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瑩



“啊,船長,我的船長!”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著名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呦》中的一句詩,也是澳大利亞著名導演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的“船長”是學生對引領他們人生方向的教師約翰·基廷發自內心的尊稱。去年,因為羅賓·威廉姆斯的去世,我又重溫了電影《死亡詩社》??赐旰螅撵`再一次受到極大的震顫。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部讓人靈魂戰栗的電影,它引領著我反思我們電影中的教師形象。
《死亡詩社》中的男主人公約翰·。威爾頓學院號稱“地獄學院”,以嚴格的管理和超高的升學率著稱。進威爾頓學院學習,幾乎等于拿到了成為成功人士的人生金鑰匙。這里是榮耀之地,也是地獄之地。約翰·基廷的到來給威爾頓學院帶來了不一樣的教學方式。第一堂課,他便引領學生到樓下聆聽已經去世的優秀校友的聲音:“及時行樂,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這聲音來自教師約翰·基廷。他以這種怪異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真諦——把握當下。他甚至讓學生撕掉書上的古板老套的導論,他大聲地告訴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你們將學會獨立思考?!?、“我們讀詩和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我,哦,生命我們要致力于吸收生命的精髓。”他還把學生帶到空地上,教學生走路。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你們必須相信,你們的信念將獨一無二,你們要找到自己的步態,然后隨心所欲。”他讓學生站在課桌上,教學生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他啟發學生用想象力釋放自己的心靈。這是電影中約翰·基廷教學的幾個主要場景,雖不多,但已經足夠。他反常規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要按照心的方向——前進。他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生命的引領者,在他被迫離開學校的時候,他的學生安德森站到了課桌上喊出了 “船長,我的船長!”他的大部分學生也站了上去,他們在心里默念著“船長,我的船長”。那是一種無聲的支持,那是一種生命與生命撞擊后的足以撼動人心的力量。
反觀大陸教師題材電影,這種心靈撞擊的力量太微弱了。第五代領軍人物陳凱歌的《孩子王》是我看到的大陸最早的一部教師題材電影。十年動亂期間,只讀過一年高中的老桿被安排去做老師。學校在深山里,條件非常簡陋,學生也很頑皮。老桿認為課文“沒有用”,就沒按照課文按部就班的教,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學生認字、寫作?!百€字典”應該是電影中比較重要的情節。學校翻蓋校舍,班級負責230根竹子,老桿說不用寫作業了,學生王福堅決要求老桿布置作業。甚至拿以前的李老師來威脅老桿。老桿認為不可能完成,除非抄寫。王福不服氣,依然要老桿布置題目,他當天就完成。老桿略帶諷刺地說:“如果你爹媽今天結婚,你去喝喜酒,你今天就寫得出?!蓖醺_€是堅持著,最后二人打賭,賭注是字典。結果王福果然贏了,他和他爹天不黑就上山砍竹子,然后寫作文,半夜前就寫好了。這讓老桿很是感動。后來他讓學生寫作文《上學》,要求是:一,字跡清楚;二,自己寫,不能摘抄報紙。老桿的教學慢慢地改變著山里的孩子,但他也因為反常規的教學被退回隊里。最后,老桿是孤獨地離開學校的,蜿蜒的山路,失落的老桿,說盡了教師在政治高壓下的無助與彷徨。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師題材代表作品是何群的 《鳳凰琴》和張藝謀的 《一個都不能少》?!而P凰琴》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直面民辦教師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有奉獻精神,他們也明爭暗斗。影片以農村高考落榜青年張英子為敘述視角,真實地再現了山區民辦教師的艱難處境和張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影片敘述的重點在于民辦教師的命運,而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學生角色在影片中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而是為了凸顯民辦教師悲劇命運的陪襯;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同樣把背景放到了偏遠的農村,只是教師形象在這部影片里是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孩子——魏敏芝。從嚴格意義說,魏敏芝不是教師,她只是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為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句話——“一定要把娃看住,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著和認真。“一個都不能少”成了她堅守的信念。當張慧科為了給家人償還債務,不得不輟學進城打工的時候,魏敏芝只身進城,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張慧科。在魏敏芝身上,我們看到了她的堅定與執著,看到了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責任。影片在塑造這個可愛的樸實無華的“代課教師”的同時,也折射出農村嚴酷的教育現狀——師資的嚴重缺乏,學生的嚴重流失。
進入20世紀后,教師題材影片比較有影響的可以說是楊亞洲導演的《美麗的大腳》。這部電影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有情感隱秘的教師張美麗的形象。可以說,大陸電影中的教師形象到張美麗才第一次關注到教師本人的情感世界。她不再只是一個教師,還是生活中平凡的一個人,一個擁有七情六欲的真實的人。作為一個農村寡婦,尤其是一個貧窮、愚昧、落后的黃土高原上的農村寡婦,導演沒有安排她正常的婚戀,而是讓她和電影放映員王樹有私情,這其實是對社會真實的尊重。從這一點說,張美麗是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但從一個教師的角度看,張美麗形象依然是單薄的。她的丈夫因沒文化觸犯了法律,被判死刑,她開始教自己的孩子,后來教村里的孩子,學校辦起來后,她的孩子死了。而后她把學校里的“娃兒們”都視為己出,全心全意地以“母愛”和人性的關懷去照顧和教育這些孩子們。影片將重點放在了張美麗為這些孩子的默默付出上。為了籌備買電腦的錢,村里的大款逼著她喝了一瓶白酒,當她抓起酒瓶一飲而盡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種豪情,一種英雄氣質,此時,她完成了一個平凡人的超越。她是老師,但更像媽媽。影片中的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張美麗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當夏老師糾正千里迢迢的“迢”的讀音時,全班同學齊刷刷的轉向了張美麗。等張美麗開口說夏老師說得都是對的時候,學生才跟著夏雨讀起來。
影片也僅僅限于老師對孩子好好學文化的期待上,限于用知識改變落后貧窮的山村的面貌上。從這個意義說,張美麗還是一個傳統的教師。這又讓我想到一部同樣以孩子為教育對象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老師馬修。馬修工作的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工作的對象是各種問題兒童。這些孩子被殘酷的社會現實所放逐,幼小的心靈在高壓下變得扭曲。他們不尊重馬修,喊他禿頭,搶他的書包,畫他的頭像,偷他的樂譜,但馬修用他的音樂、他的自信、愛與幽默慢慢的讓孩子的人性得以回歸,他的一個個樂音,如同冬日的暖陽溫暖著孩子們冷酷而僵硬的心,引導著孩子對生活要充滿希望。即使影片最后,馬修也迫于現實的壓力離開了學校,但影片用歌聲、用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告訴馬修同時也告訴觀眾,孩子們的心靈在高飛,他們由馬修掌舵的人生航船已經啟航。教師題材電影應該側重在教師對孩子心靈的影響方面,而《美麗的大腳》在這方面也是欠缺的,甚至是負面的,如讓王大河目睹父親王樹和老師張美麗的隱情,這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傷害,影片沒有呈現。在教師題材電影中,出現這樣的一幕,不能不說是一處敗筆。
縱觀中國電影中經典的教師形象,我們不得不惋惜,中國導演更多的是關注教師自身的命運,教師的生存環境的惡劣,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唯獨沒有關注教師同時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陸電影沒有塑造出中國的“船長”。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電影是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在銀幕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可以說電影是對現實的反映。長久以來,我們的教師都被冠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名號。對于“傳道、授業、解惑”,高中課本注釋為:“老師是用來傳授儒家的‘道,講授儒家經典,解決‘道 、‘業兩方面疑難問題的人?!蔽也磺宄袢说淖⒔馐欠穹享n愈的本意,我只知道今天為人師者大多還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中國人自古就不喜歡張揚個性,兩千年的帝制造就了卑謙、隱忍的中國人格。所以盡管是大唐盛世,盡管官至吏部侍郎韓愈斷不敢提出提升人的價值、引導人的生命方向的教育理念。一直到今天,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中國的教師仍側重知識的傳授,側重知識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培養出的是整齊劃一的毫無個性的“知識匠”。中國的教師,很少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更談不上引領學生的心靈前進!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中國的熒屏又怎么能出現約翰·基廷和馬修這一類的人生“船長”?
其實從人類的長河看人生,每個個體生命都是其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轉瞬即逝;但如果僅從個體生命本身來看,每個人的人生又都是漫長的。在漫長的人生中,一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多晚都不遲,但人的心靈大廈卻必須在年少時搭建完畢!這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心靈大廈的建構者、人生方向的引領者。相信吧,心靈的力量!如果生活中,我們的老師做到了,我相信,大陸的熒屏也會出現我們的“船長”!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endprint