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周 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贛州古塔建筑研究初探
劉 勇 周 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詳細分析了贛州古塔的歷史文化及其建筑特色,通過實地勘察和查閱文獻方法,對贛州五座宋代佛塔的建筑結構與建筑材料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古塔保護方法。
古塔,建筑特色,建筑材料,建筑結構
在中國的近代史中,由于歷經戰爭的背景因素,逐漸侵入中國的西方勢力,對當時的中國近代建筑產生了相當影響,事實上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的西式建筑所取代;唯有古塔建筑還保存著原有的面貌,而贛州的古塔也保存著獨特的風格。
古塔在贛州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宋代佛塔如贛州慈云塔、信豐大圣塔、安遠無為塔、石城寶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構造精巧,它的建筑風格對發掘和研究贛州歷代不同時期的建筑歷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前,贛南就有建塔。現有的50余座唐代至民國初年的古塔,分為佛塔與文峰塔兩類。唐代至北宋時期佛塔盛行,北宋最為鼎盛,明代至民國初年文峰塔盛行,清代最為鼎盛。縱觀贛南古塔,建造工藝以宋塔最精湛,建造技術明清塔最豐富多彩;造型優美、構造復雜的宋塔,造型僵硬、構造簡樸的明清塔;六邊形的平面,是贛南古塔的地方特色;贛南的土塔、卵石塔和圓棱樓閣式塔更是古塔建筑的創新。
本次研究的五座古塔中,贛州慈云塔俗稱塔下塔,為慈云寺(俗稱塔下寺又名慈恩寺)的一部分,在贛州市城內南部舊贛縣孔廟之東,寺建于清光緒五年;信豐大圣塔,信豐縣志與贛州府志中記載,始建準確年月已無從考證(北宋徽宗大觀以后,南宋寧宗嘉泰以前),相傳磚石間有字可記,曰“楊貫重修”又有“三國赤烏年號”,曾有名寶塔寺、延福寺、祝圣寺等;安遠無為塔,安遠縣城西側,宋紹圣四年建,訖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982年進行維修,1985年全面維修完成;石城寶福塔,聳立于石城縣東城區琴江河畔,始建于宋徽宗寧元年,落成于大觀四年;大余嘉佑寺塔,位于大余縣北城東約半里處(現南安板鴨廠院內),嘉佑寺與水口寺毗鄰,現兩寺均毀,嘉佑寺僅存此塔(見圖1~圖5)。

極其相似的風格及技術手法也證實了贛州的宋塔均建于北宋。這類古塔在全國數量少,查閱史料,僅有江西景德鎮紅塔與之基本特征一致。所以,贛州宋塔的地方特色也就體現在古塔的造型結構上。
1)具有鮮明唐塔遺風的五座宋代古塔,平面均六邊形,不用普柏枋。就塔平面分析,方形平面基本在唐以前,八角形平面、六角形平面(數量少)基本在宋及宋以后,普柏枋,是一種緊貼在大額枋之上,上承斗拱的構件,唐代用得少,宋代用得多,所以宋代樓閣式塔多用于枋木構件。
2)循塔院制置塔,一寺一塔。寺院中軸線大殿后建塔,唐宋盛行塔院制,人們起先對塔的崇拜重于殿堂,后來逐漸突出殿堂。塔的位置則由初唐以前的“前塔后院”變為唐中期的“塔院并齊”,最后變為晚唐的“前院后塔”。
3)塔基,是塔的底部基礎,在地宮(用于埋葬舍利)之上,保證塔身穩定。贛州慈云塔塔基大部分殘損,只北面尚存一小部分,高約1 m,每面寬7.90 m,作四柱三間式,柱很短,每間有補間鋪作一朵,為雄大的一斗三升,角柱上有轉角鋪作殘跡;安遠無為塔塔下無座,塔基僅以磚塊數層按迭澀式砌成;信豐大圣塔、石城寶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均未有明顯塔基。
4)登塔方式別具一格,穿壁繞平座的登塔方式,進入塔室之后,需要再登上一層,必須從塔外平座繞入外壁開口,穿過壁間的樓梯,進入上層的塔心室,然后又穿過另一側的塔壁,達到上一層的塔外平座,如此反復向上攀登。在廣東、安徽等省也發現少量這種結構形式,不敢說屬于贛州首創,但是主要流行于贛州是不爭的事實。
古塔建筑的建筑結構、材料是反映古塔歷史特色、建造技術的現實依據,根據其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古塔的建造朝代與建塔技術水平、抗震受力強度。
本次調研中前四座建筑類型、手法、結構基本一致,基本特征鮮明,如表1所示。

表1 五座宋塔的基本特征
2.1 建筑材料
在漢代和南北朝時,贛州古塔以木塔為主,唐宋時期偶有建木塔,但木材容易損毀,今皆已不存。現存的五座宋代古塔皆是用青磚砌成,以黃泥勾縫,其中安遠無為塔的黃泥中摻有稻谷殼以及少量的稻草筋;塔身內外皮都用石灰粉抹,其中贛州慈云塔內皮石灰之下,涂有草筋黃泥一層;在安遠無為寺底層墻上發現帶有“廖珎舍磚一萬”字樣的磚塊頗多,此外還發現一磚上有字跡,似系未入窯燒制以前劃寫的,字體草率似為“清和役弟子敬一”等字。
2.2 建筑結構
2.2.1 塔層結構
慈云塔第一層東面開門,墻的外皮均抹石灰,無枋柱痕跡,僅在檐下施菱角牙子;第二、三層各面均三間,正中為壺門,門左右有槏柱,槏柱之上用單層闌額;每間用斗口跳補間鋪作一朵,于闌額上坐櫨斗,出華栱一跳以承橑檐枋,柱頭縫出泥道栱以承柱頭枋,角櫨斗卷殺略呈圓形;鋪作上出菱角牙子二層,菱角牙子上有孔一列,為插入檐椽而設;第四層及以上用四鋪作斗栱,華栱跳頭施令栱以承橑檐枋。
大圣塔第一層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每面近角柱之處另有八棱柱,柱頂隱出檐枋,當初有無鋪作現已難判明;第二、三層底層檐脊之上,為第二層平座,第二層平座之上為第二層門窗,再上又為檐脊、平座、門窗以至塔頂;第四層及以上各層平座,都用菱角牙子三層構成,各層正中為壺門,門左右隱出方形槏柱,于華栱跳頭施令栱以承橑檐枋。
無為塔第一層各角用角柱、平柱分每面為三間,闌額上坐斗栱,當心間有四鋪作補間鋪作一朵,于櫨斗口出泥道栱及華栱一跳,華栱跳頭施令栱,上承橑檐枋;第二層及以上構造較底層平座簡單,僅用菱角牙子三迭,平座之上為第二層門窗及腰檐。
寶福塔第一層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作四柱三開間式,闌額上坐斗栱,每面有單杪雙下昂六鋪作七朵;第二層及以上斗拱、開間與底層一樣,每面有三間,當心間設門(龕),門(龕)左右設圓形槏柱,角隅設圓形角柱。柱上為額枋,枋上施六鋪作斗栱二朵,木質華栱一跳,跳頭施令栱,令栱上承橑檐枋(見圖6)。

嘉佑寺塔第一層構造特殊,每面三間,正中一間為龕,龕左右各有槏柱,柱上用素枋,素枋上用駝峰承一斗三升栱;第二層及以上斗栱已多損毀,從現存部分觀察,除龕之上無素枋及駝峰外,其余與第一層相同。
2.2.2 塔剎結構塔剎位于塔的最高處,也稱為塔頂。塔剎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塔,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桿組成,塔都有塔剎,即“無塔不剎”,剎桿多用木、鐵制成,縱貫全剎,有的直入塔身,以增加塔的穩固度,都是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等組成,木質剎心柱下插至頂部二層。
2.2.3 仿木結構
斗拱為單抄四鋪作,一般六層以上補間鋪作為兩朵,以下為三朵,華拱和令拱為木制,櫨斗和泥道拱為異型磚制或由磚砍成。各角用八角形倚柱,底層的暗層部分設有分間柱,門兩側用槏柱,斗拱坐在大額枋上,不用普柏枋。
贛州古塔因年代比較久遠,遭受到自然力甚至自然災害的侵襲以及破壞,所以存在一些缺陷和土質地基的損壞。古塔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時,便會產生傾斜、彎曲等,主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進行修復;古塔的糾偏技術主要有迫降糾偏法、頂升糾偏法、綜合糾偏法等。
贛州的古塔文化,受到佛教文化以及中國傳統道教、客家文化的影響,真實反映了贛州古塔文化的發展。本次贛州古塔的初步探究,使更多人了解了贛州古塔文化及客家文化,五座宋代古塔作為贛州古代社會和生產活動的實物遺存,實錄了贛州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再現了贛州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其歷史、藝術與科學的價值是永恒的。
[1] 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第V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52-455.
[2] 張馭寰.古塔實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82-109.
[3] 萬幼楠.贛南古塔研究[J].南方文物,1993(1):71-77.
[4] 何國維.江西宋塔調查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8(12):42-46.
Inquiry on ancient tower in Ganzhou
Liu Yong Zhou Ming
(JiangxiNormal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The thesis specifically analyze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tower in Ganzhou,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through in-situ survey and looking up literatur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pecific ancient tower protecting methods.
ancient tower,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2015-02-10
劉 勇(1994- ),男,在讀本科生; 周 明(1972- ),女,副教授
1009-6825(2015)11-0020-03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