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堯
(三明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福建 三 明365000)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概念,旨在控制和技術那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建設項目在整個決策鏈中處于最末端,不能對最初的決策產生影響,而環境問題在人們制定政策時已經在產生了。為了對環境進行保護,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我國在2003年9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同時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009年8月17日國家出臺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象不同,其評價過程也不同,同時在制定發展規劃的過程中通常決定了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開展的方式。各種發展規劃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變量,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要求并不一定適合發展規劃的具體實施。因此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結合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相結合開展評價。具體來說,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程序歸納如下。
(1)在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確定其展開的必要性;
(2)對區域發展及環境目標進行確定;
(3)對評價范圍進行確定,并識別出區域內的環境條件、環境評價要素以及可供選擇的具體方案;
(4)進行戰略性評價,對各種可選方案的環境影響因素加以預測,同時識別出明顯的環境影響,將其與環境目標放在一起作比較,以此為基礎提出建議,并做好評價報告編寫的準備工作;
(5)咨詢環境權威部門;
(6)政府部門應結合評價結果,對各方面信息進行綜合考慮之后做出決策;最后,建立持續性的環境監測機制,對政策實施后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連續監測,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進行評估。
以上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程序,其是否符合各領域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尚有待研究,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指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文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展開提供指導,進一步完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同時對經濟和環境影響加以考慮和分析,雖然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側重環境影響,但是在社會和經濟上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主要是因為與社會、經濟相關的政策、計劃、規劃都會對環境產生間接的影響,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修訂發展規劃初步方案奠定了基礎(圖1),其產生的信息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為政策、計劃及規劃的制定提供了基礎,所以,由此來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相關制定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條件。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政府決策的提出提供了科學依據,涉及到很多部門和領域,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要求公眾參與,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社會中不同方面的要求和意見,利用這種方式對評價對象的情況加以了解,將其中潛在的環境問題揭示出來,使決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得到減少,從而提高決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這里既是對政府“智慧”的考驗,也是對公眾 “公益心”的考驗。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從戰略角度對未來開發活動的結構及布局進行了論證,基于對環境影響最小的角度提出了最優的防治對策以及整體方案,并站在環境最大承載能力、總量控制的角度上提出了可行的規劃項目和限制項目,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通常情況下,規劃為5年做1次修改,因此,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近期規劃。

圖1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涉及到規劃實施過程中各種環境問題的協調與解決,重點包括受到破壞以及產生污染的地區、部門等,因此,應對各開發活動的影響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面的評價,必須站在整體的角度上對環境問題加以認識,采取合理的措施對其進行解決,不僅要提出針對活動開發、建設的環境保護措施,同時還要制定針對規劃實施以及控制污染的方案和對策。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該在初步形成規劃方案以后,在上報審批之前實施,將其作為政府部門決策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用最小的環境破壞換取最大的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
規劃的實施過程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不僅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各開發、建設以及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建立起科學的環境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其可持續改進功能,將清潔生產要求等納入到工業規劃以及項目設計中。
大量實踐經驗表明,一些建設項目在實施之前的評價過程中,曾經認定其不會危害環境,但是往往在項目實施以后又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經過一番跟蹤評價之后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規劃實施時間過長,一些規劃就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變化,這時需要對這些變化進行調整,然而經過調整之后的規劃,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會出現變化,這時進行跟蹤評價很有必要。針對環境影響展開跟蹤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存在于規劃中的問題,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進行檢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督促相關單位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促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所發生的幾起重大環境爭議事件都是因為城市規劃沒有做環評,很多城市規劃經常發生變動,把居民生活小區和工業污染項目混雜在一起,使當時符合審批要求的項目,一段時間后常因為城市規劃的變化而變成高風險項目,給群眾帶來環境安全隱患。如此看來,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具有相當的必要,同時如何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也是很重要,因此,針對具體的評價方法展開分析很有意義。
從評價對象、范圍以及層次等方面來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傳統環境影響評價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但是從基本思路及程序等方面來看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應該對傳統EIA技術進行借鑒,并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對傳統EIA技術中的不足進行改進,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例如,環境影響矩陣、環境影響清單等傳統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都可以直接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
區域環境評價是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區域環境評價中,空間分析技術目前已經成為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主要技術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利用可視化形式將政府的規劃、政策以及計劃表達出來,并針對其展開查詢和檢索,將不同空間分析模式及功能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在環境影響預測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而更好的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提供有效依據。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象是高于項目層次的規劃,因此,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必須會被歸結到針對相關計劃及政策的評價。同時,有關規劃決策技術的研究時間已經非常長,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時就顯得非常自然,事實上只有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融入到政策相關規劃與政策的研究中,才能將其作用與效能充分發揮出來。經過三十多年來的實踐,有關建設項目環評法律逐步配套,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在優化選址、污染治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出了積極作用,成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控制上最富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區域預測等政策評估的評價方法,目前已經成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十分常用的技術和方法。
簡單的說,新發展的評價方法就是對不同評價方法進行綜合性運用,例如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與技術等,這方面的方法和技術尚有待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綜上所述,從分析和研究中可以發現,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意義重大,目前急需找到合理的、科學的環境管理機制,將綜合決策的實際內容納入其中,充分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社會中方方面面的力量進行調動,由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展開統一的監督與管理,并由相關部門負責規劃帶來的環境影響,鼓勵公眾參與,建立起大家共同保護環境的新機制。在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目前還是一項新工作,相信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得到不斷的完善與發展。
[1]夏海芳.淺談規劃環評中的公眾參與——以環湄洲灣區域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例[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4(1):177~178.
[2]甘欣欣,劉 瓚,褚成浩,等.淺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差異[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0):104~114.
[3]李 文,馬友華,胡宏祥,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制度的探索與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4):80~84.
[4]賈 冰,李升峰,賈克敬,等.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評述[J].中國土地科學,2009(5):76~80.
[5]譙 華,馮孝杰,高殿森,等.淺談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環境科學導刊,201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