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凌啟
傳統藝術的創新探索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必定占有一席之地。縱觀本屆藝術節的戲曲呈現,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新創劇目頗多。二是地方劇種引人關注。
比起其他藝術門類,戲曲的創新更為艱難,也更容易引起爭議。本屆藝術節上也有一些傳統劇目,例如國家京劇院紀念程硯秋誕辰110周年而舉辦的演唱會和程派名劇《鎖麟囊》、2014中國京昆名劇系列演出、風雅江淮·百年流芳——淮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等,但更多的是新編劇目的上演。
上海越劇院制作的上下兩本《甄嬛》在藝術節中掀起一股越劇“熱潮”。首先是市場熱。10月下旬的所有6場戲票早在9月中旬,即演出前1個月就已售罄,各地演出訂單也已應接不暇。而更為重要的是《甄嬛》引起了圈內圈外的“熱評”。其中既有對越劇改編網絡小說模式的討論,也有越劇連臺本劇目運作得失的總結。除了一定的藝術水準外,它激發了商業戲曲的潛能,讓一向處于“弱勢群體”的戲曲得到了“高光關注”。
而另一部引起滬上戲劇界關注的大戲是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制作的搖滾京劇《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志》。把這樣一部將搖滾、京劇、雜技、街舞等多種表現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劇目作為藝術節委約作品需要一定的勇氣。它的實驗性注定會招來許多爭議。有些老戲迷甚至抱著“到底有誰會來看這樣的京劇?”的心態來觀望該劇。然而周華健、張大春的跨界參與,畢竟引來了不少圈外人士和年輕人的關注。而該劇的得失也為當代的戲曲創新提供了經驗教訓。從某種程度上,它的引進體現出了藝術節的視野和膽識。
新編京劇《知己》、現代豫劇《王屋山的女人》、原創晉劇《上馬街》、黃梅戲舞臺劇《徽州往事》、京劇《金鎖記》等劇目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中國戲曲在走向都市化、現代化乃至國際化上的嘗試和成果。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不僅試圖成為優秀劇目的展示舞臺,更試圖成為中國原創劇目首演的展現平臺。
除了這些原創劇目外,上海觀眾在藝術節期間還看到了一些平時并不太多見的地方劇種。北京曲劇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為代表的一代曲藝名家創立的一個新興劇種,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為“北京曲劇”。今年恰逢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同時也是小說《四世同堂》問世70周年。藝術節期間,北京市曲劇團創排的曲劇《四世同堂》在滬上演,讓滬上的觀眾見識到了這個略顯陌生的劇種。
此外,武漢漢劇院漢劇《宇宙鋒》、玉溪市滇劇院新編大型滇劇《水莽草》、浙江紹劇藝術院紹劇《佘太君》、沈陽評劇院大型現代評劇《我那呼蘭河》、陜西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陜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等劇目展現了全國各地地方劇種的風采。
“國話”吹響集結號
本屆藝術節期間,“中國國家話劇院2014年上海演出季”強勢登場。其中,《山楂樹之戀》、《死無葬身之地》、《四川好人》、《伏生》是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作品。2014上海演出季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成立以來,首次集結名導佳作,向滬上觀眾以演出季形式集中呈現國家話劇院的整體實力。
田沁鑫的《山楂樹之戀》根據暢銷小說改編,張藝謀曾將小說拍攝成電影。該劇全部是90后年輕演員,舞臺上“不斷奔跑”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藝術沖擊力;王曉鷹導演的《伏生》講述了秦統一天下,孔門弟子伏生如何在“焚書坑儒”中傳奇般地保存下了儒家大成之作《尚書》,該劇有中國戲曲的神韻;查明哲帶來的《死無葬身之地》于1997年首演,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該劇此次來滬得益于國話啟動的“保留劇目制”; 孟京輝的《四川好人》則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澳大利亞馬爾特豪斯劇院合作推出,是一次獨特的中外交流。
除了國話外,另有兩部國外的兒童劇也頗為亮眼。一部是葡萄牙阿爾馬達舞蹈劇團兒童互動舞劇《字母工廠》。該劇用畫面和聲音描述每個字母,考驗著兒童觀眾的想象力,也讓在劇場里的小觀眾們能夠參與到演出中的互動中來;另一部是加拿大美人魚劇場兒童劇《好餓的毛毛蟲》。黑光劇和木偶劇的結合則是該劇的一大特色。它通過特殊的燈具,結合黑暗的背景,特殊材質制作的道具,讓人產生視覺誤差,造成現實中感受奇幻的世界體驗。這兩部兒童劇為我們打開了國際視野,不但讓觀眾有了全新的體驗,也使創作者看到了中國兒童劇與國際優秀兒童劇的差距,并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創業板”孵化未來的大師
如果把藝術節上的參演劇目比作股市中的滬市,那么“青年藝術創想周”則是藝術節的創業板,是藝術節的創意板塊,是未來戲劇藝術家的孵化器。繼去年成功舉辦第一屆“青年藝術創想周” ,10月 18日至24日,本屆 “青年藝術創想周” 在上海戲劇學院及活動分會場舉行,以上海戲劇學院校園為中心的藝術狂歡輻射整個上海。
今年藝術節“扶青計劃”的委約主題“進化——適應與衍變”,更加鼓勵創作者在創新上的思考,本次藝術節有14部“委約作品”和約160項 “邀約活動”。在眾多藝術門類的作品中,戲劇類的委約作品占據多席,包括多媒體話劇《M先生的盛宴》、戲劇《沒有表情的人》、實驗昆曲《題曲》、音樂劇《抹布愛情》等。而邀約作品中戲劇類作品有20多部。這些作品大都青澀,充滿實驗意味,但其中也不乏創意的亮點。青年藝術創作者在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經驗的同時,在進化歷程中以更開闊的世界觀,運用更多元的表現形式來重演經典和創新的結合。
(本專題劇照均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