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和平,后軍民,周鵬,胡士北
(四川省腫瘤醫院 放射科,四川 成都610000)
近年來,隨著CT檢查及后處理水平的不斷提高,CT檢測肺密度的有關研究越來越多,為肺氣腫的早期診斷及病變程度的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1]。正確的選擇掃描及后處理參數對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長期的工作總結,現將相關參數的選擇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四川省腫瘤醫院經臨床及影像診斷的60例肺氣腫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32~68歲,平均(51.0±4.8)歲。選取60例臨床及影像表現正常者為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6~67,平均(49.0±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Philips 256層iCT。
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平靜吸氣末屏住氣時用螺旋CT進行全肺掃描,掃描基本參數:120kV,300mAs,螺旋掃描。采用Lung Enhense重建肺窗,層厚及層間距設為1.0mm。
于觀察組中對患者肺氣腫病變部位進行5點CT值測量,測量范圍位于病變內以中央最佳,測量ROI范圍不超過病變范圍;于對照組患者雙肺進行隨機5點CT值測量,測量ROI直徑≤0.5 cm。
將重建的1mm層厚肺窗圖像數據裝載入Lung Density后處理軟件,選擇合適的肺氣腫CT Threshold值,肺氣腫病變著色并計算體積及所占全肺百分比。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及對照組所采集數據分別進行統計,找出各組中最大CT值和最小CT值,然后將各組中采樣點CT值相加后除以采樣點個數,計算出平均值,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72,P<0.05)。見表1。

表1 兩組CT值的比較 (HU)
對每組所測CT值進行離散分組,以20HU為間隔,均采樣300次。見表2、3。
通過對兩組CT值的統計分析,說明肺氣腫病變與正常肺組織CT值相差明顯,就本實驗收集數據中,兩者平均值相差119 HU,肺氣腫病變CT值90.0%以上>-950HU;肺氣腫及正常肺組織CT分布也有明顯的特異性。結合臨床及本實驗數據,肺氣腫的CT閾值設為-945~-955HU將更有利于Lung Density軟件準確計算。見表1~3。

表2 觀察組CT值分布

表3 對照組CT值分布
通過以上實驗數據,選擇合適的肺氣腫CT閾值,通過Lung Density軟件分析,將CT值≤閾值的肺組織標記為肺氣腫病變并進行染色,計算出雙肺肺氣腫體積及所占百分比(見圖1、2)(圖1和2為同一患者,CT閾值設為-950HU)。

圖1 冠狀位及VR圖的病灶表現

圖2 準確顯示雙肺體積、肺氣腫病變體積及所占雙肺百分比
肺氣腫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傳統檢查方法為肺功能測定及X線常規胸片,檢查結果受患者本身條件及診斷醫生主觀判定影響較大,隨著CT設備的不斷發展及后處理軟件功能的不斷提升,肺密度的測定以CT值的變化來區分肺氣腫病變[2],為肺氣腫的診斷提供客觀可靠的依據,特別是早期肺氣腫的診斷對該病的治療及延緩病情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肺氣腫的表現主要為肺泡通氣增加,單個肺泡體積增大,最終肺密度降低,CT表現主要為CT密度的降低[4],通過對CT密度的測定能夠更好地監測肺氣腫的病理改變,對早期發現提供更加客觀的依據,對后期治療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研究表明雙肺CT密度受呼吸影響最大[5],為減少不同肺活量差異下對肺密度的影響。因此,訓練患者在平靜吸氣末屏住氣進行掃描。為提高采集數據的準確性,本研究采用同一臺CT,相同的掃描條件,相同的重建方式及同一款后處理軟件。
肺氣腫的CT影像主要表現為形態不一、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6],經5位中、高級職稱醫師獨立勾畫出病灶范圍并測出其病灶CT值,并對采集數據進行歸納統計,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CT值相差明顯,有統計學意義,可見肺氣腫病變區域CT值明顯低于正常肺組織CT值。觀察組及對照組CT值無重疊,正常肺組織CT值>-919HU,且96.7%的采樣點CT值>-900HU,肺氣腫采樣點CT值<-930HU,且92.7%采樣點CT值≤-950 HU,通過兩組實驗數據可見肺氣腫CT閾值應<-930 HU,閾值設置過小將使檢查結果小于實際病變程度,閾值設置過大將使檢查結果重于實際病變程度,通過長期的工作總結,得出肺氣腫CT閾值選擇-945~-955 HU之間較合理。然后在Lung Density軟件下計算出肺氣腫的病變體積及所占百分比,通過染色處理這樣就能更直觀的發現一些較小的肺氣腫病變,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終上所述,螺旋CT肺密度測定在肺氣腫的診斷中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標準的掃描方式及正確的選擇肺氣腫CT閾值對肺氣腫的正確診斷及分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7]。
[1]張偉宏,劉玉清,牟文斌,等.CT肺功能成像技術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35(11):832-836.
[2]黃鼎祥.多層螺旋CT肺密度測定與肺氣腫患者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1,28(08):1160-1163.
[3]孟淑華.探討肺氣腫的CT表現及其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明康醫學,2012,24(18):259-261.
[4]王新蓮.肺氣腫的CT表現和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10):1056-1059.
[5]郭蔚君,韓楚源,劉春堂,等.肺氣腫患者多層螺旋CT肺密度測定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薈萃,2009,24(14):1241-1242.
[6]王新蓮.肺氣腫的CT表現和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10):1056-1059.
[7]徐月紅.螺旋CT肺密度測定在肺氣腫中的診斷價值探討[J].醫藥前沿,2013,10(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