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瓊 胡從坤
摘 要:隨著計量經濟學的飛速增長,它已經從社會科學的邊緣學科成長為多個學科的主流研究分支。文章對國內的最新發展狀況進行了介紹,分別從經濟增長、技術創新、FDI、財政和金融、環境和農業等方面探討了其研究動態。
關鍵詞:空間計量;經濟增長;技術創新;FDI
空間計量經濟學是以計量經濟學、空間統計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為基礎,以探索建立空間經濟理論模型為主要任務,利用經濟理論、數學模型、空間統計和專業軟件等工具對空間經濟現象進行研究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最近幾年,國內眾多學者對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興趣幾乎成指數型增長,在計量分析中融入對空間因素的考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導致相關文獻大量涌現。文章主要對其21世紀以來的國內最新發展進行了一個初步梳理,理清其研究發展的脈絡和領域。
國內學者在方法上有深入研究的不多,除了個別學者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研究外,比如孫洋和李子奈發展了一個在空間矩陣間進行選取的非嵌套檢驗方法[1],林光平等和龍志和等對Bootstrap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3],其他學者基本上是處于將國外的理論應用到國內的階段,不過在研究領域上呈現日益多元化的趨勢。
1 經濟增長
隨著我國地區間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區域間的空間相關性對于各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吳玉鳴、林光平等學者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吳玉鳴和徐建華運用面板數據分析了中國31個省級區域經濟增長集聚及其影響因素,認為中國省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在地理空間上存在集聚現象,忽視這種空間效應必將造成模型設定的偏差和計量結果的不準確。吳玉嗚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地理因素和空間效應一起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產生重要影響。何江和張馨之使用空間固定效應模型驗證了增長過程中區域外溢顯著存在。劉名遠使用DURBIN空間面板計量經濟模型測度了我國區域規模經濟效應,發現區域經濟空間聚集回波效應大于輻射擴散效應。
林光平等利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了我國28個省區年間人均GDP的β收斂(增長率上的趨同)和σ收斂(人均收入水平上的趨同)情況,研究結果表明,考慮到省區間相關性,我國地區間經濟存在收斂性,尤其是近幾年省區間經濟表現出σ收斂的趨勢,但是β的估計值表現出增大的趨勢。不過隨后的研究結論略有不同,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經濟地區增長考慮空間依賴性的情況下,標準的β收斂模型存在收斂的趨勢;有的學者認為收斂方向并沒有改變,但是其β收斂的速度卻明顯下降;還有學者基于空間誤差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不論從長期看還是從短期看,我國的區域經濟增長均存在著條件β收斂。
以上這些研究由于數據來源和采用方法不同,導致在結果上有所差異,不過大多數人還是認可我國經濟增長存在緩慢的收斂,并且都一致認為在研究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納入對空間因素的考察會顯著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2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我國學者重點關注的領域,近幾年涌現出的大量文獻都集中于運用空間計量對技術創新進行研究。首先國內諸多學者利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和省際區域創新數據,論證了創新活動存在空間依賴性,表現為比較明顯的區域創新集群現象。有些學者認為在發現技術溢出效應隨地理距離衰減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技術溢出的半徑進行測算。符淼的實證研究證明省界對知識的傳播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在一到兩個省的范圍或800公里內為技術的密集溢出區,超過800公里為快速下降區,超過1250公里技術溢出效應強度減半。郭嘉儀和張慶霖認為溢出效應密集區域的范圍是900公里,而在1200公里外急速衰減。這些研究進一步解釋了我國創新活動的空間集聚現象。
其次在對我國技術創新的主體的研究上,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一致認同我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并且具有明顯的技術外溢作用,高校和科研機構所起的作用不大,這和國外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多在大學附近形成集聚形成鮮明對比。王立平從高技術產業的角度證實了高等院校對于區域內的知識溢出程度較低。吳玉鳴從區域創新能力出發,認為省域創新能力的貢獻主要由企業研究與開發投入實現,大學研發對區域創新能力沒有明顯的貢獻。黃萍比較了企業與高校及研發機構對經濟增長作用,也得出了類似的觀點 。韓劍則研究了高等院校對企業研發的溢出,結果表明高等院校研發支出對于我國企業研發的溢出效應并不突出。以上這些研究結果都證明了高校及研發機構的溢出效應遠遠不如企業研發作用大,解釋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國內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過于封閉,沒有和企業形成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有關。
最后在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上,學者們的意見并不統一,說明這一領域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一種認為人力資源對技術創新很重要,比如符淼采用空間面板模型分析人口流動和流動導致的人口增量對專利創新有重要的影響。錢曉燁等實證研究發現從業人員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與省域技術創新活動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另一種認為相對來說,還有其他因素比人力資源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更顯著,比如區域R&D資金投入要比區域人力資本量和城市化率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顯著;信息傳播比人力資本對區域創新溢出效應的影響更顯著。還有學者對FDI在技術創新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比如符淼通過Moran I檢驗和空間相關系數檢驗都表明,FDI的技術進步作用存在空間相關。韓晶的實證分析表明,FDI帶來的技術效率提高最明顯,不過近幾年國內技術市場對技術效率的影響明顯提高。
3 FDI
由于FDI是在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是研究的重點領域。然而FDI在我國的空間分布并不均衡,一方面地理分布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各地差異很大,這就使得如何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我國FDI區位分布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早期研究主要應用省級空間面板數據,基本集中在對各項國民經濟活動與FDI的關系上,如經濟總量、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建設、FDI存量和優惠政策等與FDI自身的溢出效應相關的影響分析,其中多位學者均證實了FDI在我國各省的區位分布有正的空間溢出效應,且在不同區域內部各類經濟數據對FDI的溢出影響存在一定的區別。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羅雨澤等的研究更進一步,不僅采用大數據樣本,而且把FDI區分為的國外直接投資和港澳臺直接投資,實證結果發現FDI對我國內資企業的當地溢出效應是正的,國外直接投資的異地溢出效應是負的。何興強和王麗霞的研究進一步細化到了關注城市和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空間效應,認為FDI在中國城市的分布也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并且在東、中、西部地區的主導類型具有明顯的差異。廖小東和豐鳳對我國三大地區FDI的空間差異的特征和原因進行了分析。
楊海生等和蔣偉從另外一個角度即“第三方效應”的框架內重新考察影響我國FDI區位的因素,通過利用空間面板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不管是從東中西部地區層面還是省級層面,我國FDI區位分布中都存在顯著的“第三方效應”。
4 財政和金融
財政的空間效應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兩個角度研究,張宇麟和柳銳從財政收入的角度,通過運用空間計量模型,證明1994-2005年我國29個省級人均GDP、人均稅收收入、人均個人所得稅等目標變量均存在收斂性。馮等田和沈體雁從財政支出的角度,發現與目標省份相鄰的省區人均財政支出增加1%,會使目標省份的人均財政支出也相應增加80%以上,這證明我國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著支出競爭。蹤家峰等同時證明了我國省級區域之間的財政收入和支出都存在著正的相關性,并且做了具體測算:一個地區的財政收入增加10%會促使其相鄰省份的財政收入增加約1%;一個地區的財政支出增加10%會使得相鄰省份的財政支出增加1.77%,這就是說我國基于財政支出的標尺競爭比收入還要激烈。
5 環境和農業
在環境問題上,國內運用空間計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研究上。李剛和朱平輝等分別使用空間殘差自回歸模型和空間固定效應模型,分析了我國EKC的倒U型特征問題,結果均表明我國地區間的工業污染排放具有較強的正向空間相關關系,有部分環境指標與人均GDP之間為“倒U型”關系。許和連和鄧玉萍進一步從空間異質性的角度考察,證明了產出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普遍存在N型曲線關系。
直到最近幾年,學者們才漸漸運用空間計量對農業問題進行研究。劉秉鐮和趙晶晶從農民收入的角度入手,發現農民收入具有很強的空間異質性,城市化和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民收入的促進作用具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吳玉鳴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證明了省際空間關聯性和異質性非常明顯,通過分析中國31個省域的農業產出,發現不管是在整體上還是在局部區域都表現出了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
除此之外,最近幾年學者們運用空間計量圍繞城市、產業和基礎設施等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使得空間計量的研究范圍在我國呈現出迅速擴大的趨勢。
6 結束語
21世紀以來,空間計量經濟學已經在國外逐步從應用區域科學的邊緣走向了主流,不僅在模型的估計、檢驗還是應用領域或軟件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發展,研究對象更是遍布世界各國。最明顯體現這種地位提升的例子就是空間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了國外幾本"權威手冊"中的公認的一部分,以Baltagi的《經濟理論指南》、Mills和Patterson的《帕爾格雷夫計量經濟學手冊》的第一卷為首的書籍都致力于理論計量經濟學研究,這些書都包含了一個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章節,并且在許多權威的教材當中對空間計量也日益重視。相比之下,國內目前對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應用領域,不過在經濟增長及收斂、技術創新和FDI等國內關注領域,持續涌現出大量文獻,空間計量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當然這些研究和國外相比,在理論深度和數據處理上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在方法和軟件上的研究基礎顯得明顯不足,專業的教材也僅有一本,可以說國內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還處于方興未艾的起步階段。
參考文獻
[1]孫洋,李子奈.一種空間矩陣選取的非嵌套檢驗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7):147-159.
[2]林光平,龍志和,吳梅.Bootstrap方法在空間經濟計量模型檢驗中的應用[J].經濟科學,2007(4):84-93.
[3]龍志和,歐變玲,林光平.空間經濟計量模型Bootstrap檢驗的水平扭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151-160.
作者簡介:顏瓊(197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南昌航空大學講師,科技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