜鴨兒芹在中國栽培的氣候適應性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4,30(1):85~89.
[5]吳寶成,劉啟新 .鴨兒芹的綜合利用及其栽培與繁殖技術[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31(4):67~71.
[6]浙江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植物志第四卷[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