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光,嚴良政,張曉光
(大連市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遼寧 大 連116023)
烏魯木齊市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地處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屬于典型的干旱區綠洲城市,生態環境脆弱。作為天山北坡地區的首府中心城市,在國家加快實施天山北坡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格局中,承擔著特殊而重要的戰略意義:保障國家西北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提升國家在中亞、西亞、南亞地區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保障國家能源資源供給安全;落實和完善民族政策和區域自治制度;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
城市環境規劃是城市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依據對城市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規劃體系[1]。環境規劃是城市實現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的重要平臺,是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探索環境管理轉型的重要途徑。
收集、整理涉及烏魯木齊市的主體功能區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環保專項規劃等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不同時限、不同要素和不同領域涉及環境保護的規劃,在梳理的過程中,根據規劃特性進行分類,分析對比各類職能范圍等,構建規劃信息庫;以環境空間管制、安全閾值設定等規劃內容為重點,比較規劃目標指標的一致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及規劃措施的可行性,剖析規劃體系的協調性和存在的問題(表1)。

表1 烏魯木齊環境保護相關規劃分類
環境管理不僅僅限于環境主管部門的職責范圍,特別是類似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這類綜合性環境規劃的實施,需要多部門協同推進才能保障落實規劃措施,有效實現目標指標。由于環境管理部門分割化和機構職能不完善,使得環境規劃與其他職能部門制定的規劃缺乏實質性的銜接和協調,導致部分規劃的目標指標值不一致,如《烏魯木齊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及2020年長期規劃》中部分規劃指標與《烏魯木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環境保護指標要求不一致。
環境規劃具有強烈的時空動態性,當經濟社會發展發生變化或出現新的重大環境問題,就需要進行及時科學的評估,分析規劃目標指標、任務措施的完成情況,查找原因并及時做出修改或調整。而目前烏魯木齊市的大部分環境規劃一經制定,在規劃反饋和評估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使得規劃實施缺少壓力,導致規劃執行率降低,難以實現規劃目標的動態管理。
環境規劃的監督比較薄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既是主要的實施部門,又是問責的主體,沒有配套的、規范的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管理制度,在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監督、行政問責和懲罰等方面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對各職能部門間的進行明確的任務分解、考核。
《環境保護法》中對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過程中沒有關于“公眾參與”的規定。因而大部分環境保護規劃缺乏實質性的公眾參與,僅停留在規劃公示或民意調查上,局限于一種事后的、被動的、形式上的參與。
環境規劃缺乏對現實情況與實施過程的全盤考慮,規劃內容沿襲過去的思維而缺乏創新。規劃內容與結構存在不完整性,導致規劃實施存在漏洞與空白,從而為各種變通解釋甚至曲解留下空間。規劃缺乏動態性,對規劃思路和目標的修正缺乏足夠關注,因而難以跟上環境和形勢變化步伐。在具體目標上設置比較模糊,也往往沒有對目標按地區、按責任進行細化分解,導致責任無法落實[2]。
現有規劃方法的單一性不能滿足區域環境系統的復雜性的需求。比如,現有的規劃方法主要是先假定系統要素之間的聯系是簡單的、線性的。而實際上區域環境規劃所涉及的因素具有鮮明的非線性和不確定性。以研究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見長的混沌、分形等方法尚未得到普遍的應用[3]。
環境規劃是實現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而烏魯木齊城市現有的環境規劃對國土空間的謀劃尚未到位,導致了環境規劃與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等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專題規劃自成體系,互不銜接,且現有各種環境規劃之間也呈“碎片化”,嚴重制約了環境規劃充分發揮作用。
為了提高環境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確定一套合理、完整、科學的規劃體系。借鑒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成功經驗,初步設想了環境規劃層級與實施體系,該體系由“環境戰略規劃→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項目環評”4個層次構成[2]。在這四級環境規劃體系中,所有規劃層級都是依據關系,不同規劃具有各自的規劃重點與功能。城市環境總體規劃要依據和貫徹戰略規劃進行編制,功能區劃要貫徹總體規劃的思想,規劃環評要依據總體規劃、功能區劃進行評價,所有規劃、區劃都是項目環評的依據,項目環評則是建設項目環境行政許可的依據。
在四級環境規劃體系中,各規劃之間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進行著密切的溝通和聯系,體系中以環境戰略規劃為總綱領,以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為核心,各級規劃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充,上級規劃是下級規劃的依據,而下級規劃是保證上級規劃得以實現的基礎。其中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屬于核心型規劃,要不斷強化其地位。城市環境總體規劃按照要素展開,其內容與專項規劃建立直接的對應關系,專題規劃是針對環境保護的某一專門問題而進行的規劃,作為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既有形態性,又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深入和補充。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則屬于控制型和應用型兼容性規劃,在更具體的區域和領域規劃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向。項目環評是實現以上各層級規劃的具體行動和落腳點,是規劃環評和功能區劃的具體操作層面,是各級環境規劃得以實施的保障。
(1)提出規劃體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針對烏魯木齊城市環境保護的重點及特點,研究城市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與各類基礎性規劃及專項規劃間的差異,明確城市環境規劃體系設計原則和功能范疇,設計城市環境規劃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核心框架,提出不同層次環境規劃的定位、范圍、時限與內容。
(2)建立不同領域規劃間的協調機制。明晰不同層次規劃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協調方法,提出規劃評估機制和行政問責機制。
[1]車麗榮,李德澤.淺析環境保護規劃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4):119.
[2]趙細康,曾云敏.完善我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機制研究:公共政策學的視角[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9:60~65.[3]周 軍,倪艷芳.中國環境規劃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探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4):185~187.[4]何遠光.城市環境規劃體系構建研究[J].綠色科技,2014(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