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 云 朱 和
煉油工業由大做強的關鍵
○ 文/金 云 朱 和
大力化解產能過剩、加快推進油品質量升級、創新驅動,是未來我國煉油工業由大做強的關鍵。
未來中國煉油工業既面臨中國新型城鎮化及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和機遇,又面臨著低油價、產能過剩問題及替代能源較快發展對油品市場的沖擊,同時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制約,以及亞太煉油能力總體過剩,外銷市場形勢不容樂觀、阻力加大的困難。中國煉油工業將順應新常態的要求,調整結構,做好從過去的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繼續大力化解產能過剩,將中國煉油工業由大做強。預計2015年底我國煉油能力達到7.3億噸/年,比上年增長3.3%。筆者認為,“十三五”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需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十三五”期間,我國煉油能力增速較“十二五”期間將有所放慢但仍會保持一定增勢。根據目前各煉油企業在建、擬建及規劃的煉油項目及實際建設進度情況測算,預計2020 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8億噸/年,預計有超1億噸/年的煉油能力擬推遲至“十四五”期間投產。未來成品油消費量增速將放緩,雖然“十三五”期間煉能增速放緩但煉能的絕對增量仍較大,煉油能力過剩的問題依然存在且會更趨嚴重。
“十三五”期間,我國仍將本著選好項目、做精做好增量的原則,適當有控制地新建擴建一些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煉油項目。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國煉油業擴能的主要力量。隨著地煉和民企調整后的新發展,市場主體多元化趨勢將進一步發展,國內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中石油將重點建設華北石化等煉廠項目,與中俄、中緬、中哈及海上四大戰略通道建設進度相協調,適度有效地建設一些煉油項目,如中俄天津東方大煉油、昆明大煉油項目等。中石化將繼續推進中科大煉油、曹妃甸等重點項目,做大做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三大煉化企業集群。中海油等大型國企也有計劃擴能,加上部分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并走向規模化,神華等煤炭央企有新的煤制油項目投產,共計有15個左右的新建及改、擴建煉廠項目擬繼續推進。
應清醒地認識到,根據我國國情,除非更多地增加成品油的出口外銷,否則8億多噸的煉油能力將可能是我國煉油工業規模的上限,未來能力增長的空間將少于過去的快速增長期。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調整優化壓縮煉能存量,果斷、堅決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產能,真正有效地化解產能過剩。同時,要控制投資投產節奏,既要避免投產過分集中,也要避免出現局部地區扎堆建設,使布局出現新的不合理的情況。還要做精做好控制增量,支持一批先進的現代化煉化一體化大項目的建設,使其成為中國煉油工業的堅強支柱,不能因噎廢食。
“十三五”期間,油品質量升級仍將是我國煉油工業轉型升級要做的一件大事。國Ⅴ汽柴油標準原定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最近國家決定要提前一年實施,且東部地區還要先行些。該標準總體上與現行歐洲標準水平相當,主營煉廠將在國家規定的升級時間前使所屬煉廠全部提供高質量油品。據新的消息,國家正在進一步研究判定國VI標準汽柴油,擬在2019年實施。以上系列舉措給煉油企業帶來了裝置改造、工藝改進、投入增加的巨大壓力。
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綠色循環發展是煉油業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史上最嚴環保法”已于2015年初開始實施,企業減排任務加重。 “十三五”期間,中國煉油業將不斷加大節能減排技術和能量系統優化技術的研發利用,加強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應用,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產能,同時采用清潔化生產工藝,推進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從生產過程、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車用汽柴油標準從國Ⅳ標準升至國Ⅴ標準,也將至少實現10%的氮氧化物減排,對保護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還需強調的是,今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廢氣廢水防治的力度,先后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國家明顯加大了環保方面問題的處罰力度。這對我國煉油企業提出了更新更嚴更具體的要求,需認真執行和積極主動應對,把煉廠未來的發展真正轉到低碳綠色發展的軌道上去。
盡管近期的低油價可能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未來我國替代燃料仍將持續較快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替代燃料(燃氣汽車、電動車、生物燃料等)將占常規燃料的10%。近年來,電動汽車的發展方興未艾,相信隨著技術的突破和相關基礎充電設施建設的發展,國內“電替代”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內天然氣汽車業將有新的較快發展,天然氣汽車保有量和加氣站數量將較快增加。目前,我國多個以非糧為原料的乙醇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生物柴油工藝不斷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也將在克服一些技術經濟問題后推廣使用。隨著神華寧煤等煤制油項目投產,未來我國煤制油總產能或達千萬噸左右。
替代能源的革命性技術突破在給煉油業帶來重要補充的同時,將帶來較大的挑戰和創新發展路子的新選擇。
預計到2020年,我國水電、核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提升至15%,2030年可提高到20%。煉油工業應充分利用能源多元化、替代多元化的機遇,積極推進煉油、化工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鏈延伸,構建產業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走能源、資源多元化的發展之路。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油氣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中之重。
煉油業如何配合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化解國內煉油能力過剩,加快煉油業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一帶一路”涵蓋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多個合作區,涉及18個國家69個油氣合作項目。截至2013年底累計總投資687億美元,占海外總投資的近45%。2013年中國從“一帶一路”進口原油5800萬噸,占原油進口總量的19%。“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的煉油業水平較低且需要進口成品油;中亞地區煉化工業基礎薄弱、規模不大;俄羅斯煉油能力雖工業規模較大,但設備、技術較為陳舊,急需改造升級換代;中東地區為發展多元化經濟,正在進一步發展煉油能力,需要得到國際先進技術的幫助支持和穩定的市場;東南亞、南亞國家中煉油業發展參差不齊,部分國家已具相當的規模實力,但也有一些國家仍很落后,尚處在起步萌芽或初始階段。
總的說來,“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煉油行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良好機遇,有利于化解國內產能過剩、提升煉油行業生產經營效率,在互利共贏基礎上,促進“一帶一路”原油加工帶的建設,但也要注意防范可能的風險。
近年來,中國柴油消費增速明顯放緩,柴汽比呈現快速下降的態勢。2014年中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2.98億噸,2000—2010年年均增長8.3%,2010—2014年年均增長4.9%,增速明顯回落。
未來五年,中國汽車特別是乘用車保有量的增長將繼續推動汽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在城鎮化完成前,航煤需求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柴油需求很可能進入階段性消費平臺期。根據乘用車發展規律判斷,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飽和值為300~400輛;2020年乘用車燃油經濟性將達到5.0升/100千米的水平,燃氣汽車、電動汽車、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將繼續發展;2020年汽油需求將達到1.5億噸,2015—2020年年均增長6%。中國人均乘機次數較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20年之后將達到日本、韓國目前的水平。預計2020年煤油需求達到3650萬噸,2015—2020年年均增長6.4%。中國與柴油消費密切相關的商用車保有量已處于較高水平,與美國接近。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加上運輸結構調整,商用車保有量將達到飽和;盡管農業用油還會有小幅增長,但受到基礎設施和投資拉動在經濟中的比重減少的影響,大宗商品公路運輸和主要工業部門柴油需求將飽和或萎縮;以天然氣為主的車用、水上柴油替代量逐步加大;隨著車用柴油的推出,一部分柴油消費進入輕質燃料油消費口徑。綜合判斷,“十三五”期間中國柴油消費將進入階段性平臺期,2020年需求總量在1.7億噸左右。
總體上看,2020年中國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56億噸,2015—2020年年均增長3.1%。未來五年,中國消費柴汽比將下降到1.1:1~1.2:1,將對中國煉油裝置結構調整帶來挑戰。
原油品質結構和新常態下油品需求結構與品質要求未來均將有新的變化,給煉油業提出了繼續調整優化裝置工藝結構與組合、調整產品結構的更高要求。除新建大型煉油項目外,我國多數煉油企業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存在裝置系列多、單系列規模小、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耗較高、管理較為粗放等問題。這些因素制約了裝置技術水平及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以上種種情況表明,我國煉油業仍需進一步深入進行結構調整。
隨著多個大型新建或改擴建煉廠的投產及部分中小煉廠的改、擴建建成,預計到“十三五”末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煉廠平均規模分別提高到851萬噸/年和936萬噸/年,全國煉廠的裝置平均規模提高至450萬噸/年左右。隨著新型煤化工等的快速發展,傳統煉化一體化模式正面臨新的挑戰,并將可能出現煤、氣、油煉化綜合一體化的新模式雛形。未來將借助千萬噸級煉油廠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擴建及新建項目,實施煉化產業鏈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優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本增效,實現煉油、化工的協同發展。
盡管我國煉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部分煉廠已達到亞太的先進水平,與國外差距在縮小,但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來中國煉油工業將堅持創新驅動,根據國情和實際需要,著重開發應用與提升國際競爭力、更多更好生產清潔油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原油加工適應性、提質增效升級相關的適用工藝生產技術,著重開發節能減排低碳綠色適用工藝生產技術,完成世界規模煉油裝置工程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 近些年,電力、太陽能、風力等替代燃料已漸漸深入人們的生活,預計到2020年,其將占常規燃料的10%。 供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