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姬芙蓉,葛君琍
(寶雞市中心醫院1.老年病科;2.檢驗科,陜西 寶雞721008)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死因順位上居于首位。據估計,我國心腦血管病患者數至少2.3億,并且每年有300萬例死于心腦血管病[1]。高血糖、血脂異常作為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解寶雞地區人群血糖、血脂狀況及高血糖與血脂異常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對2012年1月-2013年6月來寶雞市中心醫院體檢的10 476例體檢者的血糖、血脂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寶雞市中心醫院體檢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健康體檢者,通過一般體格檢查及既往病史的詢問,排除糖尿病、高血壓、器質性疾病者,共收集到表觀健康者10 476例,其中男6 578例,女3 898例,年齡18~89歲,平均(45.29±11.82)歲。
德國羅氏PSA-PROEC2全自動標本前處理系統及Cobas-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原裝試劑及質控物。
非抗凝真空采集管,采集空腹靜脈血2.5ml,放入德國羅氏全自動標本前處理系統(型號PSAPROEC2)進行離心(離心時間10min、3 000 r/min、離心半徑16 cm)處理,傳送到羅氏Cobas-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血脂4項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糖檢測原理為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檢測原理為酶比色法。
血糖根據1999年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2],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正常值為3.9~6.09mmol/L,FPG≥6.10mmol視為高血糖,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為6.10~6.99mmol/L,血糖≥7.0mmol/L考慮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血脂根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標準[3],血脂異常值為TC≥5.18 mmol/L,TG≥1.70 mmol/L,LDL-C≥3.37 mmol/L,HDL-C<1.04mmol/L。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及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年齡組間血糖、血脂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血糖與血脂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檢驗;不同血糖水平下血脂的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血糖水平下血脂異常檢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FPG、TG、TC、LDL-C及HDL-C均值水平在各年齡組間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05)。FPG均值水平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在60歲以前,TG、TC及LDL-C的均值水平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在60歲以后有下降趨勢;HDL-C均值在18~29歲及≥70歲年齡組中較高,與年齡變化的關系不明確,見表1。
TG、TC及LDL-C與FPG存在正相關(r=0.186,0.139,0.145,P<0.005),而HDL-C與FPG呈負相關(r=-0.105,P<0.005)。
10 476例體檢者按FPG水平分組,正常組9 608例,高血糖組868例,高血糖組TG、TC及LDL-C均值均高于正常組(P<0.005),HDL-C均值低于正常組(P<0.005),見表2。
血糖增高者中IFG組414例,DM組454例,DM組TG均值高于IFG組(P<0.05),HDL-C均值低于IFG組(P<0.05),IFG組與DM組間TC及LDL-C均值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1 不同年齡組空腹血糖與血脂測定結果 (mmol/L)
經行列表χ2檢驗,正常組、IFG組及DM組3組間TG、TC、LDL-C及HDL-C異常檢出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經趨勢χ2檢驗,高TG檢出率及低HDL-C檢出率:DM組>IFG組>正常組;高TC檢出率及高LDL-C檢出率:IFG組>DM組>正常組。見表3。

表2 血糖正常組與高血糖組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表3 IFG組與DM組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表4 正常組、IFG組及DM組血脂異常檢出率比較 [例(%)]
糖代謝異常來源于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的原因是脂肪代謝異常,脂肪異常分布、過度堆積是胰島素抵抗的主要病因。脂肪代謝異常是糖代謝紊亂的驅動因素。同時脂肪激素的分泌失調、血脂紊亂、脂肪酸等促進亞臨床炎癥狀態的發生,并對血管有不良的影響,均暗示脂代謝紊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4]。近年來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很多DM患者的脂代謝異常往往發生在糖代謝紊亂之前,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脂質代謝紊亂[5]。導致糖尿病性的脂代謝紊亂的因素有很多,如脂蛋白脂酶的調節作用、胰島素對肝臟載脂蛋白的影響、胰島素外周作用以及膽固醇脂轉運蛋白活性等[6]。
本研究結果顯示,FPG與TG、TC及LDL-C呈正相關,FPG與HDL-C呈負相關。相對于血糖正常人群,高血糖組的TG、TC、LDL-C水平明顯增高,而HDL-C水平下降。IFG及DM人群伴隨的血脂異常以TG升高為主,這與國內外報道一致[7-9],TG升高檢出率在IFG組、DM組分別為50.00%、55.73%,明顯高于正常血糖組,同時,TC升高、LDL-C升高、HDL-C降低的檢出率也高于血糖正常人群。而相對于IFG人群,DM組TG水平更高,HDL-C水平更低,TC及LDL-C水平無明顯差異。本研究還發現,FPG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漸增高,而TC、TG、LDL-C水平,在60歲之前各年齡組均存在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60歲以后較前有所下降,提示糖代謝與脂代謝紊亂與年齡有關。
總之,在健康人群中定期進行血糖、血脂檢測,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認知,便于提早開展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對防治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有著積極作用。
[1]張嘯飛,胡大一,丁榮晶,等.中國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現況及流行趨勢[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3):179-187.
[2]陸再英.內科學 (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73.
[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90-419.
[4]潘長玉.代謝綜合征認識和防治的新進展[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4):298-300.
[5]田景倫,周毛吉,何書經,等.脂代謝紊亂對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島素分泌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7):391-393.
[6]許樟榮,王愛紅.糖尿病與血脂異常[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4):311.
[7]HAFFNER SM,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yslipidemia 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l1):68-71.
[8]耿亞輝,馬娜敏,于世林,等.中青年人群血糖血脂分布特點及相互關系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4):485-487.
[9]劉艷梅,于建成,胥柯,等.空腹血糖水平與血脂相關關系的分析[J].河北醫藥,2010,32(22):3168-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