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琳,朱 軍
(新疆農業大學 林學與園藝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景觀是村落、農田、河流、山峰、林地的結合,以自然、空曠的景觀特點不同于城市景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新農村景觀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但目前大部分新農村的景觀環境卻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村落和山峰林地等自然景觀,破壞了農村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通過機械的模仿與復制單一的城市景觀,構建成單調、重復的空間形式和景觀形式,使得原本傳統的農村景觀呈現“千村一面”的現象。因此,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區,怎樣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農村景觀,怎樣避免模仿與復制新型農村景觀,怎樣注重當地風土人情和傳承民族文化,成為新疆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問題。
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2013年提出的“新型城鎮建設”,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國家給予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新疆農村的發展對于整個新疆地區的發展和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下,黨中央十分重視新疆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對新疆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各地也引發了新農村建設高潮。
新疆大部分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新疆地區又是個農業大區,農村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2/3。總體社會經濟相對來說發展緩慢,農村地區的經濟更是十分落后。而城市和農村之間比較分散,城市帶動農村難度大。加之新疆地區深居內陸,氣候干旱,生態環境也比較脆弱,所以新農村建設發展十分緩慢。
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新疆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重要環節。所以新疆新農村的發展不僅僅是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下靠攏,更是新疆多民族聚居區穩定的基礎。
建設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農村景觀涉及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承,包括一些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及民俗風情,涵蓋面比較廣泛。為了提出更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分析、實地考察、類比分析、整合研究等。
自2005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義新農村以來,新疆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也加快起來,先后在南疆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等開始新農村建設試點。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調研和規劃依據以及新農村發展的定位,忽視了當地的本土特色,沒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使得村鎮規劃只是“大房子,寬馬路”之類的千村一色的表面工程,具有盲目性和單一性。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此外,新疆也是多宗教地區,其中伊斯蘭教對新疆人民的生活影響比較大。所以新疆農村的景觀蘊含著多種宗教的影響,而新農村規劃建設雖然整齊劃一、干凈整潔,一座座獨立的二層住宅整齊排列,門前一樣大小的花壇種植著“高成本,高養護”的城市景觀植物,代替了曾經家家戶戶院落里的葡萄、無花果、蘋果樹,但千篇一律的農村景觀,掩蓋了當地的民族風情,破壞了傳統文化,機械的模仿與復制城市景觀讓農村景觀變得毫無新意。
人文景觀的建設也是新農村景觀建設的重點,而在新疆新農村景觀建設中往往被忽視。比如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景觀以及民間藝術“麥西來甫”,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景觀等,這些都是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是新疆新農村景觀建設發掘的重點。
所謂整齊有序的新農村住房成了“現代農村別墅”,但很多方面卻脫離了群眾的實際利益。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大,而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導致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進度,以至于一些污水有序排放、垃圾清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新民房大部分距離農田較遠,不便于農民去田地耕作以及對農作物的看管。此外還缺少足夠的室外公共場所,不便于村民開展節日活動。比如維吾爾族喜愛載歌載舞,每逢節日大家都要到戶外相聚進行歌舞慶祝[2]。
新疆處于西北干旱地區,降水量稀少,冬季比較嚴寒。在設計中應考慮風向、日照等因素來確定建筑的方位,注意建筑的保溫隔熱能力。同時還要根據村落的民族特征、宗教色彩、歷史因素等方面來確定建筑的風格與形式,并了解傳統的民居形式的特點,傳承與創新結合(表1)。

表1 新疆各民族傳統民居形式
例如南疆維吾爾生土民居建筑的是以戶外活動場所為中心。空間布局是以“阿以旺”和“阿克賽”為中心的布局[3]。在裝飾方面,門窗、廊道、頂棚大部分用木雕來裝飾,涂抹色彩艷麗的彩畫。另外在建筑景觀營造是還要體現伊斯蘭教文化對新疆民族建筑形式帶來的影響,讓宗教文化與民族歷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交融。
村民庭院包括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空地,庭院景觀營造要體現三方面的功能:①功能性。新疆農村居民多為農牧民,耕種和牲畜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在庭院設計是要考慮建設牲畜棚、農具儲物棚、倉庫等一些功能性的建筑。②觀賞性。葡萄架是新疆傳統民居院落必不可少的景觀,葡萄棚架既可觀賞也是蔭涼區,供居民乘陰納涼以及親朋好友聚會。③經濟性。庭院的綠化景觀可以應用新疆當地的經濟類果樹配置自己喜歡的花灌木,果樹既起到綠化的功能又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如:杏子、蘋果、核桃等[4]。
5.3.1 街道景觀
新疆地處西北干旱區,土質沙化嚴重。農村街道經常是“風吹塵漫天”的景象,街道兩旁栽植的樹木分散稀疏,景觀效果差。所以街道兩旁應設計鄉土耐旱的植物作為行道樹,既可防風固沙又能美化環境,經濟性與功能性相結合。同時街道兩旁還要設置固定的垃圾收購點以及垃圾桶,方便居民處理生活垃圾。
5.3.2 廣場景觀
農村廣場景觀的營造不同于城市廣場,應該把結合村鎮特色作為重點,突出當地景觀個性。把當地的歷史風俗、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特色景觀元素融入農村廣場的建設中,使當地的廣場成為具有當地民族特色、地域人文特色的獨特景觀,增強了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新疆兵團特色的農墾文化就在博樂八十七樂團廣場建設中得以體現。
農村文化景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充分利用新疆的葡萄節以及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充分展示新疆民族民間文化。比如維吾爾族民間藝術麥西來甫、十二木卡姆藝術、秧歌社火藝術、多郎木卡姆藝術、花兒藝術等,大力發展建設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5]。
新疆鄉鎮農業土地面積大,但是種植品種很單一,經濟效益不高,加之當地農民傳統的生產模式也先限定了農業的發展,以至于很多耕地是“高投入,低產出”,土地利用率低。所以打造當地特色的農村特色景觀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集中規劃建設特色林木園區、建設生態牲畜動物養殖區、發展建設少主民族原始部落旅游景區等,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景觀。
新疆的繁榮發展是國家邊疆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新疆農村的發展是新疆穩定繁榮的基礎。新疆新農村景觀的建設應根據當地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民俗風情,以及吸取一些千篇一律的新農村改造案例的經驗,立足當地民情,自然地理風貌,尊重地方傳統,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農村景觀形象,促進新疆農村經濟發展,從而對新疆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1]劉文現 .淺談新農村景觀規劃存在的問題[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2(3):62~63.
[2]陳震東 .新疆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234.
[3]王新哲,劉 曉 .新疆新農村規劃的探索與實踐-以巴楚縣試點新農村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1(1):67~75.
[4]李書群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新疆新農村建設[J].實事求是,2007(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